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0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168篇
林业   822篇
农学   322篇
基础科学   10篇
  159篇
综合类   967篇
农作物   177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77篇
园艺   67篇
植物保护   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Ornamental gentian plants are perennial and have a juvenile period of over 1 year before flowering. We transformed gentian plants with a construct comprising the Arabidopsis FLOWERING LOCUS T (FT) gene (encoding a major component protein of the flowering hormone ‘florigen’) under the control of the rolC promoter from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which is known to induce vascular-specific expression. The resultant rolCpro-FT transgenic gentian plants showed early flowering in vitro and the earliest line formed floral buds within 4 months after transformation. Regeneration experiments from leaf explants of these rolCpro-FT transgenic plants also confirmed the early flowering phenotype. After acclimatization, these transgenic plants showed normal floral development in a closed greenhouse. There is no effective method to induce early flowering by cultivation management in gentian, therefore these lines might be very useful as annual early season cultivars.  相似文献   
982.
杨树芽和芽胶中化学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测定加杨和香杨的芽和芽胶主要成分,对其活性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芽和芽胶含有黄酮、糖类、氨基酸和蒽醌类等成分.进一步采用索氏抽提法、硝酸铝-亚硝酸钠比色法、普鲁士蓝法、蒽酮-硫酸法、考马斯亮蓝法分别对其中粗精油、总黄酮、总酚、蛋白质、总糖、水溶性糖、多糖等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加杨芽胶粗精油含量为32.63%、总黄酮含量为33.33%、总酚含量为12.52%,香杨芽胶粗精油含量为36.73%、总黄酮含量为32.77%、总酚含量为26.39%.  相似文献   
983.
中国西南地区乡土杨树基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西南地区乡土杨树基因资源丰富,被认为是青杨组的现代自然分布和演化中心之一.约有28个种,22个变种和10个天然杂交种在该区有自然分布,其中包括25个中国特有种,18个地区特有种.这些资源在科学研究、杨树遗传改良、区域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但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在前人研究及笔者调查基础上,对西南地区乡土杨树基因资源的价值、保护和利用进行探讨,旨在让更多人认识和关心这些基因资源.杨属系统分类是研究最多的领域,但在分类体系和种间演化关系上依然存在许多疑点;近年有研究对该区青杨和滇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其他种类尚未涉及.在中高山河谷地带和高原面上,乡土杨树被广泛用于行道树、四旁树、防护林、风景林种植,但良种和栽培技术的缺乏限制了其利用.在遗传改良上,仅有滇杨曾被用于杂交育种的亲本,但没有明显的育种成效.在基因资源保护方面,缺乏有效的保护体系,仅有过零星的优树选择和保存工作.当前,大规模的水电开发正导致乡土杨树基因资源迅速流失,建议国家对西南地区的杨树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收集、保存和利用,并对相关科学研究给予更多支持.  相似文献   
984.
欧美杨107杨立木生长应变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欧美杨107杨为研究材料,通过对正常生长欧美杨107杨立木表面轴向生长应变和伐倒木内部残余轴向生长应变的测定,分析表面生长应变和内部残余生长应变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正常木表面轴向生长应变的变化幅度范围为:-853.10--213.43με.Z2和Z5在周向上表面轴向生长应变的变化幅度较大,而Z1,Z3,Z4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在不同树干高度研究中,表面轴向生长应变在树干基部向上与整体树干高度10%位置之间,生长压应变(即生长拉应力)随着树高增加逐渐增大,随后数值开始下降;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单株和不同周向位置对表面轴向生长应变影响不显著,但不同高度对生长应变影响显著;欧美杨107杨正常木内部残余轴向生长应变变化幅度范围-1279.00~960.20με,其径向变异模式为在树干外围表现为轴向压应变(即拉应力),由树皮向里,在中心板南侧第5或6年轮和中心板北侧第4或5年轮处,轴向压应变转换为拉应变(即压应力),随后Z2和Z5在中心板南向第3年轮处出现拉应变最大值,而Z3则在中心板北向第3年轮处出现拉应变最大值,各单株在内部残余轴向生长应变径向变异的整体趋势图如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其顶点在髓心处,其二次曲线回归方程为y(生长应变值)=815.02 X2(测试点序号)-69.345 X-1 902.403,R2=0.775***.  相似文献   
985.
'鲁林1号杨'为雌株,是由美洲黑杨优树上采集天然杂交种所得,经过苗期和区域化试验选育而成.具有育苗及造林成活率高、速生、抗性强等特性,是优良的杨树工业用材树种,特别适宜培育胶合板材.  相似文献   
986.
寒地杨树新品种杂交选育及苗木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培养方式培育杂交苗木的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缩短育种周期,且小黑杨×小叶杨、(大青杨×香杨)×甜杨、小叶杨×中绥12与(美黑×青)×1344组合的杂种苗生长势强,生长速度快,可望培育出优良无性系新品种.  相似文献   
987.
以5个独立的转CBF1(C-repeat binding factor)基因草莓株系80、83、94、104和10-5-5为材料,套袋自交和正反交,通过对其后代种子中外源基因的卡那霉素筛选,PCR和Southern杂交,并统计数据,数据采用卡方检测.实验结果发现外源目的基因能够稳定遗传,并且是非细胞质遗传;在自交F1代中5个独立的转基因株系中,只有一个表现为基因互作,其余4个株系表现为一定的遗传分离模式;在自交F2代中,由于单果采收进行分析,发现既有3:1、15:1和35:1的分离模式,同时也出现基因互作等.转基因草莓中的外源基因的遗传是比较复杂的.  相似文献   
988.
PF树脂浸渍ACQ防腐杨木的基本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低分子量酚醛树脂对ACQ防腐后的速生杨木进行浸渍处理、干燥定型后制得改性材.试验表明,ACQ防腐处理对酚醛树脂的浸渍没有影响,PF树脂对杨木具有较好的浸注性,但不同杨木试件的浸注性差异较大.通过分析杨木自身材性及试件不同尺寸与增重率的关系,发现不同的杨木树株和木材纹理对杨木浸注性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9.
In order to maximize growth and diagnose nutritional requirements of hybrid poplars (Populus spp.) grown in the boreal forest of western Quebec, the Diagnosis and Recommendation Integrated System (DRIS) was evaluated in conjunction with N:P ratios of trees fertilized at planting. Three hybrid poplar clones (747210; P. balsamifera × trichocarpa, 915005; P. balsamifera × maximowiczii, and 915319; P. maximowiczii × balsamifera) were fertilized with 18 combinations of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and potassium (K). Fertilizers used were granules of ammonium nitrate (34.5-0-0) at 3 levels (0, 20 and 40 g tree−1 of N), triple-superphosphate (0-45-0) at 3 levels (0, 25 and 50 g tree−1 of P), and potassium sulfate (0-0-50) at 2 levels (0, 20 g tree−1 of K). After two growing seasons, P fertilization was the most effective in promoting growth and 25 g tree−1 increased mean stem volume by 41% compared to unfertilized trees. The predictive accuracy of the N:P and DRIS diagnosis methods was generally reliable, however they failed to predict some co-limitations of N and P.  相似文献   
990.
桑巨杨是由新西兰奥泰尔土壤保护中心的树木园中美洲黑杨优树上采集天然杂交种所得,形态近似欧美杨,速生,是一个抗桑天牛的杨树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