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58篇
  免费   399篇
  国内免费   883篇
林业   911篇
农学   711篇
基础科学   710篇
  1754篇
综合类   2816篇
农作物   277篇
水产渔业   324篇
畜牧兽医   536篇
园艺   101篇
植物保护   400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291篇
  2021年   289篇
  2020年   318篇
  2019年   353篇
  2018年   229篇
  2017年   395篇
  2016年   487篇
  2015年   412篇
  2014年   399篇
  2013年   518篇
  2012年   670篇
  2011年   602篇
  2010年   403篇
  2009年   393篇
  2008年   333篇
  2007年   368篇
  2006年   315篇
  2005年   250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卸料时的仓壁压力是筒仓结构设计的关键,仓内物料的流动状态(流态)是影响卸料压力分布的关键。为了探究物料流态的演化过程和发生机理以及由此引发的仓壁压力分布情况,该研究采用自主设计的半圆柱形有机玻璃筒仓模型进行筒仓中心卸料试验和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模拟分析。筒仓壁嵌入定制压力计,贮料为平均粒径3.5 mm的陶球,在测量仓壁压力分布的同时实时观测贮料内部和外部的流动过程。通过标定颗粒追踪贮料运动轨迹。通过PFC2D建立离散元数值模型,分析卸料过程中贮料的力链网络、速度矢量和孔隙率变化,探讨颗粒的运动机制和颗粒体系的传力方式。基于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根据颗粒物质力学、土力学和散体力学基本原理,从宏观和细观层面分析流态的演化过程和发生机理以及仓壁压力波动性规律,明确仓壁压力和流态的关系。结果表明:卸料瞬间(卸料率0~1%),强力链断裂导致孔隙率增大(由卸料前的0.150 43~0.200 30增至卸料瞬间的0.151 36~0.232 23),各测点仓壁压力骤增,P2测点(深度0.4 m)的增幅最大,达到1.94;卸料时贮料...  相似文献   
862.
为了探究气候变化影响下地表干湿时空变化及驱动因子,基于黄河流域甘肃段15个气象站点资料,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SWI(地表湿润指数)的时空变化规律,采用灰色关联度法、敏感系数法和贡献特征分析定量化研究了各气象因子与SWI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SWI整体呈微弱上升变化,气候呈半湿润—半干旱—半湿润变化。四季由湿到干分别为夏、秋、春、冬,主要干湿气候类型依次为半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1980s—2010s经历了湿—干—湿的变化过程。各气象因子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为P(降水量)、u(风速)、T(平均气温)、Tmax(日最高气温)、n(日照时数)、Tmin(日最低气温)、RH(相对湿度)。引发SWI变化的贡献大小排序为Tmin,P,T,Tmax,u,RH,n,其中Tmin,P,u,n促使SWI增大,T,Tmax,RH促使SWI降低,流域多年SWI微弱增大是Tmin升高、P增大、u增加、n减少和T升高、Tmax升高、RH降低...  相似文献   
863.
不透水表面扩张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过程、功能、服务有显著影响,研究其演变规律对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空间梯度分析与景观格局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沿城市中心向外设置等距辐射状梯度带,分析不透水表面时空分布和梯度变化特征,同时建立沿江、跨江样带,研究不透水表面扩张规模与方向演变背后的驱动机制,最终为南京市景观格局优化提供政策依据。结果表明:(1)不透水表面景观优势度沿梯度带逐渐降低,城市中心不透水表面高度集聚,外围城区是扩张的重点区域,耕地、林地、水域等景观面积缩减严重,景观格局变化剧烈,城郊区域保持低速稳定扩张。(2)地形地貌与河流水系显著影响不透水表面扩张方向,政策规划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影响不透水表面扩张规模。(3)南京市应从改善城市生活空间、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控制城市扩张规模3个方面对城市景观格局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864.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许多国内外河流的河川径流都受到强烈影响。以嘉陵江上游西汉水的礼县水文站控制流域为研究区,在对1960—2016年研究区年径流量进行突变点分析和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使用8种基于Budyko假设的气候弹性系数法的水量平衡方程式进行流域径流变化归因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潜在蒸散发呈显著增加趋势(p<0.01),径流量呈显著减小趋势(p<0.01),降水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p>0.1),径流量的突变点发生在1994年,并以此为界,把研究时段划分为基准期和变化期;(2)8种基于Budyko假设的方法得出的气候变化对于径流减少的贡献率为40%~50%,人类活动贡献率为50%~60%,占主导作用。在气候变化中,8种方法得出的流域降水的敏感性系数为2~3,流域蒸散发的敏感性系数为-1~-3;(3)人类活动对于径流减少的主要作用形式是通过改变下垫面来表现的。由于植被保护措施实施,1990—2010年研究区域的林地面积增加68.42 km2,在所有土地类型中变化最大,表明人类活动对于下垫面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65.
岩面流在基岩出露的喀斯特石漠化区普遍存在,其容易受岩面形状影响以汇聚或分散的方式对岩—土界面处土壤进行冲刷侵蚀,这是喀斯特石漠化区土壤侵蚀/漏失发生的重要物理过程。为分析不同岩面形状下岩面流对岩—土界面土壤颗粒分布的影响,揭示岩面流对岩—土界面土壤的冲蚀效应,选择具有典型石漠化特征的休耕地(1年岩面流冲刷作用),在其中选取3种典型岩面形状(平直型、外凸型和内凹型岩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粒度仪分析法,分析距岩—土界面不同水平距离(0~2,2~4,4~6,6~8,8~10,20 cm)及不同土层(0—10,10—20 cm)处土壤的颗粒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岩面形状下岩面流对岩—土界面处土壤的冲蚀影响依次为内凹型>平直型>外凸型;内凹型岩—土界面处土壤中黏粒含量最低,外凸型岩—土界面处土壤中黏粒含量最高;(2)岩面流对岩—土界面土壤冲蚀作用主要集中在距岩—土界面水平距离0~2 cm范围内,在其范围内内凹型岩—土界面土壤的砂粒含量均显著高于外凸型和平直型,而在距岩—土界面其他水平距离处土壤颗粒分布情况无显著性差异;(3)在岩面流影响下岩—土界面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均值排序依...  相似文献   
866.
867.
针对农业圩区的排涝以及水环境问题,该研究以江苏里下河地区为研究对象,以满足里下河圩区设计排涝标准与水质净化要求为目标,构建农业圩区坑塘-排水沟道湿地系统最优水面率数学模型.模型以工程系统总费用现值最小为目标函数,以泵站涝水外排能力与圩内水面率、水面率上下限、水环境容量与圩内坑塘与排水沟道系统的关系(主要包括圩内坑塘沟道...  相似文献   
868.
为了探讨界面滑移效应对钢-竹组合楼板变形的影响,进行6块组合楼板受弯性能试验.试件共分为2组,一组为冷弯薄壁型钢与竹胶板界面仅周结构胶复合,另一组则在胶粘基础上用自攻螺钉强化,对组合楼板破坏形态、承载能力、跨中变形、界面相对滑移等进行研究.分析表明:第一组试件考虑滑移效应的跨中变形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因考虑了跨中附加挠度的影响,理论计算结果与换算截面法相比,其精度大约提高5%,更符合实际情况;第二组由于自攻螺钉的强化作用,整体性能提高很多,材料进入塑形阶段,所建理论模型不符合试验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69.
以新疆本地马的抗凝血作为试验材料,以氯化血红素提取率为检测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采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设计法,研究氯化血红素提取过程中pH、丙酮添加量、处理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并确定提取工艺条件的预测模型方程。研究结果表明,马血中氯化血红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丙酮添加量是红细胞浓缩液体积的5.25倍,pH 2.86,处理时间3.38 h,此条件下实际提取率为95.83%,与模型的预测数据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870.
Vehicle exhaust,dust and grease in tunnels are hard to be degraded,thus there will be more and more pollutants and the traffic safety will be influenced. Therefore,regularly cleaning tunnels is important for guaranteeing the traffic safety in tunnels. A tunnel cleaning method with dry ice is proposed,and a model of dry ice cleaning tunnel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physical,chemical and cleaning properties of dry ice. Some experiments about the surface hole,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concrete are conducted. The surface damage and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concrete is researched after the cleaning process.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the dry ice cleaning method can thoroughly clean the surface of concrete;the surface damage and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is little influence by the temperature and dry ice micro blasting. So dry ice cleaning method can be used for cleaning tunn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