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9篇
农学   19篇
  8篇
综合类   58篇
农作物   32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稀释1000倍的植物激活蛋白粗提液处理玉米,以稀释1000倍的pH6.8磷酸缓冲液作对照,分别在处理后1、4、7、10、13和16d测定了玉米中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几丁质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期处理后4种酶活性比对照有所提高,说明植物激活蛋白能诱导玉米抗病性。  相似文献   
12.
 Pichiamembranefaciens能有效抑制桃果实采后软腐病。笔者观测和比较接种拮抗酵母菌P .mem branefaciens和软腐病菌Rhizopusstolonifer对采后桃果实多酚氧化酶 (PPO)、过氧化物酶 (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诱导情况。试验结果表明 ,桃果实接种P .membranefaciens +R .stolonifer 2 4h后 ,PPO和PAL活性开始升高 ,并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只接种R .stolonifer也能诱导桃果实PPO和PAL活性的增加 ,但效果不如接种拮抗菌 +病原菌的好。然而 ,接种拮抗菌 +病原菌和只接种病原菌对诱导POD活性都没有明显的作用。可以认为 ,拮抗菌诱导抗性相关酶活性的提高是发挥抑病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丁布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变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各个生育时期倒1叶、倒3叶丁布含量进行检测及PAL含量的测定。[结果]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倒1叶、倒3叶丁布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增加而减少,并且倒1叶减少的速度大于倒3叶;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随着生育时期的增加而升高。[结论]玉米叶片随着生育时期增加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与丁布含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研究泌乳素、氢化可的松和胰岛素3种泌乳激素及其组合以及苏氨酸和苯丙氨酸比例对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组织中乳蛋白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催乳素、氢化可的松和胰岛素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00、1 000和5 000、10 000和50 000μg/L时,显著增加α_(s1)酪蛋白的mRNA丰度。质量浓度为500μg/L的催乳素和5 000μg/L的胰岛素则显著提高乳蛋白的合成。而当3种泌乳激素质量浓度分别为催乳素500μg/L、氢化可的松1 000μg/L和胰岛素5 000μg/L时,最能促进乳腺组织中α_(s1)酪蛋白基因表达和乳蛋白合成;当Thr/Phe为1.05∶1时,α_(s1)酪蛋白mRNA丰度达到最高。Thr/Phe比例为1.02∶1时,最利于乳蛋白的合成。说明:培养液中催乳素、氢化可的松和胰岛素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00、1 000和5 000μg/L,Thr/Phe比例为1∶1时最利于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组织中乳蛋白合成。  相似文献   
15.
大豆品种的抗病性与叶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在抗病品种东农9674,东农1572和感病品种黑农39,东农95-165上接种大豆灰斑病菌的1号,2号,4号,6号,7号等5个生理小种,测定从接种到显症前与抗性有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抗病的大豆品种接种不同生理小种的灰斑病菌后,PAL的活性分别从第6-7天起吴上升趋势且明显高于对照;相反感病品种从8-9天起PAL活性明显低于对照,因此说明PAL的活性与大豆抗灰斑病性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的普通野生稻DY3和感病轮回亲本9311组合构建了BC2F2群体.分蘖期用针刺法人工接种广西细菌性条斑病菌优势致病型菌株JZ28,选取其中的1、3、5、7、9级植株为材料,在孕穗期接种第2次,研究接种细条病后水稻叶片防御酶活性的变化动态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抗病1级与高感病9级材料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与对照亲本时间动态变化趋势相似,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不一致;不同抗病等级之间,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极端抗感材料之间差异显著.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花生种子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与抗黄曲霉侵染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研究了花生种子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活性的变化与抗黄曲霉的关系。结果花生种子接种黄曲霉前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与抗性无关。接种黄曲霉后 ,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不同。抗病品种接种后 1d苯丙氨酸解氨酶被诱导激活 ,PAL活性达到高峰 ,而感病品种反应缓慢 ,需要 4~ 5d酶活性才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Expression of the pectate lyase (PL) isoenzyme 3 in transgenic potato lines of cv. Désirée mediates an enhanced resistance of tuber tissue toErwinia carotovora (Ec) soft rot due to a pre-activation of plant defence mechanisms. Therefore, theSolanum tuberosum cvs Agave and Adretta with a moderate level of soft rot resistance were crossed with such PL-expressing potato lines. The resulting progenies were assessed with respect to plant/tuber characteristics over a period of four years and then tested for PL3-expression as well as for soft rot resistance. 71% of the selected progeny lines exhibited a stable production of the PL3 enzyme. Statistical analysis reveale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ransgenic and the non-transgenic progeny concerning the soft rot resistance of tuber tissue. Compared with the PL-inactive progeny, extension of Ec-rotting on the wound surface of PL-transgenic potatoes was diminished on average by 51.8%. Similarly, the degree of cell lysis caused by bacterial mace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P<0.05) reduced in tuber tissue of PL-expressing progeny lines. The latter also revealed an enhanced PPO and PAL activity in their tuber tissue indicating an active plant defence. It is concluded therefore that the PL-mediated soft rot resistance introduced into potatoes by means of molecular techniques is heritable.  相似文献   
19.
20.
山药PAL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表达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阐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EC4.3.1.5)基因在山药地下块茎酚类物质积累过程中的分子机理,本研究运用普通PCR、RACE和TAIL-PCR技术从大薯(Dioscorea alataL.)’Zixiao’地下块茎中克隆到同一个PAL基因的3个片段,即长度分别为1 145bp、1 151bp和424bp的中间片段、3’端和5’端的cDNA序列;将3段cDNA序列拼接后获得大小为2 376bp的PAL基因全长cDNA序列,该序列含有一个1986bp的最大开放阅读框(ORF),一个28bp的5’端非翻译区,一个362bp含25 nt的Poly(A+)尾的3’端非翻译区,最大ORF可推测编码一个包括PAL酶活性中心的特征序列(GTITASGDLVPLSYIA)在内的661个氨基酸的多肽,分子量为71.974kDa,等电点6.310;大薯地下块茎的PAL基因分别在核苷酸与氨基酸水平上和GenBank中所选已知其他物种的同源性为73%~77%和76%~82%,说明PAL基因在系统进化上相对保守;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仅在地下块茎中表达,而且表达丰度在收获前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