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7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178篇
林业   564篇
农学   150篇
基础科学   206篇
  671篇
综合类   1959篇
农作物   119篇
水产渔业   260篇
畜牧兽医   246篇
园艺   713篇
植物保护   17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08篇
  2022年   240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207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237篇
  2013年   308篇
  2012年   311篇
  2011年   332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338篇
  2008年   299篇
  2007年   334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通过水稻旱作全程覆膜与半程覆膜、旱作不覆膜及水栽对比试验,研究其耗水规律,计算其节水量与增产量,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提出了适合本地区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62.
天河公园“拆围透绿”工程边界空间绿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边界空间绿化是开放性城市公园的重要因素,是衔接公园与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措施。以广州天河公园“拆围透绿”工程为例,分析边界空间绿化存在通透性不足、与城市融合度不高、地域文化缺失、绿地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采用“保留、清杂、复绿”景观策略,确定点状、带状、片状景观3种绿化模式,制定“护栏+绿化”、绿化组团、“微地形+绿化组团”3种空间分隔手法,并从复绿植物种类选择、通透植物空间结构、活化林下消极空间、柔化公园边界空间、强化城市地域文化、加强空间绿化管理6个方面进行绿化提升,优化了公园的生态环境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63.
在分析了陇东旱塬什字塬区农业资源的基础上,运用“农业生态区域法”(AEZ)估算了该区主要农作物的资源生产潜力,分析了限制农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进一步挖掘潜力的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64.
攀缘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少雁 《广东园林》2007,29(4):49-51
攀缘植物是园林植物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类群,它们的攀缘习性和观赏特性各异,本文从攀缘植物的综合特性出发,论述攀缘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选择与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65.
农牧交错带不同封育时间对植物特征值及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封育时间对干旱、半干旱草原植物特征值及多样性的影响,同时探索农牧交错带草原封育周期,本研究选取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的宁夏盐池人工封育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调查法,于每年7-8月份(植物生长季节)对封育区植被生长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植物名称、植物种数、株数、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鲜重)等。运用生态学、地统计学原理,结合Biodiversity Pro、Microcal Origin等生态学统计软件对外业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封育2-3年后植物群落优势种优势地位得到巩固,而一些伴生种则在竞争中消失;封育区植物特征值在封育2-3年后达到最大,如地上生物量(鲜重)在封育3年达到最大值,为6907.75kg/hm2,此后呈下降趋势;封育区主要植物重要值及植物物种多样性均在封育2-3年后出现最大值,此后也不同程度地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6.
黄淮海旱作区土壤压实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究旱作区农田不同层次土壤压实度特征,基于2017年采集的255个土壤样品,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地统计学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究黄淮海旱作区耕作层和压实层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不同层次的土壤压实度的空间变异特性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最佳土壤压实度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旱作区耕作层和压实层厚度均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耕作层最大厚度可达22.50 cm,最低仅有10.21 cm;压实层厚度最大可达17.50 cm,最小值也达到7.50 cm。从不同层次来看,耕作层和压实层的压实度具有空间分布一致性,耕作层压实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部、安徽北部及河北北部地区,最大值可达87.68%以上,低值区则主要集中在山东西北部以及河北南部地区。和压实层压实度相比,耕作层压实度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且在70%~80%时获得较高产量。分析表明,土壤压实度受到年降水量、平均气温、土壤自然属性等环境因子和机械耕作等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黄淮海农田土壤压实情况的改善及管理措施的科学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7.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at understanding whether and how long-term organic rice farming affects soil carbon (C) and nitrogen (N) stocks and their mineralization potentials in submerged rice paddies in Tochigi, Japan. An incubatio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assess the impacts of internal nutrient cycling after organic farming (OF) for 4–5 years (4OF), 8–9 years (8OF), and 12 years (12OF), compared with a conventional rice field (CF).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0–15 cm and 15–20 cm in flooded rice fields after harvest in October 2013. pH and bulk density at 0–15 cm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12OF fields than in CF fields (by 0.22 unit pH and 17.5%,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CF, 12OF field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total nitrogen (TN), but 4OF and 8OF fields did not. In 8OF fields, the C decomposition (Co) and N mineralization (No) potentia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by 34.0% and 35.6%, respectively, at 0–15 cm, and by 67.1% and 24.5% at 15–20 cm) than in CF fields. Similarly, in 8OF fields at 0–15 cm, the Co:SOC and No:TN ratios were 19.8% and 23.2% higher, respectively, than in CF fields. Co, No, Co:SOC, and No:TN in 12OF field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F fields, demonstrating the effects of prolonged organic rice farming. Additionally, in 12OF fields, C and N stock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by 15.5% and 17.2%, respectively, at 0–15 cm, and by 4.8% and 12.1% at 15–20 cm) than in CF field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long-term organic rice farming increases soil C and N stocks as well as C and N mineralization in Japanese Andosols.  相似文献   
68.
以稻田免耕长期定位试验点为平台,研究耕作制度对紫色水稻土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制度下稻田土壤有机碳日均矿化量均表现前期快速下降而后逐渐趋于平稳,培养结束时有机碳日均矿化量仅为第1天的3.1%~6.7%;另外,实行稻油轮作可有效降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垄作免耕(中稻-油菜)处理有机碳日均矿化量、累积矿化量及矿化强度均为根际大于非根际土壤,而其他处理则是根际小于非根际土壤。稻田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碳平均日均矿化量随培养时间均符合幂函数变化规律,在62d培养期内,除第1天外,非根际土壤平均日均矿化量均大于根际土壤平均日均矿化量,差异变幅范围为67.0%~98.7%。各处理稻田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碳日均矿化量、累积矿化量和矿化强度均与其相应pH显著相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间有机碳日均矿化量和累积矿化量差异均与其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9.
为了解横垄耕作的面源污染截留效应,选取吉林省长春市莫家沟小流域横垄耕作坡耕地为研究区,应用210Pbex核素示踪技术得到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为2 268 t/(km2.a),吸附态氮、磷流失负荷分别为4 889、2 022 kg/a;运用RU-SLE2.0模型,模拟在同等立地条件下顺坡耕作土壤侵蚀模数约为6 200 t/(km2.a)。对比结果表明:横垄耕作较顺坡耕作可减少约63%的土壤流失量及随土壤流失的吸附态氮磷负荷。  相似文献   
70.
针对实时监测耕种机具作业中所受空间力大小,该文提出了一种能够在现场和远程实时监测耕种机具受力情况并带有提示报警的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基于Zigbee的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完成数据的采集和近程传输,采用嵌入式处理器ARM11作为现场监测终端的中央处理单元CPU,并搭建WinCE6.0操作系统,完成数据交换、处理和监测报警等功能。通过安装在耕种机具上的测力传感器,实现对耕种机具受力情况的实时检测。经土槽试验测试,系统实现了耕种机具空间力的实时监测以及监测数据的存储,人机界面交互性良好,可为耕种机具的研究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