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94篇 |
免费 | 247篇 |
国内免费 | 20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40篇 |
农学 | 231篇 |
基础科学 | 25篇 |
826篇 | |
综合类 | 1763篇 |
农作物 | 265篇 |
水产渔业 | 14篇 |
畜牧兽医 | 285篇 |
园艺 | 499篇 |
植物保护 | 3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篇 |
2023年 | 84篇 |
2022年 | 141篇 |
2021年 | 176篇 |
2020年 | 278篇 |
2019年 | 214篇 |
2018年 | 112篇 |
2017年 | 146篇 |
2016年 | 231篇 |
2015年 | 164篇 |
2014年 | 210篇 |
2013年 | 267篇 |
2012年 | 279篇 |
2011年 | 317篇 |
2010年 | 217篇 |
2009年 | 271篇 |
2008年 | 252篇 |
2007年 | 239篇 |
2006年 | 210篇 |
2005年 | 164篇 |
2004年 | 147篇 |
2003年 | 84篇 |
2002年 | 90篇 |
2001年 | 65篇 |
2000年 | 62篇 |
1999年 | 63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LysM类受体激酶属于多基因家族,其胞外域直接参与几丁质、肽聚糖和脂壳寡糖等糖化合物的感知,从而激活植物免疫或共生信号转导。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中第1个LysM受体基因LYK3的功能于2003年被表征。此后,越来越多的LysM类受体激酶的功能相继被鉴定。本文总结了蒺藜苜蓿LysM类受体激酶家族基因功能特征,综述了蒺藜苜蓿LysM类受体激酶家族分别在根瘤共生、菌根共生和免疫感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蒺藜苜蓿LysM类受体激酶家族基因数量的扩张导致了功能分化,但也存在部分基因间功能冗余现象。此外,研究还揭示了免疫与共生信号在LysM类受体激酶介导的受体感知层面存在着密切的交联,为后续研究蒺藜苜蓿中LysM类受体激酶家族基因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62.
为了研究食用菌出口中的物流因素影响,分析了食用菌出口现状。发现食用菌出口总量波动大,出口总值增速快,食用菌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对食用菌出口中的物流因素影响进行分析,包括食用菌出口中物流运输方式影响分析、物流损耗因素分析、物流成本因素影响分析以及物流质量因素分析。其中有关物流运输方式影响分析,通过灰色关联法实现,发现航空运输对食用菌出口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公路。除此之外,考虑食用菌在运输与保存时所消耗的物流成本、质量损耗以及物流时间,在此基础上制定物流运输对策:加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损耗,提高食用菌质量;在保证食用菌产品质量损失最小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63.
64.
为获得具高效溶磷能力的溶磷真菌,本研究从大豆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出5株具有溶解Ca3(PO4)2、AlPO4、FePO4及磷矿粉能力的高效菌株,分别命名为Z2、Z3、Z8、T4和Y2,分析了其对不同磷源的溶解能力,复配了最优溶磷组合同时评价了最优组合固定化回用的效果。结果表明:菌株Z2为黄色蓝状菌(Talaromyces flavus),Z3为绳状篮状菌(Talaromyces funiculosus),Z8为黑曲霉(Aspergilus niger),T4为嗜松蓝状菌(Talaromyces pinophilus),Y2为糙刺蓝状菌(Talaromyces trachyspermus)。培养11 d内,Z2、Z3、Z8、T4及Y2对Ca3(PO4)2的最大溶磷量分别为610.51 mg/mL、674.39 mg/mL、687.10 mg/mL、667.06 mg/mL和629.08 mg/m L,对Al PO4的最大溶磷量分别为485.76 mg/mL、505.59 mg/mL、559.72 mg/m L、495.97 mg/mL和540.02 mg/mL,对FePO4的最大溶磷量分别为504.60 mg/mL、511.57 mg/m L、553.21 mg/mL、508.23 mg/m L和520.42 mg/mL以及对磷矿粉的最大溶磷量分别为139.78mg/mL、135.31mg/mL、159.03mg/mL、154.61mg/m L和154.43mg/mL。溶磷过程中,溶磷量与pH值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性,并测得5株真菌释放有机酸含量分别为228.6 mL/L、91.5 mL/L、7 254.1 mL/L、314.4 mL/L和284.6 mL/L。对无拮抗反应的菌株进行随机复配组合,发现菌株Z3、Z8和Y2组成的复配组合溶磷能力最强,其对Ca3(PO4)2溶磷量高达779.94 mg/m L。最优复配组合包埋固定回用至土壤后,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得到明显提升,最高效磷含量可增长至113.5 mg/kg,增长率为127.3%。本研究为微生物溶磷菌肥的开发提供菌种资源,也可为今后的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5.
本实验室从食用菌的栽培料从分离得到一株产抗真菌物质的菌株MAF-1。经检测其对1株土壤未知真菌、一些炭疽病菌、木霉、梢腐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经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DNA 同源性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短小芽孢杆菌属(Bacillus pumilus)。 相似文献
66.
为了探究丛枝菌根真菌(AMF)研究的热点与趋势,本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世界上研究最前沿的研究机构、研究作者、文献语种、学术期刊、学科和国家进行了文献计量学统计,进而分析AMF研究概况和动态,旨在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结果显示:2008—2017年AMF研究论文数量共7109篇;文献产出量逐年增加,2016年文献数量最高;美国、中国、德国、印度、西班牙文献数量居世界前5位,美国文献数量最多,为1262篇;文献语种几乎都为英语,数量为6914篇;中国科学院、西班牙科学院、柏林自由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都灵大学发表的AMF文献数量居世界前5位;发表AMF研究成果的主要核心期刊是《Mycorrhiza》、《Soil Biology Biochemistry》、《Plant and Soil》、《New Phytologist》、《Applied Soil Ecology》;主要学科是农学、植物学、生态环境科学、微生物学和真菌学等相关学科。综合来看,美国、中国以及德国在AMF研究领域处于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67.
苜蓿菌根对土壤中阿特拉津降解及酶活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进一步揭示丛枝菌根(AM)对土壤中阿特拉津的降解机理,建立了新型T型培养体系,并以阿特拉津敏感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形成的共生体系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苜蓿菌根对阿特拉津的降解效率及其根际土壤酶活性。当阿特拉津胁迫浓度为 20 mg/kg时,苜蓿菌根侵染率在25天时高达85.70%,阿特拉津降解率为70.22%,其中菌根贡献度为77.28%,表明苜蓿菌根对阿特拉津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与此同时,添加阿特拉津能够提高菌根根际土壤中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在接种G. mosseae和添加阿特拉津的双重作用下,4种土壤酶活性进一步增强。总之,本研究结果为应用AM真菌修复农药污染土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8.
为了探索夏季庐山常绿阔叶林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真菌)资源分布特征,推动其地下AM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基于孢子形态学分类方法对夏季庐山典型常绿阔叶林中4种常见植物(老鼠矢Symplocos stellaris、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连蕊茶Camellia fraterna、山胡椒Lindera glauca)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的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分离、鉴定出44个AM真菌物种,其中包括4个优势种AM真菌、5个广布种AM真菌、12个常见种AM真菌与23个稀有种AM真菌。(1)不同植物根系侵染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根系侵染率与优势种和广布种AM真菌的孢子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均呈正相关,与常见种和稀有种AM真菌的孢子密度和物种丰富度则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2)不同植物根际总AM真菌孢子密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但AM真菌物种丰富度存在显著差异;此外,不同植物根际只有常见种AM真菌的孢子密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也只有广布种和稀有种AM真菌的物种丰富度不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优势度AM真菌的孢子密度之间和物种丰富之间均存在负相关,但只有优势种AM真菌的孢子密度与常见种和稀有种AM真菌的孢子密度存在显著负相关;(4)AM真菌分布受土壤养分(全氮、全磷、全钾、氨态氮、硝态氮)、pH和水分影响较小,但受土壤氮影响相对较大;不同优势度AM真菌受土壤养分、pH和水分影响程度不同,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稀有种AM真菌、常见种AM真菌、广布种AM真菌和优势种AM真菌。在夏季庐山常绿阔叶林中,常见植物与AM真菌的共生模式可能是以优势种AM真菌和广布种AM真菌共生为主,以常见种AM真菌和稀有种AM真菌补充共生的共生模式。在该共生模式下,植物根际AM真菌资源较为丰富且分布不均;AM真菌与植物共生程度由不同优势度AM真菌共同决定;不同优势度AM真菌之间相互影响较弱;AM真菌受土壤养分(全氮、氨态氮、硝态氮、全磷、全钾)、pH和水分影响较小,但不同优势度AM真菌受土壤养分、pH和水分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69.
70.
内生真菌(Epichloe)常与早熟禾亚科(Pooideae)冷季型禾草形成一类较为特殊的禾草-内生真菌互惠共生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Epichloe内生真菌提高宿主的抗逆机理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做了一系列研究。大量研究证实内生真菌可以促进禾草宿主的生长并提高其抗逆性。本研究回顾了Epichloe内生真菌提高宿主对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抗性的生物学功能、Epichloe内生真菌影响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功能及利用内生真菌进行禾草育种的潜力,最后对Epichloe内生真菌的功能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研究和利用内生真菌改善禾草的生长及种质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