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6篇
  免费   269篇
  国内免费   269篇
林业   357篇
农学   389篇
基础科学   86篇
  746篇
综合类   1035篇
农作物   104篇
水产渔业   334篇
畜牧兽医   241篇
园艺   35篇
植物保护   767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187篇
  2020年   190篇
  2019年   206篇
  2018年   148篇
  2017年   192篇
  2016年   234篇
  2015年   216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273篇
  2012年   361篇
  2011年   297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41.
为预测分析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小麦贸易出口及其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本文基于共享社会发展路径情景(SSP2),利用动态全球贸易-环境模型,估算了我国各应对方案下2020—2030年小麦的贸易隐含碳变动。研究发现,美国对我国加征小麦进口关税的情况下,河北、安徽、山东与河南等省份GDP在2030年分别下降0.338?、1.427?、0.103?与2.074?,其中出口下降将导致对外的小麦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分别减少65.36、69.53、109.86 t与152.97 t;采用小麦生产技术等措施能有效减缓贸易摩擦对我国的负面影响。研究认为我国未来农产品贸易战略应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生产要素投入为主要方向,当前亟待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及其推广应用力度以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及其对农业贸易与隐含碳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2.
水稻品质对主要气候变化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显著改变水稻的生长环境,引发一系列生理代谢过程的变化,进而影响水稻植株的理化性状,最终改变稻米品质。本文总结了高浓度CO2、高浓度O3和高温对水稻食用和饲用品质影响的最新进展,这些进展来自封闭式、开顶式和开放式试验研究。多数情形下,高浓度CO2生长环境下稻米垩白增加,可加工程度下降,蛋白质、氨基酸和矿质元素浓度下降,但蒸煮/食味品质可能变优;高浓度O3环境下水稻的外观、加工、食味以及秸秆的可消化性均有变劣趋势;高温使稻米整精米率下降、垩白增加、蛋白质浓度增加、米饭食味变差;已有研究观察到单一气候因子对水稻品质的影响受其他环境和栽培措施的影响,但多因子互作研究还存在大量知识空缺。未来这一领域应结合多种模拟手段,强化多因子互作对水稻品质的复合影响及其调节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943.
研究升温和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品种小麦养分吸收的影响,为未来气候变化下农田土壤养分管理与作物施肥提供科学参考。在田间开放条件下模拟升温和大气CO_2浓度升高,设置对照(CT)、大气CO_2浓度升高(C+T)、升温(CT+)以及两者同时升高(C+T+)4个处理。每个处理种植扬麦16、苏麦188、鑫农518和镇麦9号4个品种。收获时测定小麦籽粒和秸秆中N、P、K、Ca和Mg的浓度,并计算各养分在籽粒和秸秆间的分配比例。结果表明:大气CO_2浓度升高增加了N、K、Ca和Mg在小麦地上部分的总吸收量,其中N、K和Mg的总吸收量受到大气CO_2浓度升高和小麦品种的共同影响,但是大气CO_2浓度升高没有改变养分在小麦籽粒和秸秆间的分配。升温显著降低了各养分在地上部分的总吸收量,此外升温还提高了K、降低了Ca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升温和大气CO_2浓度升高下,小麦养分吸收总量变化一方面与生物量有关,另一方面与各养分含量(浓度)相关。大气CO_2浓度升高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和秸秆中P的含量,但是对籽粒N、Mg和秸秆N、P、K含量的影响都与品种有关。升温降低了小麦秸秆K和籽粒P、K、Ca、Mg的含量,其中只有P的吸收对升温的响应受品种的影响。升温和大气CO_2浓度升高改变了小麦养分吸收过程,而且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小麦养分吸收过程的改变与养分类型和作物品种密切相关。因此,未来气候变化下有必要根据小麦品种选择合理的培肥和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944.
为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烤烟产量的影响趋势,借助作物生长模型,结合《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 SRES)的两种排放情景A2(强调经济发展)和B2(强调可持续发展)预估的未来气候情景,定量地模拟分析了重庆地区烤烟种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结果表明,种植当前烤烟品种,到2020年,A2情景下,各地烤烟单产波动范围-4.7%~5.7%,增减产幅度不大。巫山、黔江、酉阳、南川等烤烟区仍以轻微增产为主,其余烤烟区为轻度减产区;B2情景下,各地烤烟单产波动范围-35.3%~8.1%,巫山、巫溪、黔江、南川大部等烤烟区以轻微增产为主,其余烤烟区为减产区,其中奉节、武隆烤烟区减产幅度较大,在15%以上。到2040年,A2情景下,各地烤烟区产量波动范围-15.85%~1.93%,除万州烟区轻微增产外,其余烤烟区均为减产区,其中酉阳中部、武隆南部减产幅度较大,在10%以上;B2情景下,各地烤烟区波动范围-14.45%~8.18%,其中,酉阳、彭水与黔江南部为增产区,其余地区烤烟均为减产区。无论是A2情景还是B2情景,重庆大部烤烟区可能会出现不同幅度的减产趋势,且局部减产幅度较大。如果引入适应气候变暖的新品种(模型中只延长烤烟生育后期即开花到顶叶成熟的积温),A2情景下增产105~170 kg/hm2,增幅6.9%~10.6%;B2情景下增产40~78 kg/hm2,增幅2.5%~5.12%。受气候变暖的影响,由于积温的增加,未来10年内重庆大部地区烤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局地减产严重。如果提前移栽期,通过一些适应对策,如引入适应气候变暖的新品种,可达到很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45.
基于1990—2018年云南省云南松分布区气象数据和森林火灾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比分析法以及相关性分析研究气象指标与森林火灾的动态变化趋势和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防火期平均气温在1998—2018年达显著上升水平,年均与防火期的平均相对湿度均在1995—2018年达显著下降水平;年均及防...  相似文献   
946.
河北省近50年0℃界限温度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本文利用京、津、冀区域内建站至2000年70个气象观测站点系统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对河北省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终日、初终间日数、积温的空间变化、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全省及各区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积温变化均呈增加的趋势,全省范围内积温平均每10年增加了45℃。其中,增加最多的是太行山区,平均每十年增加了93.0℃;各区域的初终间日数变化都呈增加的趋势。初日呈提前的趋势,初日在全省范围每十年提前了2.2天,终日呈推迟的趋势。  相似文献   
947.
西北地区气候异常与前期环流场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利用奇异值分解法(SVD)分析了西北地区季节(春、夏、秋)降水、冬季气温异常与前期高空环流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前期的高空环流异常对西北地区季节降水、冬季气温异常有重要影响,且与各季节降水和冬季气温异常相对应的前期高空环流异常在前期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前期的高空环流异常对季节降水和冬季气温异常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948.
甘肃省雨养农业区气候变暖背景下秋粮生产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甘肃省雨养农业区4个地(市)31个县近40 a的秋粮产量和气候资料,分析了这几个区域40 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产量演变规律,并对秋粮生产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近40 a来甘肃雨养农业区的气候表现为暖干化演变趋势;气候的暖干趋势对秋粮的增产不利,气候的暖干化减缓了粮食的增产速度;气候波动剧烈的地区秋粮生产的脆弱度大。强脆弱区主要集中在陇东东部及天水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949.
太行山区局部小气候资源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复杂的地形因素,太行山区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局部小气候。这些小气候可以划分成“冷潮”和“暖盆”两种类型。在试区内各局部小气候区城内建立气象观测站,于每日的8:00,14:00,20:00观测气温、地面温度、地温(5,10,15,20cm)。经对所采集的气象数据的分析,对实验区内传统的种植制度、种植结构、作物 种进行了改革和调整。通过2a多的实验和推广,当地农民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益。研究表明:开发  相似文献   
950.
In the Mediterranean zone, efforts to optimize combinations of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SI), improved varieties, nitrogen (N) and sowing dates aim to improve and stabilize cereal yields and maintain quality, especially for durum wheat. Thus, a 4 year field study (1992/1993 to 1995/1996) on a deep clay soil in northern Syria assessed the impact of SI (rain-fed, 1/3, 2/3 and full SI) combined with variable N application rates (0, 50, 100, 150 kg ha−1) and sowing date (early, normal, late) for four improved durum wheat varieties adapted to rain-fed and irrigated conditions. As rainfall and evapotranspiration varied over the 4 years, the amount of SI water required also varied. Yields varied with the season, and the main factors, except variety, were significant. Delaying sowing from November to January reduced yields and response to both SI and N. With irrigation, crop responses were generally significant up to 100 N ha−1, whereas the optimum response for rain-fed conditions occurred with 50 kg N ha−1. Limited SI (1/3)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yields, but almost maximum yields were obtained by 2/3 of full SI. Water- and N-use efficiencies were greatly increased by SI, with little variation among varieties. However, irrigation and delayed sowing decreased grain protein levels, which were partially compensated for by added N. A similar effect was observed for kernel vitreousness. Models developed from the response data can facilitate the potential transfer of these findings. Thus, in most growing seasons, minimum irrigation during the winter growing season, combined with appropriate fertilization, can enhance wheat output and yet maintain grain qu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