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31篇 |
免费 | 642篇 |
国内免费 | 53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51篇 |
农学 | 518篇 |
基础科学 | 126篇 |
973篇 | |
综合类 | 3339篇 |
农作物 | 470篇 |
水产渔业 | 513篇 |
畜牧兽医 | 1116篇 |
园艺 | 253篇 |
植物保护 | 17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0篇 |
2023年 | 212篇 |
2022年 | 352篇 |
2021年 | 339篇 |
2020年 | 355篇 |
2019年 | 399篇 |
2018年 | 270篇 |
2017年 | 354篇 |
2016年 | 384篇 |
2015年 | 353篇 |
2014年 | 517篇 |
2013年 | 453篇 |
2012年 | 654篇 |
2011年 | 614篇 |
2010年 | 503篇 |
2009年 | 517篇 |
2008年 | 459篇 |
2007年 | 488篇 |
2006年 | 457篇 |
2005年 | 347篇 |
2004年 | 325篇 |
2003年 | 241篇 |
2002年 | 205篇 |
2001年 | 179篇 |
2000年 | 161篇 |
1999年 | 122篇 |
1998年 | 105篇 |
1997年 | 86篇 |
1996年 | 86篇 |
1995年 | 74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59篇 |
1992年 | 51篇 |
1991年 | 51篇 |
1990年 | 38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31.
对发酵黄芪样品中分离的1株产纤维素酶解淀粉芽胞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菌株在10℃~60℃环境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5℃~40℃。pH5.0~8.0培养基均适宜菌株生长,其中最适pH为6.0。在37℃环境200r/min振荡培养的生长曲线在0~4h为延迟期,4h~12h为对数期,12h~24h为稳定期,24h以后为衰亡期。细菌37℃培养32h开始产生芽胞,在培养72h时芽胞形成率达到80.67%。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敏感,且安全性良好。该菌株适应性强,生长条件较为宽松,这为其开发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2.
试验旨在分离鉴定犬副流感病毒(canine parainfluenza virus,CPIV),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用Vero细胞接种感染CPIV阳性犬肺脏组织,盲传4代,收集72 h病毒液进行RT-PCR鉴定、电镜观察、血凝试验、热敏性试验、紫外照射试验及病毒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同时扩增N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试验成功从出现咳嗽、流鼻涕等呼吸系统疾病症状的病犬肺脏中分离出1株CPIV,命名为CPIV-BJ01;RT-PCR扩增结果发现,在534 bp处有特异性目的条带。病毒电镜观察发现,其超微结构呈圆形、有囊膜、直径在80~200 nm之间;血凝试验显示,病毒在4和37℃均能凝集1%猪红细胞,与报道的CPIV血凝特性一致;病毒对热敏感,长时间高温下病毒毒价会随之下降;紫外照射可使病毒在短时间内对细胞的感染性急剧下降。病毒一步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在12~48 h病毒高速增殖,细胞培养液中病毒滴度急剧上升,之后趋于稳定。CPIV N基因序列与19株有代表性的副流感病毒N基因相比,其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1%~99.8%。遗传进化分析表明,CPIV-BJ01与PIV5 1168-1(登录号:KC237064.1)和PIV5 ZJQ 221(登录号:KX100034.1)位于同一分支上,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33.
本试验旨在比较不同品种类型玉米(Zea mays)不同器官和全株的生物产量,以提高玉米定向培育的选择效率。选择32种具有代表性的玉米优良品种为试验材料,根据淀粉性质、籽实外形、成熟性质和用途4种分类方法,分别对完熟期玉米的籽实、玉米芯、苞叶、叶片、叶鞘、茎秆及全株的鲜物质、风干物质、干物质以及粗蛋白质和总能产量进行比较。每个品种选择5个地块,每个地块选取10株玉米。结果表明:玉米的籽实、玉米芯、苞叶、叶片、叶鞘、茎秆和全株的鲜物质、风干物质、干物质、粗蛋白质和总能产量不同品种类型间差异均显著(P0.05)。根据淀粉性质、籽实外形和成熟性质分类不足以区别不同品种类型玉米的不同器官和全株生物产量(P0.05)。按用途分类,不同品种类型玉米不同器官和全株生物产量(玉米籽实的风干物质、干物质和总能产量除外)均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饲用玉米红粒玉米普通玉米糯玉米。对广泛种植的普通玉米和饲用玉米进行比较,设定普通玉米产量为100.0%,则饲用玉米籽实、玉米芯、苞叶、叶片、叶鞘、茎秆和全株的鲜物质产量分别为121.9%、164.2%、175.5%、149.0%、151.7%、168.8%和149.9%;风干物质产量分别为107.9%、143.7%、155.1%、139.4%、126.1%、162.0%和129.1%;干物质产量分别为107.5%、143.4%、155.0%、139.5%、125.7%、162.0%和129.21%;粗蛋白质产量分别为119.0%、142.9%、181.5%、161.6%、122.0%、137.4%和131.7%;总能产量分别为107.7%、143.8%、155.0%、139.4%、126.1%、162.0%和129.1%。玉米籽实干物质、粗蛋白质和总能产量占玉米全株的比例,普通玉米分别为47.75%、57.87%和48.49%,饲用玉米分别为39.72%、52.36%和40.48%。由此得出,普通玉米全株饲喂是"粮改饲"的最基本的策略,而饲用玉米籽实和全株生物产量都高于普通玉米,种植饲用玉米可以增加30%左右的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34.
采集岷县黑裘皮羊肾组织,用胰蛋白酶热消化法制备原代细胞,通过差速消化和差速贴壁法进行继代培养和细胞纯化,并对复苏细胞的形态、活力、生长曲线、荧光蛋白质粒转染表达、核型以及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原代和传代细胞生长形态均好,群体倍增时间为28.3 h;染色体2 n=54,二倍体占主体(84%)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电泳图谱有明显特征,未见LDH4、LDH5谱带,与其它羊有明显区别;外源性荧光蛋白转染质粒在该细胞中能进行复制和表达;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检测呈阴性。表明该研究已成功建立岷县黑裘皮羊肾组织成纤维细胞系,为在细胞水平上保存岷县黑裘皮羊种质资源以及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35.
为确定口蹄疫病毒(FMDV)L蛋白缺失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在已建立的Asia1型FMDV反向遗传操作平台基础上,利用融合PCR方法缺失L蛋白基因编码区,构建了缺失L蛋白的重组Asia1型FMDV(rFMDV-ΔL)。拯救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结果表明,rFMDV-ΔL与亲本病毒相比在BHK-21细胞中的复制水平下降10倍,乳鼠毒力试验表明rFMDV-ΔL的毒力比亲本毒株下降6倍。另外,rFMDV-ΔL在BHK-21细胞上产生病变的速度明显变慢,形成蚀斑的时间延长,致乳鼠死亡所需时间也比亲本毒株明显延长。本研究是关于亚洲1型FMDVL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的首次报道,为亚洲1型FMDVL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6.
饲粮中添加不同生物制剂对杜寒杂交肉羊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比较饲粮添加不同生物制剂对杜寒杂交肉羊生产性能、屠宰性能、组织器官发育及肉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平均体重约为32 kg的杜寒杂交F1代肉羊1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对照组采用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添加21 mg/kg莫能菌素、4×109CFU/kg地衣芽孢杆菌、3.2×109CFU/kg酿酒酵母菌、1.1 g/kg复合生物制剂(地衣芽孢杆菌≥6×109CFU/g、酿酒酵母菌≥4×109CFU/g、碱性蛋白酶≥1 000 U/g)。预试期10 d,正试期56 d,每2 d记录1次采食量,每20 d进行1次称重,当复合生物制剂组羊只的平均体重达到约50 kg时,每组选取10只羊进行屠宰,测定其屠宰性能、组织器官重量和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1)复合生物制剂组平均日增重、屠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地衣芽孢杆菌组和复合生物制剂组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地衣芽孢杆菌组、酿酒酵母菌组、复合生物制剂组复胃重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复合生物制剂组复胃重量占宰前活重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莫能菌素组(P0.05);地衣芽孢杆菌组、酿酒酵母菌组、复合生物制剂组小肠重量及其占宰前活重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莫能菌素组(P0.05)。3)酿酒酵母菌组肾脏重量占宰前活重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内脏器官重量占宰前活重比例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4)各组肉品质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得出,从作为饲料添加剂对肉羊生产性能作用效果来看,地衣芽孢杆菌、酿酒酵母菌、复合生物制剂可以替代莫能菌素,地衣芽孢杆菌好于酿酒酵母菌,复合生物制剂最佳。 相似文献
37.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过程实质是病毒受体与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病毒受体和配体的研究是明确病毒致病机理的关键,因此关于病毒细胞受体的研究一直是近年来病毒学研究的重点领域。病毒受体的鉴定可通过多种生物技术手段进行,如酵母双杂交法、病毒覆盖蛋白结合技术等。文章对当前的病毒细胞受体研究技术及其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