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2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林业   132篇
农学   123篇
基础科学   128篇
  199篇
综合类   651篇
农作物   73篇
水产渔业   43篇
畜牧兽医   297篇
园艺   34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根据雨水资源的现状。对我国温室雨水资源进行了分析。为了提高对雨水的利用。提出了利用温室雨水收集系统收集雨水用于温室灌溉.并对系统的经济性及应用前景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2.
农用塑料薄膜都是聚乙烯烃类化合物,自然条件下极难降解,在土壤中可存在200~400年.为此,介绍了残膜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和残膜回收机研究的重要性;并设计了一种滚筒式残膜回收机,阐述了该机的工作原理及其有关设计参数.通过试验表明:该机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动力消耗少,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23.
对川北医学院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同时基于读者文献信息需求特点、需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对该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4.
【目的】为了解和摸清广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广东省 2016 年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方法】2016 年 7 月至 2018 年 12 月,通过普查征集与系统调查收集相结合,对广东省 92个农业县(市、区)进行实地访问和资源调查收集。【结果】(1)本次资源普查与收集涉及 19 个地级市,东西跨度约 770 km,南北跨度约 590 km,横跨粤西、粤东、粤北和珠三角地区 687 个镇(包括街道、乡、村委),实现了广东农业县(市、区)全覆盖。(2)广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在当地种植年代平均为 45 年,百年以上资源占 8.9%;提供资源农户的平均年龄为 56 岁,2.72% 农户为瑶族、壮族和畲族。(3)共收获资源 6 873 份,收集粮食作物种质资源 2 288 份、果树 1 445 份、蔬菜 2 189 份、经济作物 766 份、牧草绿肥 3 份、其他 182 份,涉及 83 科 192 属 283 种;粮食作物的食用豆、蔬菜的根茎类、果树的木本常绿果树、经济作物的糖茶桑烟等资源份数居多,占 52.12%;份数居前十位的科有豆科、禾本科、葫芦科、薯蓣科、百合科、十字花科、姜科、天南星科、山茶科和芸香科,占 70.3%;份数较多的种有大豆、水稻、豇豆、甘薯、花生、芋、茶树、丝瓜、姜、饭豆、南瓜、蒜、番木瓜、叶用芥菜、荔枝,占 49.5%。【结论】广东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基本摸清我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抢救性收集古老地方品种、古老育成种、野生近缘和濒危野生种质资源,为创新种质、获得突破性品种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25.
通过分析评价野生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资源居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同时构建核心种质,为刺梨资源的保护和发掘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10对EST-SSR引物和9个果实品质性状指标对收集的12个刺梨自然居群(共102份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原贵州省32份初级核心种质,采用位点优先取样策略进一步构建西南地区核心种质。结果表明,黔西(QX)居群拥有最高的Shannon信息指数I=0.6965,基因多样性指数h=0.3935,多态位点百分率p=84.62%;而古丈(GZ)居群则无论在分子数据还是表型数据都表现为遗传多样性最低;AMOVA分析表明刺梨居群内遗传变异在87%以上,居群间基因流Nem在3.5以上、平均Nei’s遗传距离(GD)0.223。构建的19份核心种质等位基因保留率和稀有等位基因保留率均为100%,能够代表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西南地区野生刺梨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内,居群间具有基因交流频繁、Nei’s遗传距离小等特点,构建的19份核心种质从等位基因保留率、稀有等位基因保留率及地理分布均能够较好地代表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自然居群以黔西(QX)居群遗传多样性最高。因此,野生刺梨的保护策略可采用就地保护黔西(QX)居群与迁地保护19份核心种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26.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是一种极具发展利用潜能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树种。为了解决刺槐林业生物质能源面临的原料短缺问题,本研究选取了中国北方7个地区的96个刺槐种质资源,运用筛选出的14对SSR引物进行标记,分析了其遗传多样性并构建核心种质。结果表明:刺槐种质资源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3.214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1840;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8831;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4055;平均预期杂合度(He)为0.5149,收集的刺槐种质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采用逐步聚类法进行核心种质构建,最终确定的核心种质共包含23份种质。通过t检测,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与原始种质无显著差异,可以充分地代表原始种质资源。核心种质纤维素含量提高了2.17%,平均达到33.42%,适宜作为纤维素生物质能源原料。研究结果为刺槐种质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纤维素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优良的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27.
为探究农户资本禀赋、感知价值对其秸秆收集受偿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利用湖北省黄冈市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684份农户调查数据,使用二元Logit和OLS模型实证分析农户资本禀赋、感知价值对其秸秆收集受偿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愿意参与秸秆收集生态补偿的农户占总样本的90.35%,其最小受偿额度平均值为791.45元/hm2;2)资本禀赋对农户秸秆收集生态补偿参与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受偿额度有显著负向影响;3)感知价值对农户秸秆收集生态补偿参与意愿和受偿额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4)感知价值在资本禀赋与秸秆收集生态补偿参与意愿之间具有中介效应,中介效应量为0.289;感知价值在资本禀赋与秸秆收集受偿额度之间具有遮掩效应,遮掩效应量为0.225。因此,为鼓励农户的秸秆收集行为,应加快完善秸秆收集生态补偿措施并分层分阶段推进,多渠道提升农户资本禀赋的同时提高农户对秸秆收集行为的感知价值。  相似文献   
28.
本文选用采卵后鉴定为子宫炎的供体母牛,用土霉素、土霉素和前列腺素(PG)、清宫液3种治疗方案对子宫炎供体牛进行了治疗.对采卵的处理情况和后续的子宫卵巢机能恢复后再配种受胎情况,冲胚时间至治疗后第1次发情时间,冲胚时间至受胎时间进行了临床效果观察.结果表明:土霉素和PG组与土霉素组、清宫液组差异显著(P<0.05).土霉素和PG组与土霉素组、清宫液组相比,子宫炎供体牛治疗后出现首次发情和冲胚至受胎时间明显缩短,首次出现发情分别平均缩短1.56 d、3.27 d,冲胚至受胎时间分别平均缩短10.25 d、12.39 d.  相似文献   
29.
黄海北部大连沿岸虾夷扇贝天然苗采集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调查了2005、2006年黄海北部大连海域虾夷扇贝的繁殖期、浮游幼虫的时空分布的基础上,对虾夷扇贝海区天然采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6年该区域的獐子岛海域、大长山岛海域、广鹿岛海域养殖的虾夷扇贝的繁殖期在4月初至5月上旬,盛期在4月15~25日。4月上旬至6月中旬,在此区域均可发现大量的虾夷扇贝浮游面盘幼虫,不同区域浮游幼虫密度变化很大。5月底至6月初是面盘幼虫集中的附着变态时期,在海区投放附着袋可进行虾夷扇贝天然苗的采集。从各海区虾夷扇贝浮游幼虫的拖网调查和采苗结果看,在虾夷扇贝主要养殖区獐子岛、大长山岛海域和广鹿岛海域,浮游幼虫在浮游的初始阶段能够形成较高的密度,但在附着阶段密度极低,不能采集到大量苗种,但在远离虾夷扇贝养殖区的大李家湾和凌水湾,浮游幼虫的出现比养殖区晚,在幼虫附着期能达到较高密度。能够采集到大量天然苗种。2005年在凌水湾的采苗数量达526±131个/袋(壳长0.6~1 mm),2006年在大李家湾的采苗数量达673±200个/袋(壳长0.6~1mm)。  相似文献   
30.
鹿角菜是一种含胶量丰富的食用海藻,自古以来野生野长,尚未被人们养殖利用。2005年8月初开始对鹿角菜进行了采苗育苗的研究。自然界海藻的成熟与温度密切相关,在水温18.4℃以下,即10月上中旬~11月下旬,是鹿角菜采苗育苗的最适宜季节。培育幼孢子体适宜盐度为18,在此条件下各实验组幼孢子体生长良好,假根毛生长特别繁茂。在大面积育苗中,每厘米苗绳培育出多达60株的健康幼苗,育苗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