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08篇
  免费   229篇
  国内免费   488篇
林业   758篇
农学   607篇
基础科学   646篇
  776篇
综合类   2609篇
农作物   182篇
水产渔业   136篇
畜牧兽医   406篇
园艺   125篇
植物保护   180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209篇
  2019年   260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219篇
  2016年   274篇
  2015年   295篇
  2014年   330篇
  2013年   353篇
  2012年   529篇
  2011年   495篇
  2010年   312篇
  2009年   327篇
  2008年   271篇
  2007年   294篇
  2006年   273篇
  2005年   219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158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油果(Yukwa)是一种以糯米为原料的韩国传统食品,深受韩国民众的喜爱。现如今,油果已经成为许多韩国民众的日常食品,在韩国大约有200家油果制作工厂,目前国内对于油果的报道比较少见。本文综述油果的生产工艺及其研究进展,为中国膨化食品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
为了分析灌溉施肥活动引起的包气带土壤pH值变异特征及其对地球化学条件的响应,通过历时3 a的野外原位灌溉施肥试验,应用不同季节灌前、灌后6 m土层中不同深度的测定资料,系统分析了土壤pH对灌溉、施肥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各深度pH值呈弱变异性(CV=1.01%~2.28%),与灌溉前相比,灌后土壤pH值的均值和变异系数均呈现明显的变化;灌前包气带各层pH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灌后受水分、基质等相互作用影响,pH的空间自相关性有所减弱,C0/(C0+C)和变程a分别由7.23 m和3.54 m(灌前0 d)减少到3.26 m和2.76 m(灌后第10天)。土壤基质是决定土壤酸碱性的主要因素,在灌溉施肥活动对pH的响应过程中,地球化学条件(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有机质(SOM)、氧化还原电位(RP)等)、土壤基质组成和氮底物浓度(NH+4-N)等的交互作用影响pH的动态。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单独对pH影响不显著,两者交互作用对pH有显著影响。引起土壤pH变化的主要变异源为Cl-、土壤有机质(SOM)、NO-3-N、NH+4-N等营养物质和不同空间深度土壤基质的差异,表明灌溉施肥改变了包气带pH地球化学动力场、营养物质和土壤基质的交互作用,引起各深度的生物地球化学反应,控制pH值的空间变异特性。当包气带介质土壤水分变化时,首先营养物氨态氮以分子态或水合态形式被介质吸附,H+得到释放,使得灌后第4天pH值下降。随着氨氧化过程中H+的释放,pH在灌前和灌后第10天和第30天有显著差异。氨的氧化引起硝酸盐含量不断增加,使得硝酸盐对pH值的影响在灌后不断增强,相关系数由0.24(0 d,P<0.05)增加到0.41(30 d,P<0.01),而氨态氮对pH值的影响逐步降低,相关系数由0.43(0 d,P<0.01)降低为0.19(30 d,P>0.05)。  相似文献   
63.
层次分析法在草地资源评价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孟林 《草业科学》1998,15(6):1-4
将层次分析法原理、方法运用于草地资源评价工作中,通过研究表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并将复杂问题的各个因素,通过划分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较客观地判断给予每一层次各评价因素相对重要性的定量表示,可以为解决草地资源评价中分配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提供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64.
从外包服务驱动因素、外包活动要素两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外包与知识流程外包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两种外包模式的异同点,为今后高校图书馆开展知识流程外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65.
66.
对畜牧业实行循环经济的综合评价是衡量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程度的重要措施。采用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建立畜牧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对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流程进行详细描述,同时对层次分析法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通过相应的实例,证明层次分析法在畜牧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对畜牧业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能起到决策支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7.
将不同工艺下生产的花牛苹果浓缩清汁样品分别放置于露天环境、冷库(5-10益)、10益及20益恒温条件下贮存,定期测定色值,计算色值变化量。结果表明,通过吸附树脂的流速为2.5BV/h时,生产的浓缩苹果汁色值下降最缓慢,贮存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68.
森林资源分布区域广、树木种类多、经营目标多种多样、数据量大,森林资源数据的统计及各种复杂报表的输出,是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研建的重要部分。本文就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研建中,实现森林资源数据高效、快速统计的技术方法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69.
The aim of this investigation is to compare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hoenix canariensis seed oil at different stages of seed date ripening.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aponification number of the oil increases during the maturation from 179.24 to 191.28 (mg KOH/g of oil), whereas the seed oil yield, the iodine number, the p-anisidine value, the peroxide value, the acidity and the unsaponifiable matter decrease from 14.73% to 10.36%, from 89.37 to 76.66 (g/100 g of oil), from 5.51 to 3.67, from 17.66 to 3.62 (mequiv. O2/kg of oil), from 1.49% to 0.59% and from 2.72% to 1.77%, respectively. The tocol content increases as the maturity advanced. The percentages of sterols show continuous changes during ripening. The saturated fatty acid content increases throughout the ripening process. The oleic fatty acid content decreases during the seeds maturation, but increases at the end, whereas linoleic acid content initially shows an increase, and then a decrease. The total phosphorus content decreases during the period of ripening. The three samples of the seed oil show a high kinetic stability during the heating and cooling, a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The DSC curves reveal an increase in the melting point from −7.73 °C to 3.71 °C but the melting enthalpy remains the same, 62.06 J/g, during the ripening of the dates.  相似文献   
70.
小麦茎基腐是由多种镰孢菌侵染的世界性土传病害,亚洲镰孢菌(Fusarium asiaticum)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茎基腐镰孢菌的优势种群,对小麦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本研究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标记亚洲镰孢菌,研究其侵染抗感小麦的病理组织学过程,建立了茎基腐病菌与寄主互作的直观性的研究体系,对病害防治及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PEG-CaCl_2介导原生质体转化法将gfp导入亚洲镰孢菌株CF0915,对转化子进行荧光表达、PCR验证、遗传稳定性、生长特性及致病力分析,选取与野生型表现相近的转化子进行侵染分析。结果表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与潮霉素基因(hyg)PCR扩增表明gfp已整合入真菌基因组中,转化子菌丝与分生孢子表现强烈绿色荧光信号,gfp能够在转化子中稳定遗传,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及致病力与野生型菌株无显著差异;将gfp标记病菌分生孢子接种感病品种1 d后,大量孢子附着于根毛及根表皮细胞开始萌发,接种2 d后观察到抗性品种分生孢子萌发;感病品种接种3 d后,菌丝直接侵入表皮细胞或沿表皮细胞间层定殖生长,扩展至皮层组织,8 d后菌丝从根部迅速扩展至茎基部,至第10 d大量菌丝充塞根皮层细胞,叶鞘维管束也被菌丝侵染,并产生大量大型分生孢子,植株表现褐色病斑,14 d后根部及茎维管束被大量菌丝体填充,而后产生大量厚垣孢子,至25 d大部分感病品种幼苗萎蔫死亡;与感病品种相比,抗性品种在整个侵染过程中表现时间滞后。本研究对引起茎基腐病的亚洲镰孢菌侵染小麦的组织学过程观察,为病菌致病机理的阐释及抗病资源的利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