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5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412篇
林业   79篇
农学   223篇
基础科学   36篇
  360篇
综合类   829篇
农作物   584篇
水产渔业   27篇
畜牧兽医   821篇
园艺   68篇
植物保护   9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是土壤肥力的基础。以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高寒草甸为对象,采用放牧控制试验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根系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特征,以期阐明短期放牧对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牧能够增加土壤内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含量。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中牧时在0—10cm土层,粒径1m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但在10—20cm土层,粒径1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大于对照和其他放牧处理;随着放牧梯度的增大,地下生物量也递增,在0—10cm土层表现最为明显;中牧处理下土壤中真菌数量最大,而放线菌的数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992.
毛乌素沙地农田土壤水分动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乌素沙地农业种植以春玉米为主,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对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原位试验为主,通过对地下水、土壤含水率、土水势、灌溉降雨、蒸腾蒸发等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对毛乌素沙地春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与土壤水之间存在明显的水力联系,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各深度土壤含水率与地下水埋深之间均呈显著相关,其中40~60 cm深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大于0.8;地下水位的下降降低了土壤含水率稳定层的位置,削弱了上下层土壤之间的水力联系,不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玉米需水量增加和地下水位下降均会导致土壤含水率在垂向剖面上的不规律变化增强。通过对土壤含水率和土水势监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在玉米从苗期至蜡熟期的生长过程中,土壤水分动态经历了弱—强—弱的变化过程,并且20 cm深土层是春玉米的主要吸水层,30~40 cm是相对干燥层,由于田间灌溉在春玉米发生水分胁迫时进行,因此可利用30 cm和40 cm深土层含水率判断玉米是否需要灌溉。受春玉米生理作用影响,当10 cm深处土水势值下降到低于-0.18 bar时会出现根系提水现象。本研究结果可以为毛乌素沙地地区的农田水分利用及水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993.
【背景】 母体放牧历史可以改变羊草(Leymus chinensis)克隆后代的形态及光合生理性状,也可以改变其对干旱环境的响应,但是母体放牧历史是否影响了羊草克隆后代对家畜啃食的响应尚不清楚。【目的】 研究母体放牧历史是否增强了羊草克隆后代对模拟家畜啃食(刈割)的适应性。【方法】 利用不同放牧历史的羊草克隆后代(1983年围封 VS 长期自由放牧)进行室内盆栽试验,从个体性状、子株数、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等角度对比了其对模拟放牧处理(刈割)的响应。【结果】 (1)母体放牧历史与刈割处理对羊草单株株高、单株生物量交互作用极显著,放牧羊草克隆后代(GZ)单株株高、单株生物量对刈割处理的抵抗力较围封羊草克隆后代(NG)强;但是,母体放牧历史并没有明显改变羊草克隆后代子株数对刈割处理的响应。(2)母体放牧历史与刈割处理对羊草根茎生物量交互作用显著,对地上、根系及总生物量交互作用不显著,但是NG地上、根系及总生物量在刈割处理下的表型可塑性指数及绝对减少量均明显大于GZ。因此,母体放牧经历增强了羊草克隆后代对刈割处理的适应性。(3)NG在刈割处理下被刈割掉的地上部分生物量显著小于GZ,但是NG的被刈割程度(被刈割生物量/总生物量)显著高于GZ。(4)GZ生物量分配对刈割处理响应不显著,但是刈割处理显著降低了NG的根茎生物量分配。【结论】 羊草母体经历放牧干扰后,其克隆后代对家畜啃食的适应性增强;母体放牧历史并不通过改变生物量分配增强羊草克隆后代的适牧性,叶片光合生理的响应及避牧性可能是母体放牧历史增强羊草克隆后代的途径。本研究通过控制试验排除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干扰,从植物自身角度出发,研究其克隆后代表型性状对放牧的响应,这对充分认识草原生态系统放牧退化过程及退化修复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94.
春小麦新品系93元-7是临夏州农科所以甘肃省农科院品资室引进的抗锈材料MY5930为母本,自育丰产抗倒品系9034-1-1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系株高100~110cm,顶芒,千粒重42~45g,生育期95~115d,籽粒平均含蛋白质12.2%,沉降值23.8ml,湿面筋26.5%,干面筋8.8%,硬度平均为64。在2a的甘肃省区试中总评居10个参试材料第3位,较对照品种陇春15平均增产8.95%,大面积生产示范一般产量在5373.00kg/hm2。适宜在临夏、兰州、定西等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95.
对参加我国北部高原区谷子品种联合区试的14个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主要性状的适应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丰产性、稳产性均较好的有85品4,84202等4个品种。谷子品种的产量与其稳定性参数(回归系数b)呈弱中度负相关;品种稳定性参数与主要农艺性状,特别是稳重、穗粒重及出谷率呈中高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996.
依据郑州市1961~2001年共41年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3、5℃的日期,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5 cm地温稳定通过14、15、18℃的日期进行预测,确定郑州市春季播种棉花、花生、红薯等喜温作物的适宜播种期。通过41年数据的回代分析,效果良好,同时进行了预测分析,与实际出现日期也较为符合,可作为春播作物适宜播种期预报的主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7.
用15mg/kg的ABT4号生根粉浸种研究结果表明,ABT处理的春小麦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光合速率比对照高19.71%;叶水势明显改善;冠根比值较对照高12%.从而改进了产量构成,使单产明显提高,平均增产11%.  相似文献   
998.
以高淀粉玉米、糯玉米和甜玉米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对春玉米穗位叶蔗糖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穗位叶的蔗糖含量、光合速率以吐丝后7d最高,随灌浆进程的推进,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氮肥处理之间差异明显,不同品种对氮素反应不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与光合速率变化基本一致。春玉米吐丝后穗位叶中蔗糖合成酶活性呈单峰曲线变化,在吐丝后28d活性最高(但各品种N0处理在吐丝后21d活性最高),35d以后迅速下降。品种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99.
本文研究后贝加尔湖春小麦栽培的最适播种期和施用无机肥的配方。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春小麦中熟品种最适宜的播种期是4月末到5月上旬;最佳施肥量及配方为N_(60)P_(60)K_(40)。  相似文献   
1000.
The study examined whether high‐yielding cows grazing pasture respond differently from low‐yielding cows in milk production and feeding behaviour, to increasing the time made available for eating a maize silage and soyabean meal (TAMS) diet indoors and reducing the time available for grazing (TAG). Two experiments, each lasting 42 d, were carried out in spring (Experiment 1) and autumn (Experiment 2) using Holstein‐Friesian cows at two different levels of milk yield (MYL). Milk production and feeding behaviour were examined for TAG + TAMS systems of 19 h, TAG plus 1 h TAMS (19 + 1), and 5 h TAG plus 15 h TAMS (5 + 15). There were two levels of concentrate (0 and 6 kg d?1), and in the spring experiment two sward heights (4–6 and 8–10 cm) were also studied. Milk yield, persistency of milk yield, liveweight change and estimated total DM intak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the 5 + 15 than on the 19 + 1 grazing system in Experiment 1 but not in Experiment 2.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of TAG + TAMS treatment with MYL for any production or behavioural measurements except for maize silage feeding time, where high MYL cows spent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time eating maize silage than low MYL cows on the 5 + 15 treatment but not on the 19 + 1 treatment.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high‐ and low‐yielding cows respond similarly in milk production and feeding behaviour to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TAG and TAMS. In autumn, estimated daily intakes of herbage were lower on both grazing treatments relative to spring, resulting from lower rates of herbage intake with no compensatory increase in grazing time. In contrast, rates of intake of maize silage were higher in autumn especially on the 19 + 1 system. These results may imply a change of preference from herbage to maize silage between spring and autum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