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423篇
农学   59篇
基础科学   2篇
  47篇
综合类   497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47篇
园艺   42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研究了不同嫁接方法、采穗母树年龄及嫁接时间对沙松嫁接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松嫁接采用劈接法处理最佳,嫁接成活率为49.1%.沙松嫁接成活率随着采穗母树的年龄增加而下降,采穗母树的年龄在60~70a时嫁接成活率最高,为48.8%,而在90~100a时成活率仅为21.4%.因此,在采集穗条时,应尽量在年龄低的母树上采集...  相似文献   
32.
铜胁迫对鸢尾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培试验研究了重金属铜(Cu)胁迫下鸢尾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为利用鸢尾处理重金属废水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30 mg/L Cu胁迫下,随着胁迫处理时间延长,鸢尾叶片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相对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先下降后上升,光化学淬灭系数(qP)则先上升后下降,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在120 mg/L Cu胁迫下,随着胁迫处理时间延长,鸢尾叶片Fv/Fm、qP持续降低,qN先上升后下降,而 ETR则先下降后上升。可见,30 mg/L Cu对鸢尾叶片光系统Ⅱ反应中心的光化学电子传递有促进作用,而高质量浓度(120 mg/L)Cu会导致PSⅡ反应中心部分关闭。  相似文献   
33.
不同水分胁迫方式对沙地樟子松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沙地樟子松引种栽培的成功已使该树种成为中国北方沙区人工造林的首选树种, 但由于早期引种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出现了衰退现象, 使得人们对在干旱、半干旱沙地进行大面积樟子松造林产生疑问. 为进一步研究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问题, 该文以2年生沙地樟子松幼苗为材料, 采用盆栽控水和聚乙二醇(PEG)处理法对苗木进行水分胁迫试验,比较两种胁迫处理苗木的光合特性. 结果表明, 土壤水分胁迫与PEG模拟水分胁迫(处理1h)对2年生樟子松幼苗光合生理特征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基本一致; 当土壤含水量为40%田间持水量时, 沙地樟子松已表现出干旱胁迫, 土壤含水量为20%田间持水量时胁迫达到最大. 10%PEG处理对2年生樟子松幼苗光合生理指标影响与对照具有相同趋势, 表明该处理未对苗木造成严重干旱胁迫. 20%与30%PEG处理对樟子松幼苗光合指标影响的趋势相同, 胁迫超过2 h后樟子松幼苗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都降到较低值且相对稳定. 土壤含水量为20%田间持水量的胁迫对樟子松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几乎没有影响, 轻度(40%田间持水量)胁迫甚至增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PEG胁迫的前期(4 h之前), 苗木的水分利用效率低于对照; 在胁迫处理4 h后, 20%与30%PEG处理的樟子松的水分利用效率均超过了对照. 这表明樟子松在较低的土壤含水量下, 具有忍耐、适应干旱胁迫的能力. 另外, 不同形式的强度胁迫处理(30%PEG和20%田间持水量)的各光合特征指标相对值之间没有差异, 表明樟子松苗木在强度胁迫条件下各指标相对值已降至相当低的程度. 3种PEG浓度(10%、20%、30%)干旱胁迫处理在2 h以内的各指标的相对值与3种土壤水分胁迫处理(40%、30%、20%田间持水量)基本一致, 因此, 可以认为2 h的PEG胁迫处理与土壤水分胁迫处理(7~10 d)具有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34.
超临界CO2萃取花椒挥发油的杀虫活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应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得到的花椒挥发油对玉米象、赤拟谷盗进行了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花椒挥发油对玉米象、赤拟谷盗具有较强的驱虫、杀虫活性.在7 d内忌避率始终在50%以上;在椒油点滴剂量为0.04μL时,玉米象和赤拟谷盗的死亡率分别为47%和40%;当玉米象的熏杀剂量为1 mL·L-1时,24 h内虫全部死亡,当对赤拟谷盗的熏杀剂量为1.2 mL·L-1时,6 h内虫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35.
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辽宁省章古台地区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对樟子松林地养分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林龄对樟子松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密度先降低后增加;有机质以及N、P、K质量分数先增加后减少;全Ca质量分数先减少后增加,交换性Ca质量分数逐渐减少。2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评价,土壤肥力由高到低为:中龄林、近熟林、幼龄林。  相似文献   
3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 HS-SPME)技术提取挥发性物质,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了金银忍冬( Loniecr a ma ckii Maxim)和蓝靛果忍冬( Lonicera caerulea L.)果实挥发性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在2种果实中共鉴定出32种成分。其中在金银忍冬果实中分析出16种成分,包括3种烷烃类、1种酯类、4种醇类、5种醛类、2种酮类和1种萜烯类物质;从蓝靛果忍冬果实中鉴定出18种成分,包括4种醇类、11种酯类、1种醛类、1种酮类和1种酸类物质。2种忍冬果实中的酮类和烷烃类物质质量分数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37.
拟巫山淫羊藿是首个实现人工栽培的淫羊藿属植物,箭叶淫羊藿的种植生产技术仍很不成熟。为了进一步研究2 种淫羊藿需光特性,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用CI-340 型光合测定系统原位测定自然生长条件下的拟巫山淫羊藿和箭叶淫羊藿光合作用的日变化,测定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胞间CO2浓度(Ci)、光合有效辐射(PAR)、相对湿度(RH)、气温(Ta)、表观叶肉导度(ALMC)、蒸腾速率(E)、叶温(Tl)、水分利用效率(WUE)等光合生理因子和环境因子,且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净光合速率和生理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拟巫山淫羊藿叶片净光合速率、表观叶肉导度和气孔导度均呈现“双峰型”变化,其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存在典型的“光合午休”现象;(2)箭叶淫羊藿的净光合速率和表观叶肉导度均高于拟巫山淫羊藿;(3)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表观叶肉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是影响2 种淫羊藿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其中表观叶肉导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实际生产中,应对2种淫羊藿采用不同的栽培策略。  相似文献   
38.
设施栽培油桃物候期内温室内外温度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5年1-5月观测的设施栽培油桃(Prunus persica var.nectarina Maxim)物候期和日光温室内外气温、地温等数据,系统研究了油桃在整个物候期内温室内外气温、地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室栽培油桃的物候期较露地栽培油桃提前50 d左右。油桃萌芽、开花期,温室内的平均气温可达到11.8~13.7℃,最低气温在5℃左右,此气温水平较好满足了油桃萌芽、开花的需要。果实膨大期及成熟期内,温室内平均气温为14.9~24.1℃,但最高气温有时达30℃以上,应注意及时通风降温,延长温室的通风降温时间。温室内外气温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晴天温室内外日温差比阴天大,温室内的气温始终高于室外的气温。1月下旬至3月中旬,日光温室内5 cm土层的平均地温为13.5~17.2℃,地温不能满足油桃根系生长发育的需求。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内外地温的日变化趋势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温室外地温日变化与温室外气温日变化具有相关性;温室内地温日变化较平稳,最高地温较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存在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39.
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Bl.var.acuteserrata Maxim.ex Wenz.)(RCHL)和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SPL)是鄂西地区天然栎类林主要建群种,比较不同林龄2种林分碳密度分布特征,对于评估栎类林森林碳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野外调查,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的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研究了锐齿槲栎林和栓皮栎林乔木层、灌木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密度特征。结果表明,鄂西地区锐齿槲栎林和栓皮栎林碳密度为183.68、150.61 t·hm-2,且两者间碳密度分配格局存在明显差异,2种林分乔木层、灌木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碳密度占总碳密度的百分比分别为53.17%、1.34%、0.64%、44.85%和35.27%、0.76%、1.50%、62.47%。锐齿槲栎林生态系统碳密度高于栓皮栎林,前者以乔木层的比例最大,后者以土壤层为主;锐齿槲栎林活体植被层比栓皮栎林具有更大的固碳能力,而栓皮栎林能产生更多的枯落物,随着林分的发育,土壤层碳密度在生态系统碳密度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小。影响乔木层碳密度差异的因素主要为海拔和林分密度,影响土壤层碳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纬度;鄂西地区栎类林以幼龄林居多,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40.
半固定沙地樟子松小叶锦鸡儿混交林营造及经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嫩江沙地樟子松和小叶锦鸡儿人工混交林林分状况和生长指标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混交林主辅林种间的生长消长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辅助树种小叶锦鸡儿对主栽树种樟子松的生长发育具有抑制作用,樟子松的生长发育进程减慢,应对小叶锦鸡儿林分进行人工干预,以促进樟子松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