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5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27篇
林业   86篇
农学   116篇
基础科学   103篇
  255篇
综合类   575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117篇
畜牧兽医   140篇
园艺   22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91.
The phosphate removal mechanisms of Calcite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tests of X ray diffraction (XRD) analysis,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measurement,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 IR) analysis , specific surface area by Brunauer Emmett Teller(BET) method and pole size distribution by Barrett Joyner Halenda(BJH) method.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n phosphate removal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removal mechanism was approved. It was shown that phosphate removal efficiency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reaction time, temperature, pH value and dosage of calcite. And with BET, BJH and TEM tests, no porous materials, less than 16.0 m2/g for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below 0.085 cm3/g for total pore volume, were found during the reaction process so as to prove that absorption was not the main way of phosphate removal. And based on XRD and FT IR tests, it was found that chemical precipitation was the main way of phosphate removal which contained two steps: the formation of CaHPO4·2H2O(DCPD) and its transformation to ACP, and the controlling step was DCPD’s transformation to ACP.  相似文献   
192.
反硝化聚磷菌C18脱氮除磷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好氧池活性污泥中筛选出的一株反硝化聚磷菌C18,经16S rDNA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rimontii)。C18在pH 6.5~7.5之间能正常生长,pH为7.5时,脱氮除磷效果最好。C18生长对温度没有特殊要求,当温度为30℃时,磷和氨氮去除率分别达到85.9%和83.6%。厌氧/缺氧最佳连续培养时间为厌氧2 h、缺氧4 h。  相似文献   
193.
鹿茸再生及其分子调节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鹿茸是唯一可以周期性完全再生的哺乳动物器官,这种再生起源于骨膜干细胞。鹿茸再生伴随着皮肤、血管和神经的快速生成,而且多种多肽和生长因子参与其中,组成了一系列复杂而精密的信号调控通路。作者综述了鹿茸再生过程的组织学及分子信号通路研究现状,以信号转导通路为研究重点揭示鹿茸再生之谜,为更好地了解哺乳动物器官再生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4.
半乳糖凝集素1蛋白及其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是一种分子质量约为14 ku的β-糖结合蛋白,是动物凝集素家族的成员之一。作为多种癌症的诊断指标,治疗癌症的新突破口,对Galectin-1的研究备受关注。此外,Galectin-1分布广泛,与多种正常生物功能相关,如细胞生长、神经修复、血管再生、软骨形成等。现阶段,关于Galectin-1在鹿茸再生中的研究很少,但鹿茸再生中许多过程与Galectin-1的功能高度相关。与肿瘤同样高速生长且高表达Galectin-1的鹿茸组织并不发生癌变,这可能对癌症的研究有所启发。为了寻找治疗癌症的新方法,解释鹿茸再生机制,了解Galectin-1蛋白在肿瘤和鹿茸中的功能研究进展至关重要,文章就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5.
崔德才  胡锋 《节水灌溉》2012,(10):18-20
采用曝气复合式生态浮床强度修复污水厂尾水,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5d和水温为17.8~21.5℃的条件下,研究了曝气复合式生态浮床对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曝气复合式生态浮床对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3.9%~53.1%(平均值44.0%)、37.97%~64.45%(平均值50.8%)、33.46%~57.25%(平均值44.9%)和去除率5.43%~72.62%(平均值50.97%),其出水COD浓度远低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对比无/有曝气复合式生态浮床发现,曝气强化作用对复合式生态浮床修复效果的改善具有较重要的效果。曝气复合式生态浮床强化系统是一种运行管理方便、成本低廉、无需占有耕地。  相似文献   
196.
基于松木块气化试验数据,建立了燃气焦油炉内、炉外联合脱除过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LS—SVM)。在燃气焦油炉内脱除工况优化基础上,针对催化剂活性进一步拟合了燃气焦油炉外催化裂解脱除过程多目标优化模型,优化计算得到气化燃气焦油联合脱除工况的Pareto最优解集。寻优结果表明,气化炉出口燃气焦油质量浓度低于2g/m3,满足焦油催化裂解器对入口燃气焦油含量要求;焦油催化裂解器出口燃气焦油质量浓度降低至0.126~0.340g/m3之间,同时满足燃气热值大于4MJ/m3的工程要求,燃气总体品质明显优于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7.
朱洁平  李峰  沈业寿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443-11444
[目的]得到最佳的去除亮菌菌索糖复合物蛋白的方法。[方法]分别用Sevag法、酶法、三氯乙酸脱法、酶法与Sevag法结合法去除亮菌菌索糖复合物蛋白,筛选最佳脱蛋白方法。[结果]酶法与Sevag法结合脱蛋白的效果好,这时蛋白质含量仅为0.18%;酶法的最佳的条件:酶用量为0.5%,温度为40℃,水浴时间为0.5h,pH为6。[结论]酶法与Sevag法结合法是较好的脱蛋白法。  相似文献   
198.
研究了铜锈环棱螺对2种不同水体中CODMn、叶绿素a、NH3-N、NO3-N和TP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铜锈环棱螺对于水体中的CODMn、叶绿素a、氮、磷等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放养密度、水质肥瘦度、培养时间等3个因素对其去除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放养铜锈环棱螺密度与其耗氧速率呈正相关;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呈现同步降低的规律,但在培养后期(7 d后),2组不同肥瘦度水样中叶绿素含量均下降不明显,即消除率降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水样中的COD含量普遍有所增加;NH3-N和NO3-N的去除率在一定条件下与放养密度、水质肥瘦度以及培养时间存在差异性。因此,针对不同肥瘦度的水体,不同的水质指标,应该选择不同的投放密度以达到比较满意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99.
[目的]从受铜污染的土壤中分离抗铜细菌。[方法]采集玉林市受铜污染的土壤9份,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u^2+,经过不断的分离和驯化筛选耐铜细菌,根据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初步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包括生长曲线的测定、pH值和渗透压对其生长的影响;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培养时间和pH值对该菌株去除Cu^2+能力的影响。[结果]在玉林市德兴造纸厂排污口附近的土壤中筛选出一株耐铜细菌。编号为RCBl,其耐Cu^2+水平迭500mg/L;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初步鉴定该菌为生丝微菌属Hyphomicrobium;该茵在pH4~8生长良好,其中最适生长pH为6.0—7.2,在1%NaCI下生长良好。该菌株在培养24h、pH为7时,Cu^2+去除率达到76%。[结论]不仅丰富了抗铜微生物方面的研究,也为铜污染水、土壤修复等工业化生产提供了重要菌株。  相似文献   
200.
刚手藻对水中N、P的神制及其环境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刚毛藻处理水中NH3-N、NO3-N、NO2-N、TN、TP,选择藻量、温度、光照、处理时间作为控制因子,研究不同条件及实际不同水环境下刚毛藻对水中N、P控制的影响。结果表明,藻量控制在1.5 g/L时藻对水样中NH3-N、NO3-N、NO2-N、TN、TP的去除效果较好;T-P的去除速率较快,在5 d即能取得较好效果,其次是NH3-N,在12 d左右达动态平衡,T-N的去除14 d为适应处理时间;当温度为20℃时,NH3-N、NO3-N、NO2-N、TP水体处理效果较好,TN处理最适宜温度出现在30℃;光照则表现为照度3 000 lx±100 lx时,NH3-N、NO3-N、NO2-N、TP去除效果较好。刚毛藻对不同水环境的N、P处理,T-N、T-P、NO2-N、NH3-N的处理均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且差异明显,但对NO3-N处理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