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39篇
  免费   409篇
  国内免费   877篇
林业   911篇
农学   709篇
基础科学   705篇
  1750篇
综合类   2816篇
农作物   275篇
水产渔业   324篇
畜牧兽医   534篇
园艺   101篇
植物保护   400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287篇
  2021年   289篇
  2020年   318篇
  2019年   353篇
  2018年   229篇
  2017年   395篇
  2016年   487篇
  2015年   412篇
  2014年   399篇
  2013年   518篇
  2012年   670篇
  2011年   602篇
  2010年   403篇
  2009年   393篇
  2008年   333篇
  2007年   368篇
  2006年   315篇
  2005年   250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有机肥施用对菜地磷素径流流失及磷素表观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2011—2012年)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有机肥施用对太湖流域典型蔬菜地磷素径流流失、蔬菜产量及磷素表观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瓜种植季内菜地径流水量可达1 800~3 528m~3/hm~2,且与降雨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单施化肥(T1)处理条件下,菜地磷素(TP)径流流失量和流失系数分别达3.45kg/hm~2和1.08%,有机肥施用(T2、T3)显著增加TP径流流失量达14.79%和115.36%,而流失系数却降低39.63%(P0.05)和9.11%(P0.05)。从冬瓜产量角度考量,较T1处理而言,有机肥施用(T2、T3)条件下,虽然经济产量和废弃物产量分别提高1.41%~2.88%和4.17%~6.20%,但冬瓜经济系数却稍有下降,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同时,虽然有机肥施用(T2、T3)显著增加冬瓜磷素吸收量达27.27%和46.18%,但磷素表观利用率却显著降低36.79%和61.22%(P0.05)。有机肥施用显著增加菜地磷素盈余,T2、T3处理条件下,盈余量高达238.44~496.28kg/hm~2,分别达T1处理的2.60倍和5.42倍。  相似文献   
962.
典型森林树种对大气颗粒物湿沉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典型森林树种油松和侧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2种树的冠层不同高度处(8,6,4,2m)布设湿沉降监测装置进行定位监测,比较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和降水对叶表面颗粒物冲刷率来分析2种树种对于大气颗粒物湿沉降的影响,并分析了树冠层不同高度颗粒物湿沉降以及不同粒径颗粒物湿沉降通量的变化规律,最后通过叶片显微结构来分析2种树种滞尘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油松单位叶面积的滞尘量高于栓皮栎;降雨对2种树种叶面上大气颗粒物的冲刷率表现为栓皮栎高于油松。(2)油松枝下高2m处滞尘能力最强,大气颗粒物湿沉降通量最小;栓皮栎树冠中部4m处滞尘能力最强,且湿沉降通量最小。(3)油松冠层下部对于10~100μm污染物具有明显的截留作用,而栓皮栎的树冠上部对其具有更明显的截留作用。对于0.4~3μm和3~10μm颗粒物,油松的截留能力要强于栓皮栎。(4)油松和栓皮栎在叶表面显微结构的差异导致两者吸附颗粒物能力不同,油松叶片具有更多的褶皱、开度和密度较高的气孔以及相对较深的沟槽使其具有更强的吸附颗粒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963.
为探讨复合微生物菌肥对受二氯喹啉酸危害烟株光合特性的修复作用,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3种复合微生物菌肥对受二氯喹啉酸危害烟草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和气孔限制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受二氯喹啉酸危害烟草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气孔限制值下降,胞间CO_2浓度升高;土壤中加入复合微生物菌肥修复后,这6项指标接近正常对照;在20 d时,经菌肥1、菌肥2和菌肥3修复的烟草叶绿素含量比受害对照分别增加了37.31%、46.27%和62.68%,净光合速率增加了19.87%、26.04%和48.59%,叶片蒸腾速率增加了5.62%、7.87%和16.85%,气孔导度提高10.71%、21.43%和39.29%,胞间CO_2浓度和气孔限制值接近正常对照。可以看出,3种复合微生物菌肥修复受害烟草光合特性的效果为菌肥3菌肥2菌肥1,以菌肥3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64.
【目的】探索不同温度及pH条件对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的玉米秸秆分解稳定性及菌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完善菌系培养方法,促进其应用开发利用。【方法】以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GF-20为研究对象,在10℃条件下连续继代培养45代、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连续继代培养15代,分别获得多组不同代数(F)、不同温度(T)和pH(P)条件下的菌系。测定各复合菌系发酵液pH、玉米秸秆降解率及纤维素酶活,评价复合菌系的玉米秸秆分解稳定性;利用PCR-DGGE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菌群组成结构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在10℃条件下经连续继代培养40代和在温度4-30℃、pH 6.0-9.0条件下继代培养获得的不同复合菌系发酵液pH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趋近中性;玉米秸秆降解率在27.59%-32.53%,除F40显著高于F5外,其余无显著差异;纤维素酶活性呈高代菌系大于低代菌系,温度4-10℃和pH 6.0-9.0条件下,对复合菌系产酶有促进作用,纤维素酶活为1.34-1.84 IU·mL-1;复合菌系的纤维素酶在较低的温度和较宽的pH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温度和pH稳定性,酶促反应温度15-30℃和pH 4.0-9.0内仍保持80%以上的纤维素酶活力;复合菌系F5-F45、T4-T30和P6.0-P9.0的DGGE条带差异不显著,表明菌系的菌种组成稳定;而在偏酸(pH=4、5)和偏碱性(pH=10)条件下继代培养,复合菌系秸秆降解率和纤维素酶活均显著降低,菌种组成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性质与功能稳定性。PCR-DGGE共检测到18个条带,其中关键菌株分别为Bacillus licheniformisAzonexus hydrophilusdAzospira oryzaeArobacter cloacaeCellvibrio mixtusBacillus tequilensisClostridium populeti subsp. Mixtus和Clostridium xylanolyticum。【结论】复合菌系GF-20在温度4-30℃、pH 6.0-9.0条件下经过多代继代培养,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玉米秸秆分解活性和菌种组成稳定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65.
温钢  卢克欢  赵悦  刘虹  金虎 《湖北农业科学》2016,(15):3980-3984
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用蓝色凝胶培养基分离筛选出1株产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B2。经生理生化试验与16S r DNA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沙雷氏菌属(Serratia sp.)。经红外光谱与薄层层析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产生的表面活性剂是一种鼠李糖脂。以发酵液的表面张力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即以20 g/L豆油为碳源、5 g/L尿素为氮源、温度34℃、p H 7.0、发酵时间96 h。在此最佳条件下测得表面活性剂的产量为3.746 1 g/L。该菌株所产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在其浓度为临界胶束浓度时的表面张力为180 m N/m。  相似文献   
966.
以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花为原料,采用超声波技术从罗汉果花中提取总黄酮,并利用响应面法设计优化了工艺参数。通过对乙醇体积分数、液料比、超声波功率、超声时间等因素进行试验分析,考查了各提取参数对罗汉果花中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确定了罗汉果花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即乙醇体积分数为67.55%,超声时间43.62 min,超声波功率208.48 W,液料比15∶1(mL∶g),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可达到6.537%。  相似文献   
967.
基于MODIS数据,对云南省2011年春季的干旱状况进行了监测,通过MODIS的植被指数和陆地表面温度数据建立了Ts-NDVI空间,并计算了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TVDI指数可有效提高干旱监测的精度和效率,可以用来对大区域干旱进行检测。云南省旱情分布较广,受灾面积超过75%,仅西北角小片地区受干旱影响较小,在研究期间干旱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旱区面积有增加的趋势。结果表明,利用MODIS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干旱监测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968.
采用平板分离结合刚果红染色法从野生苎麻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果胶酶产生菌Lys-5304。经形态观察和16S r DNA测序鉴定,该菌株鉴定为欧文氏菌(Erwinia amylovora)。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该菌产果胶酶的最优条件为:葡萄糖3.0 g/100 m L,菜子粕0.2 g/100 m L,接种量1.5 m L,培养基起始p H 8.0,摇床转速180 r/min,发酵周期为72 h,培养温度为37℃。在此条件下,该菌的果胶酶活力达到1 021.33 U/m L,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69.
基于韩城市中心城区2012年建设用地利用现状,从中观视角出发,通过基础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数据处理分析,选取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按照功能区划分依据,划分居住、商业、工业3种不同类型功能区,运用综合评价法测算各功能区的土地利用集约度。结果表明:韩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现状利用方式以集约利用和中度利用为主,占到了评价区总面积的80.34%;低效用地仅占评价区总面积的19.66%;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挖潜方向集中在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商业用地潜力较小。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保护老城区古建筑、工业企业向北部工业园区转移、加大中心城区边缘地带住宅用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70.
[目的]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提取甘草浸膏中甘草酸的工艺条件。[方法]在乙醇浓度、超声波时间及料液比等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根据Box-Behnken的中心组合设计原理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波提取甘草酸的工艺条件。[结果]超声提取甘草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0%、超声波时间30 min、料液比2.8 g/L,在此条件下甘草酸含量为8.34%。[结论]建立了甘草浸膏中甘草酸超声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甘草浸膏的精深加工及进一步研究甘草酸在食品和医药领域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