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848篇 |
免费 | 485篇 |
国内免费 | 131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027篇 |
农学 | 3018篇 |
基础科学 | 117篇 |
1773篇 | |
综合类 | 7906篇 |
农作物 | 1900篇 |
水产渔业 | 320篇 |
畜牧兽医 | 891篇 |
园艺 | 1121篇 |
植物保护 | 5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140篇 |
2022年 | 260篇 |
2021年 | 319篇 |
2020年 | 364篇 |
2019年 | 410篇 |
2018年 | 307篇 |
2017年 | 511篇 |
2016年 | 699篇 |
2015年 | 584篇 |
2014年 | 706篇 |
2013年 | 1086篇 |
2012年 | 1447篇 |
2011年 | 1388篇 |
2010年 | 1066篇 |
2009年 | 1176篇 |
2008年 | 1123篇 |
2007年 | 1142篇 |
2006年 | 907篇 |
2005年 | 773篇 |
2004年 | 586篇 |
2003年 | 461篇 |
2002年 | 370篇 |
2001年 | 331篇 |
2000年 | 284篇 |
1999年 | 266篇 |
1998年 | 208篇 |
1997年 | 203篇 |
1996年 | 226篇 |
1995年 | 161篇 |
1994年 | 190篇 |
1993年 | 149篇 |
1992年 | 167篇 |
1991年 | 139篇 |
1990年 | 132篇 |
1989年 | 106篇 |
1988年 | 71篇 |
1987年 | 50篇 |
1986年 | 29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10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63年 | 4篇 |
1962年 | 2篇 |
1955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家蚕微粒子病流行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杂交蚕种生产中的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和流行情况进行了数量统计分析。通过对蚕种生产量与微粒子病的发生量 (淘汰量、有病合格量和有病总量 )、上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量与下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发生量的相关系数分析 ,以及春季与秋季制种、蚕种场与原蚕区制种的微粒子病发生率的比较 (t测验 )表明 :当防治微粒子病的人为因素的作用被减弱时 ,蚕种生产量、上一季制种中微粒子病的发生、秋季制种和原蚕区等客观因素将成为家蚕微粒子病的流行的主要因子。原蚕区制种中微粒子病的防治技术体系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2.
家蚕中赤蚁(sch)和油蚕(od)基因对数量性状影响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家蚕BC1世代数据 ,按标记基因型重新组合成 4种类型 ,以消除标记基因型间的差异。在 4种重新组合类型中就赤蚁 (sch)和油蚕 (od)基因对茧长、全茧量和茧层量等 3种数量性状的作用进行了遗传分析 ,发现这 2种质量性状基因对茧长的影响是由与茧长主基因相连锁的连锁效应引起的 ,而sch对全茧量和茧层量可能产生减效作用。F和t测验表明 ,这 2种数量性状值在 4种基因组合类型间无论是方差比值还是平均数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所以可认为其差异是标记基因型差异所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63.
9个野生早熟禾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苗期抗寒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肃省境内采集的9个野生早熟禾(Poa)为试验材料,设5,0,-5,-10℃共4个温度处理,探讨其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和抗寒性,为抗寒早熟禾种质材料筛选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下降,各材料的叶片相对膜透性逐渐增大,游离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逐渐增强。运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9个材料苗期抗寒性发现,一年生早熟禾(P. annua)抗寒性最强,小药早熟禾(P. micrandra)、草地早熟禾(天祝)(P. pratensis)和草地早熟禾(甘南)抗寒性中等;硬质早熟禾(P. sphondylodes)、波伐早熟禾(P. poophagorum)、草地早熟禾(肃南)、草地早熟禾 (渭源)、草地早熟禾(兴隆山)抗寒性弱。相关性分析表明,SP含量与抗寒综合评价值极显著正相关(P<0.01),POD活性与抗寒综合评价值显著正相关 (P<0.05),Pro含量、SS含量、SOD活性、海拔与抗寒综合评价值成正相关,相对膜透性、MDA含量和年均温与抗寒综合评价值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64.
陇东野生紫花苜蓿的遗传特异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初步判定陇东野生紫花苜蓿(Native Medicago sativa L. cv. Longdong)的遗传特异性,及与其他苜蓿材料的亲缘关系,借助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包括该材料在内的41个紫花苜蓿材料进行POD同工酶酶谱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共出现22条酶带,最多9条,最少5条;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出现6条酶带,其特征谱带为Rf0.26;将0,1二态性矩阵转化为遗传距离矩阵进行聚类,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单独聚为一类。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陇东野生紫花苜蓿与其他40个材料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为其在形态学上与其他苜蓿的差异提供了有利支持。 相似文献
65.
不同干燥方法对鸭茅营养成分及其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干燥方法对鸭茅(不同生育阶段)营养成分及其损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逐渐下降,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逐渐增加,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开始不断增加,开花期最高,结实期又迅速减少;干燥方法对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极其显著(P<0.01),其含量的顺序为:烘干>晒后烘干>晒干>阴干。(2)干燥方法与营养物质的损失量间差异显著(P<0.05),其损失量的顺序为晒后烘干>晒干>阴干。不同干燥方法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损失量与干物质、粗灰分、无氮浸出物损失量之间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98、0.6404和0.6568。 相似文献
66.
对影响环峡南苜蓿种子产量的磷肥、钾肥、浇水和地膜条件4个因素进行正交组合试验,结果表明: 磷肥、钾肥、磷钾肥互作对种子产量的影响较大,其次为地膜条件、磷肥浇水互作,浇水的影响最小。试验结果和生产成本综合考虑,最适宜的处理组合为:钙镁磷450 kg/hm2+硫酸钾150 kg/hm2+不铺地膜+不浇水。 相似文献
67.
为了获得无标签重组抗原用于非洲猪瘟病毒(ASFV)抗体检测,本研究将B602L与类弹性蛋白多肽(ELP)基因进行融合表达,利用简单、经济的相变循环(ITC)纯化ELP-B602L融合蛋白,用烟草蚀纹病毒(TEV)蛋白酶活性包涵体切除ELP标签,再用ITC回收重组B602L蛋白;用抗体阳性猪血清对重组B602L进行鉴定;以重组B602L蛋白为包被抗原进行ELISA鉴定。结果显示重组大肠杆菌能正确表达ELP-B602L融合蛋白,纯化融合蛋白纯度大于85%;TEV蛋白酶活性包涵体切除ELP标签的效率大于90%,回收的重组B602L蛋白纯度大于90%,能与抗体阳性猪血清反应;以重组B602L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的ELISA与抗体阳性血清反应为阳性,与抗体阴性血清反应为阴性,OD450值与血清稀释倍数具有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68.
2,4-D和6-BA组合配比对金达苜蓿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建立一个高效的金达苜蓿(Medicago sativa L. cv. Jinda)组织培养再生体系,我们以金达苜蓿无菌苗的胚轴上段、下段、子叶为外植体,进行了2,4-D和6-BA不同组合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和胚性愈伤组织及胚状体分化的影响,这对其以后建立遗传转化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果表明:胚轴上、下段和子叶是很好的诱导愈伤组织的外植体;在MSO胚状体诱导培养基上,分化出胚性愈伤组织的最佳2,4-D、6-BA剂量配比为8:0.2,成苗培养基为MSO+30 g/L蔗糖+6 g/L琼脂。 相似文献
69.
杨树花的饲用及药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树花为杨柳科植物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加拿大杨(Populus canadensis Moench.)或同树种植物的干燥雄花序。中国杨树种植面积大,杨树花产量较高。杨树花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无机元素、蜜糖可以弥补部分饲料中氨基酸和无机元素的缺乏;通过乙醇回流从杨树花中提取的活性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并能够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杨树花可替代部分日粮,降低禽畜发病率,提高经济效益;其制剂对家畜肠道疾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0.
豌豆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豌豆(Pisum sativum L.)DNA为材料,对影响其ISSR-PCR反应体系中的5种主要因素(模板DNA量、引物浓度、dNTPs浓度、Taq酶量、退火温度)进行优化,最终确定了豌豆ISSR-PCR反应的最佳体系(20 μL)为:15 ng模板DNA,0.15 mmol·L 1dNTP,0.5 μmol·L-1 ISSR引物,1 UTaq DNA聚合酶,引物842号的最适退火温度为50℃.该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利用ISSR技术进行豌豆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和基因定位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