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8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236篇
林业   278篇
农学   336篇
基础科学   58篇
  255篇
综合类   1563篇
农作物   186篇
水产渔业   64篇
畜牧兽医   191篇
园艺   140篇
植物保护   12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238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荷花品种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继传统数量分类工作之后,对71个荷花品种进行了动态系统模糊聚类和最优化模糊聚类(ISODATA)分析。两种模糊聚类分析的结果都有助于揭示各种间的亲缘关系,其中系统模蝴聚类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2.
基于全基因组数据,确定生防菌株PF-1的分类地位,验证其对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以及挖掘其潜在的生防功能。通过全基因组中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及基因组分析方法确定生防菌株PF-1的分类地位,通过平板对峙方法研究其对马铃薯枯萎病菌和棉花黄萎病菌的拮抗能力;利用antiSMASH软件分析和预测菌株PF-1的抗生素相关基因并挖掘其生防潜力。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及基因组分析结果,PF-1被鉴定为防御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rotegens),同时发现PF-1基因组中存在15种次生代谢产物基因簇,具有良好的抑制病原菌生长和提高植物抗病性的能力,在农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3.
氮素作为重要的营养元素,限制着小麦的生长发育和经济产量,筛选和培育耐低氮小麦品种是提高氮素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以118份不同基因型小麦为材料,在低氮(0.1 mmol·L-1)和正常氮(5 mmol·L-1)条件下苗期水培,测定根干重、茎叶干重、根冠比、植株干重、最大根长、初生根数和二级初生根数等相关指标,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法综合评价小麦品种的耐低氮性。结果表明,在低氮胁迫下小麦幼苗的根干重、根冠比和初生根数目显著提高,茎叶干重、植株干重和最大根长不同程度的降低,7个苗期性状指标在两个氮水平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 43.575%、22.904%和17.873%,累积贡献率达 84.351%。以耐低氮性综合评价D值进行聚类分析,将118份小麦品种划分为强耐低氮型、耐低氮型、中间型、较敏感型和敏感型5类。筛选出3份耐低氮型小麦(齐大195、金丰7183和天民198)和2份强耐低氮型小麦(山农0917和鲁麦8号)。不同小麦品种的耐低氮机制不同,研究结果为小麦耐低氮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84.
麝香百合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睿 《甘肃林业科技》2003,28(2):13-14,30
利用麝香百合茎段,采用水培法形成的珠芽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最佳诱导分化培养基为MS BAl.0mg/L NAA0.4mg/L,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 BA2.0mg/L NAA0.1mg/L,生根培养基为1/2MS mA0.3~0.4mg/L,生根率达98%~99%,最佳移栽基质为蛭石:细砂:油渣(140:59:1),成活率达96%。  相似文献   
85.
基于逐步聚类与GIS结合的县级林业区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福建省永安市为例,分别以村和林班为基本单元,应用空间分析方法对永安市林业区划因子数据进行了提取,探讨了基于逐步聚类与GIS结合的县级林业区划方法以及县级林业区划的基本单元等问题。  相似文献   
86.
大兴安岭南段山地造林立地类型划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大兴安岭南段山地近40年来营造的针叶树人工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获得了169个样地林分和立地条件资料,将林木生长指标与立地因子指标结合应用,用统计分析方法,划分出4个造林立地类型组,39个造林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87.
俄罗斯欧洲花楸是世界著名观赏树种之一,与我国本地野生品种百花山花楸相比在观赏性上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花楸在侧枝数量、总花量、结果量、坐果率方面都要优于本地的野生花楸,在城市绿化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8.
常绿阔叶树种是森林的主要植物种类,具有含水率高的特点。选择石栎Lithocarpus glaper、拟赤杨Alniphyllum tortunei、冬青Ilex chinensis、樟树Cinnamomum philippinense、木荷Schima superba、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山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甜槠Castanopsis eyrei、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油茶Camellia oleifera 10种常绿阔叶树种,采集不同树种的树叶、树枝和树皮,烘干粉碎后在室内进行理化性质的测定分析,以不同树种器官的含水率、热值、燃点、木质素、粗纤维、粗灰分、粗脂肪7个指标作为评价因素,对10个树种的抗火性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抗火性强的是冬青;抗火性较强的有3种,由强到弱依次是油茶、山杜英、拟赤杨;抗火性一般的有2种,由强到弱依次是苦槠、石栎;抗火性较弱的有4种,由强到弱依次是木荷、樟树、甜槠、罗浮栲。研究结果能为防火树种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9.
对苗圃内生长1年的米槁实生苗进行出圃前的质量调查,在调查精度为95%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米槁苗木质量的相关因子。以苗高、地径为分级指标,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得出米槁实生苗苗木分级标准,Ⅰ级苗为D≥0.83cm、H≥87.6cm,Ⅱ级苗为0.83cm≥D≥0.57cm、87.6cm≥H≥76.4cm,Ⅲ级苗为D0.57cm、H76.4cm。为米槁苗木生产中的质量判别和分级拣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0.
蜡杨梅与杨梅种间嫁接及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蜡杨梅与杨梅的嫁接亲和性及亲缘关系,为杨梅扩展栽培提供参考。【方法】连续3年在浙江余姚滩涂上(土壤pH8. 01),以蜡杨梅和杨梅为砧木,以4种主栽品种‘荸荠种’‘东魁’‘夏至红’和‘水晶种’为接穗的种间嫁接,并基于SSR对蜡杨梅和杨梅进行亲缘关系鉴定和聚类分析。调查各砧穗组合的嫁接成活率及相关指标。【结果】杨梅砧穗组合的嫁接成活率为:70. 08%~83. 75%,其中‘夏至红’接穗的嫁接成活率最高(81. 98%),‘荸荠种’次之(80. 43%);蜡杨梅砧穗组合的嫁接成活率为27. 51%~38. 29%,其中,‘东魁’接穗的嫁接成活率最高(34. 88%);杨梅砧穗组合的嫁接成活率极显著高于蜡杨梅砧穗组合。不同组合间的T-test显示:蜡杨梅砧穗组合BQ4-6、DK4-6和SJ4-6分别在冠径、干周和植株高度等指标上显著性高于杨梅砧穗组合。6个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2个砧木群体在连续3年的试验中,嫁接成活率与植株高度和冠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砧木高度与植株高度均呈现显著性负相关。利用127对SSR标记对2个砧木及4个接穗材料进行了多态性检测,聚类分析后分为3个群体,蜡杨梅与杨梅的种间亲缘系数为0. 31,杨梅砧木与‘夏至红’亲缘关系最近,与‘荸荠种’次之;蜡杨梅与‘东魁’亲缘关系最近;与嫁接成活率的表现一致,亲缘关系越近成活率越高。【结论】蜡杨梅砧木与杨梅接穗间存在一定的亲和性,而且更适合生长在碱性土壤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