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6篇
  29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5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Esparto fibers are cellulose-based fibers extracted from esparto (Stipa tenacissima) leave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length, width, and coarseness) of esparto fibers are analyzed in relation to growing conditions and plant biology. Seven localized sites in Kasserine in central western Tunisia are examined.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all investigated characteristics vary significantly with site, season, and leaf level. Leaves reach minimum level in winter and maximum level in fall. Fiber differenti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vegetative cycle. Fibers are short and wide at the leaf base (basal level) and grow longer and thinner above the leaf. Results on the raw material (esparto leaves) were confirmed by results on esparto pulp.  相似文献   
32.
在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分别设对照(N0)、1.5 g·m-2(N15)、3.0 g·m-2(N30)、5.0 g·m-2(N50)、10.0 g·m-2(N100)、15.0 g·m-2(N150)、20.0 g·m-2(N200)和30g·m-2(N300)(不包括大气沉降的氮量)8个氮素(NH4NO3)梯度和模拟夏季增加降水100 mm的水分添加交互试验,研究氮素和水分添加对草原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和水分添加对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有显著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呈增加的趋势,相反,土壤pH值呈降低的趋势。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多酚氧化酶则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氮素和水分添加对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有显著影响,高氮处理(N150、N200和N300)显著降低了微生物碳含量,微生物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水分添加能够减缓氮素添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提高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草原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间关系密切,过氧化氢酶与全氮、总有机碳、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多酚氧化酶与铵态氮、硝态氮、全氮呈显著负相关。微生物量氮含量与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多酚氧化酶呈负相关;微生物量碳与过氧化氢酶呈负相关,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3.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高原东部的贝加尔针茅草原上,选择丘间宽阔平地设置研究样地,在围栏封闭条件下,以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双样方随机区组的方法,于1998年5月-1999年9月,对植物进行了不同强度和不同时间的刈割研究,观察植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因不同处理而发生的变化,从而判断对整个群落植物生长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群落主要种到整个草群,其处理当年及返青后的高度、盖度、植株数量等指标基本上随刈割强度加大和刈割时间推后而降低,繁殖活动状态也是依相同的顺序而变差,1年1次处理的效果即很明显且有残效。为合理安排草地的利用计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4.
在连续2a处理的基础上,于1999年秋集中观察了草群、羊草和贝加尔针茅生长状况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2次重复处理之后,累加效应显著。草群和主要种的高度、盖度随处理时间的推移和留茬高度的降低而呈直线或波动性下降;单位面积羊草植株数和单位株丛贝加尔针茅植株数也以相同的方式减少。下降和减少的程度比第la处理后加大。与CK相比,所有时间和留茬处理的生长指标都明显降低,揭示了不同利用方式对草地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35.
【目的】了解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其种群遗传变异的成因和机制。【方法】采用居群遗传学方法及等位酶技术,对内蒙古中东部草原5个克氏针茅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从18个等位酶系统中筛选得到多酚氧化酶(PPO)、天冬氨酸转氨酶(AAT),酯酶(EST)和过氧化物酶(POD)等4个酶谱清晰的等位酶系统,分析得到11个位点27个等位基因,多态位点比例达100%。5个克氏针茅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083 6;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实际地理距离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克氏针茅等位酶位点部分遗传多样性指标和部分等位基因频率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克氏针茅种群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气候因子的选择作用在克氏针茅遗传分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小针茅(Stipa klemenzii)群落地下生物量的垂直分布规律,为荒漠草原碳储量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典型样地调查,测定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小针茅荒漠草原2种草地类型(小针茅+无芒隐子草和狭叶锦鸡儿-小针茅+无芒隐子草)生长季(2011年5-9月)各月的地下生物量,分析了小针茅草原2种主要草地类型0~60cm土层地下生物量5-9月各月的垂直分布规律。【结果】小针茅草原2种主要草地类型总地下生物量及各层地下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N"型,地下生物量峰值出现在7月;小针茅草原地下生物量呈明显的垂直空间分布格局,之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递减趋势明显,呈"T"型分布;0~10cm土层的地下生物量最高,所占比例最大;在30cm以下土层根系分布较少,地下生物量明显减少;0~30cm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占总地下生物量的80%以上,且二者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结论】在0~60cm土层,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小针茅草原地下生物量呈递减趋势,且主要集中在0~30cm土层,可以用0~30cm土层地下生物量模拟总地下生物量。  相似文献   
37.
【目的】了解水氮控制对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影响,进而从土壤动物角度解读全球变化对荒漠草原的生态效应。【方法】2014年植物生长季,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自然降雨状态)、减雨(R)、增雨(W)、施氮(N)、减雨施氮(R+N)和增雨施氮(WN)6个处理,观测不同处理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和土壤环境参数的变化。【结果】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333 079.5只/m~2,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的4纲10目47科,主要为弹尾纲(Collembola)、蛛形纲(Arachnida)和昆虫纲(Insecta);优势类群为疣虫兆科(Neanoridae)和等节科(Isotomidae),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构成了研究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主体。增雨、增雨施氮有助于提高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减雨、减雨施氮处理减少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且水氮交互作用对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影响表现显著,而对类群数无显著影响。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具有明显表聚性,各处理下0~10cm土层个体密度和类群数显著高于10~20cm土层(P0.05)。【结论】在未来降雨增加和氮沉降的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密度的变化可能会更大。  相似文献   
38.
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生长季碳通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植被和大气之间CO2通量的观测有助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其控制机理.以中国北方典型草原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以涡度相关法为主要技术手段,探讨了2008年生长季内克氏针茅草原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日变化进程可以依据高峰出现的时间分为两种,一种具有一个吸收高峰,出现在11:00左右,另一种则具有两个吸收高峰,在正午前后出现碳释放现象.2008年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最大的CO2吸收速率为-0.4 mg·m-2·s-1.克氏针茅草原在4月和10月的NEE昼夜变化比较平缓,在5-9月日间CO2吸收量和夜间CO2排放量都开始增大,出现了明显的CO2日吸收峰值,但各月的日动态格局差异较大.2008年生长季中7-9月白天碳吸收活动最强,6-9月夜间CO2释放量较大.克氏针茅草原碳通量日累积量在2008年出现了3个明显的碳吸收峰;NEE的日最大累积吸收量和最大累积释放量分别为-2.38和1.47 gC·m-2·d-2,并且出现在植被生长最旺盛的7、8月份.研究表明,温度和水分是影响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39.
通过在昭苏马场设置的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和极度放牧4个水平模拟放牧的测定,对针茅Stipa capillata的再生速度、再生草产量和再生速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时间的变化,针茅的再生速度、再生草产量和再生速率都在减小.再生期间和放牧强度对针茅的再生草产量和再生速率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在春季利用时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中度放牧下针茅的再生速度最快,再生草量和再生速率最大.  相似文献   
40.
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巴音布鲁克大尤尔都斯紫花针茅(Stipapurpurea)高寒草原进行退化演替序列的划分,并对不同退化草地的植物群落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演替程度的加剧,群落结构与主要植物种的优势地位发生明显变化,顶级植被紫花针茅的高度、盖度、密度及地上生物量均有所下降;退化演替模式为:紫花针茅+艹洽草属(Koeleria)→赖草属(Leymus)+委陵菜属(Potentilla)→苔草属(Carex)+马先蒿属(Pedicularis)→艹洽草属+委陵菜属;紫花针茅的重要值可作为划分巴音布鲁克大尤尔都斯高寒草地退化的重要指标;相同等级内各样地间相似性大,不同等级间样地相似性小。系统聚类的结果与各样地相似性比较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