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134篇 |
免费 | 577篇 |
国内免费 | 309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7篇 |
农学 | 2996篇 |
基础科学 | 779篇 |
2893篇 | |
综合类 | 7320篇 |
农作物 | 1645篇 |
水产渔业 | 33篇 |
畜牧兽医 | 243篇 |
园艺 | 16篇 |
植物保护 | 17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0篇 |
2023年 | 286篇 |
2022年 | 441篇 |
2021年 | 483篇 |
2020年 | 542篇 |
2019年 | 538篇 |
2018年 | 493篇 |
2017年 | 622篇 |
2016年 | 703篇 |
2015年 | 615篇 |
2014年 | 651篇 |
2013年 | 908篇 |
2012年 | 999篇 |
2011年 | 897篇 |
2010年 | 814篇 |
2009年 | 840篇 |
2008年 | 719篇 |
2007年 | 847篇 |
2006年 | 713篇 |
2005年 | 710篇 |
2004年 | 515篇 |
2003年 | 501篇 |
2002年 | 391篇 |
2001年 | 422篇 |
2000年 | 360篇 |
1999年 | 306篇 |
1998年 | 296篇 |
1997年 | 247篇 |
1996年 | 270篇 |
1995年 | 216篇 |
1994年 | 190篇 |
1993年 | 189篇 |
1992年 | 201篇 |
1991年 | 147篇 |
1990年 | 145篇 |
1989年 | 108篇 |
1988年 | 89篇 |
1987年 | 65篇 |
1986年 | 44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26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12篇 |
1977年 | 11篇 |
1976年 | 14篇 |
1962年 | 9篇 |
1955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62.
不同品质类型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对氮肥的响应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为了研究不同品质类型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对氮肥水平和追氮时期的响应,以两个强筋品种济南17和PH82-2-2以及两个筋力弱的品种PH97-4和PH97-5为材料进行了品种、施氮量、施氮时期三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氮收获量。起身期追肥比抽稳期追肥产量和氮收获量显著提高;不同品质类型的小麦蛋白质含量对施氮量和追氮时期反应不尽一致,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的两个品种济南17和PH97-4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的品种PH82-2-2和PH97-5在高施氮量下抽穗期追肥蛋白质含量比起身期追肥提高0.6个百分点,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品种的湿面筋含量、籽粒容重和硬度在不同施氮量下差异不显著。沉淀值、降落值对施氮处理不敏感;吸水率和面团稳定时间不同施氮量间差异不显著,抽穗期追肥吸水率提高0.7个百分点,但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分别降低1.39min和0.61min;不同品种的粉质特性差异显著。运筹氮肥能改善小麦加工品质,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63.
不同降雨年型下水分处理对大穗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在大田条件下,探讨了不同降水年型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大穗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通过用不同方程对籽粒生长动态进行拟合,Cubic方程最精确。2000~2001干早年型W和Ws与两个灌浆持续期参数(Se、S)相关性显著.2001~2002丰雨年型W和Ws与3个灌浆速率参数(V、Vs、Vmax)间相关性达显著水平。两年度相比,2000~2001年度籽粒灌浆持续期短,灌浆速率小,导致粒重降低。灌水对灌浆参数的效应年际间存在差异,2000~2001年度随灌水次数增多,S和Se延长,灌浆速率降低;而2001~2002年度随灌水次数增多,S和Se缩短,灌浆速率以灌—水处理最小.灌两水处理最高。灌水对产量的影响,2000~2001年度显著增产,2001~2002年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灌三水处理较灌两水处理反而减产。 相似文献
64.
小麦氮素营养与籽粒灌浆期氮素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对小麦氮素营养与籽粒灌浆期氮素转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过去进行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籽粒最终累积的氮素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灌浆期间营养器官中氮素的再转移,来自营养器官氮(内源氮)与土壤中新吸收氮(外源氮)的比例基本上是1:2。因此,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营养水平是决定小麦籽粒产量、籽粒中氮素累积量和蛋白质含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灌浆期间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发生转移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叶片光合性能的下降和叶片的衰老。不同基因型品种在灌浆期的氮素转移程度不同,表现为随品种演替,旗叶、茎秆和叶鞘中氮素的输出率增加,而转移氮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却下降。氮收获指数(NHI)可以描述植物向籽粒分配氮的能力,是衡量作物对氮利用效率的指标。氮收获指数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虽然现代小麦品种吸氮量高于古老品种,但氮收获指数在现代和古老小麦品种间的差异因不同研究者而异,有的认为现代品种高于古老品种,但也有人认为与年代无关;小麦氮收获指数一般在0.55~0.80之间,很少超过0.8。过去对小麦籽粒灌浆期间的氮素转移虽然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如根冠关系和灌浆过程中氮素转移的相互关系,田间个体和群体调控及不同高产栽培模式下灌浆过程中氮素转移的 相似文献
65.
小区谷物联合收获机气吹式割台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现有小区谷物联合收获机割台中有残留、不易清机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采用正面气流将禾吹弯再切割的气吹式割台。根据力学原理建立了均匀气流吹禾模型,以小麦顺利进入割台而不掉落为要求,计算得气流支管出口风速为47.35 m/s。以能产生均匀气流为目标,通过理论计算得到气流管道的主要结构参数为:气流总管锥度1∶14.29,气流支管排列间距100 mm。对影响割台残留量和损失率的3个关键工作参数:气流支管出口与割刀的垂直和水平距离、气流支管出口与水平夹角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表明:气流支管出口与割刀的垂直和水平距离在15~27 cm内对割台损失率的影响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气流支管与水平夹角对割台损失率和残留量的影响先缓慢减小,后增加较快。正交试验表明:最优组合为气流支管出口与割刀的水平距离21 cm、气流支管出口与割刀的垂直距离21 cm、气流支管出口与水平的夹角10°,此时总损失率为0.88%,割台残留量为1.21 g。气吹式割台残留量少,总损失率低,达到了小区小麦种子收获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66.
2014和2015两年度利用Burkard定容式孢子捕捉器监测了高感小麦白粉病品种京双16种植区和中感品种众麦2号种植区田间空气中的病菌孢子浓度变化动态,同时利用小型气象站监测了田间的气象因子,通过分析京双16和众麦2号种植区空气中孢子浓度与空气温度、湿度、降雨、风速和太阳辐射率的相关性,发现空气中的孢子浓度主要与空气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348 3,P0.05)。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了田间病情与调查日期前累积孢子浓度、一周前累积孢子浓度、前一周累积孢子浓度和当周累积孢子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中感品种众麦2号田间病情与累积孢子浓度的关系均呈指数关系,其中田间病情与调查日期前累积孢子浓度或一周前累积孢子浓度的拟合效果最好,而感病品种京双16的田间病情与累积孢子浓度多呈对数关系,其中病情指数与一周前累积孢子浓度的拟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7.
68.
用磷化铝片对储藏在房式仓(仓容516m3)中的400t散装小麦进行熏蒸。储 不小麦水分为11.5%,储藏平均温度为29.3℃,小麦用PVC(厚度0.125mm)复盖。熏 蒸期间用磷化氢检测管测定PH3浓度。采用1.03kg磷化铝片(可释放0.34kg磷化氢) 分成小包进行熏蒸,磷化氢最高值为 1. 0mg/L。熏蒸 16天的 CT值为 213mg· h/L。用 敏感和抗性品系的米象和谷蠹进行生物试验表明.熏蒸1个月后所有的成虫都死亡;熏 蒸42天所有中度抗性的谷蠹没有发现F1代成虫出现.米象的印和蛹不能发育为成虫。 相似文献
69.
Summar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emperature-tolerant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germplasm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plant productivity under high-temperature stress environments. The quantifica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tolerance an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its genetic control are necessary for germplasm enhancement effort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genetic control of acquired high temperature tolerance in common bread wheat cultivars. Reduction of 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TTC) by heat-stressed seedling leaves was used as a quantitative measure to characterize acquired high temperature tolerance. Eleven-day-old seedlings of 20 F1 progeny produced through a complete 5×5 (Payne, Siouxland, Sturdy, TAM W-101, and TAM 108) diallel mating design were acclimated at 37° C for 24 hours, followed by a 2-hour incubation at 50° C. Under these test conditions, acquired high temperature tolerance ranged from a high of 75.7% for the genotype TAM W-101 × TAM 108, to a low of 37.3% for the genotype Payne × Siouxland. Partitioning of genotypic variance revealed that only the 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 component effect was statistically highly significant, accounting for 67% of the total genotypic varia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enhancing the level of high temperature tolerance in wheat germplasm is feasible utilizing existing levels of genetic variability and exploiting additive genetic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high temperature tolerance.Contribution of the Texas Tech College of Agric. Sci. Journal no T-4-386.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USDA specific agreement No. 58-7MNI-6-114 from the Plant Stress and Water Conservation Laboratory, USDA-ARS, Lubbock, Texas, USA 相似文献
70.
Crossability percentages of bread wheat landraces from Sichuan Province,China with ry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mmary The crossabilities of 177 landraces of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from Sichuan Basin and its adjacent mountain ranges with rye (Secale cereale L.) have been tested. 16 landraces possess a higher crossability than Chinese Spring, 34 landraces have a similar and 127 landraces have a lower crossability than Chinese Spring or are non-crossable with rye. Most landraces with high crossability occur in Qinling Mountain and Dabashan Mountain Ranges in north of Sichuan and the valleys of Minjiang River, Fujiang River and Jialinjiang River in Sichuan Basi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