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9篇
林业   24篇
农学   36篇
基础科学   5篇
  76篇
综合类   306篇
农作物   39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69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71.
葡萄糖对瘤胃微生物体外降解纤维素的阻遏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控制其他条件相对优化的情况下,研究了葡萄糖对瘤胃微生物体外降解纤维素的影响,发现在葡萄糖浓度达到0.30%时,即对纤维素降解产生明显的阻遏作用,降解抑制与挥发酸的积累或pH值的变化无关,同时发现0.30%葡萄糖含量会促进乙醇的生成。实验中还发现有异丁酸产生。  相似文献   
272.
对重庆地区兔细菌性腹泻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建立相应检测方法,为该病的检测及防控奠定基础。通过临床诊断与细菌分离培养,对引起兔腹泻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利用细菌通用引物扩增分离菌16S rDNA基因序列,测序分析后构建系统进化发育树。同时,依据各病原菌特异性序列设计引物,建立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共分离到4种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荚膜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依据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eta基因、产气荚膜梭菌a毒素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热核酸酶nuc基因和大肠杆菌外膜蛋白eae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成功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可从4种病原菌基因组混合物中扩增出大小分别为1 043、324、200和609bp的目的条带,目的菌株最低检出浓度为103cfu·mL-1。对重庆地区200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发现4种病原菌普遍存在,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单独感染检出率高达37.6%,与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检出率达28.0%。  相似文献   
273.
[目的]对鳊鱼嗜水气单胞菌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从鳊鱼中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并进行16S rDNA特异性分子鉴定。分析嗜水气单胞菌的生化特征,并构建嗜水气单胞菌ERIC-PCR指纹图谱。[结果]分离株的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嗜水气单胞菌的标准菌株序列相似度达98%~99%。分离菌的生化特征结果均呈阳性。同一菌株的ERIC-PCR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用于嗜水气单胞菌的分型溯源。[结论]该研究为预防和控制鳊鱼出血病的发生和蔓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74.
[目的]以京尼平苷为原料,在自然pH下,通过产β-葡萄糖苷酶的邬衣黑曲霉发酵将京尼平苷转化为京尼平。[方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了京尼平苷液浓度、发酵温度、发酵时间、邬衣黑曲霉孢子的接入量、摇瓶装量对京尼平生成量的影响。[结果]最终确定最佳工艺为:在自然pH条件下,以0.20%京尼平苷液为发酵培养基,按菌株孢子与发酵培养基3.0∶10.0(V/V)的比例接入邬衣黑曲霉孢子,摇瓶装量为100 m L/250 m L,28℃,200 r/min发酵66 h。发酵结束后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京尼平,结果显示京尼平苷的转化率可达99%以上,转化产物京尼平纯度可达98%以上。[结论]该研究所用方法安全、高效,是生产京尼平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75.
田海娇  吴昊  杨洪岩 《安徽农业科学》2014,(5):1281-1286,1290
纤维素酶能够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该酶在解决当前世界面临的能源、粮食、环境污染等危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迄今为止纤维素酶活和产率均较低、生产周期长、成本高,都严重地阻碍其工业化的应用。因此,如何提高纤维素产生菌产酶能力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从培养体系的优化(碳源、氮源、表面活性剂和未知生长因子)、培养条件的优化(温度、pH、溶氧量)、菌种改造(化学诱变、物理诱变、物理化学复合诱变、基因工程法)等方面对优化菌种产酶能力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目前,虽在培养条件优化和菌种分子改造方面初有成效,但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大幅提升酶活性。今后,应加强菌种选育和发酵工艺等基础研究工作,分离和筛选出高效纤维素分解菌群,并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进一步优化菌种,提高酶活。  相似文献   
276.
Vibrio tasmaniensis, Vibrio splendidus and Vibrio neptunius species were distributed worldwide and associated with aquaculture and have been reported as the cause of diseases in aquatic organisms. Polyphasic analyses for bacterial identification are not feasible for routine diagnostic because of the time involved.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sign three PCR primer sets that can assist with fast detection of these species. They were designed from the 16S ribosomal RNA gene, and PCR conditions were found. Each PCR test successfully identified all the tested strains of each target species. The combined specificity of V. tasmaniensis and V. splendidus primer sets offered the best coverage (86%) in terms of separating target organisms from other related species. The primer set of V. tasmaniensis showed a lower sensitivity limit (500 fg of DNA) than the V. splendidus set (1 pg) and both sets gave positive amplification using homogenized tissues from inoculated clams, with 102 and 104 cfu/g of clam, respectively. The primer set of V. neptunius was highly specific, showing only cross-reaction with V. parahaemolyticus species from 44 tested species. Its sensitivity limit was 100 pg of DNA. A small number of biochemical tests were proposed concurrently with the PCR to differentiate the cross-reacting bacteria. The time of detection of the three tested species was reduced and the further affected animals can be diagnosed in a rapid fraction of time. The detection of virulent strains of V. tasmaniensis pointed to the risk of mollusc culture outbreaks.  相似文献   
277.
为促进退化草原的恢复和重建工作,试验以不围栏封育作为对照,设置围栏处理1年、3年和5年,以研究不同封育年限对退化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土壤pH值和EC值(电导率)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逐渐降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  相似文献   
278.
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微生物与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23,自引:4,他引:123  
研究了尾叶桉、马占相思、柚木、落羽杉纯林及黎蒴栲和湿地松、红荷和湿地松、黎蒴栲和加勒比松针阔混交林的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结果表明 :与马尾松纯林相比 ,马占相思、柚木、落羽杉纯林及针阔混交林能显著增加有机质和土壤养分 ,而尾叶桉纯林的效果随养分种类而异。黎蒴栲×湿地松混交林地及尾叶桉林地的微生物数量小于马尾松纯林地 ,其余林地的微生物数量大于后者。除了尾叶桉林地和马占相思林地外 ,其他林地的酶活性大于马尾松纯林地。总的来看 ,尾叶桉纯林改良土壤效果不佳 ,其他 6种人工林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防止地力衰退。  相似文献   
279.
不同土壤处理对设施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TY病毒的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品种“粉宴1号” 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外源有机物料对设施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 4 个处理,0-20cm土层增施鸡粪作为对照(CK)、0-20cm土层增施蚓粪(V)、0-20cm土层增施生物碳(BC)与20-40cm土层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SBR),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及碳源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V处理增加0-20cm土层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增幅为40.74%、53.33%,BC处理增加0-20cm土层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幅为35.59%、63.93%,SBR处理可增加20-40cm土层磷酸酶、脲酶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幅为73.68%、43.75%、73.41%;与CK相比,V处理与BC处理提高0-20cm土层可培养细菌数量25.16%、27.50%,SBR处理提高20-40cm土层可培养细菌数量39.505%,V处理提高0-20cm土层可培养放线菌数量14.13%,SBR处理提高20-40cm土层可培养放线菌数量15.66%~43.13%,BC处理提高高0-20cm土层可培养真菌数量40.78%;与CK相比,SBR处理提高20-40cm土层微生物量碳、氮60.11%、44.13%,V处理提高0-20cm土层微生物量氮36.84%;与CK相比,BC处理显著提高碳水化合物、多聚类和羧酸类碳源的利用,V处理显著提高氨基酸类、胺类和酚类碳源的利用,SBR处理提高提高碳水化合物、多聚类、羧酸类和羧酸类碳源的利用。增施蚓粪、生物碳及秸秆可显著改善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碳源利用率,增强土壤肥力,利于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80.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呋喃西林在3种油(IPM、橄榄油、石蜡油)和2种表面活性剂(RH40、Tween80)中的溶解度,采用转相乳化法制备复方呋喃西林纳米乳,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激光粒度测定仪分别考察其形态、粒径及其稳定性,并利用Kirby-Baueer(K-B)法和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法对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制备的纳米乳为澄清透明的球状液滴,平均粒径为67.2 nm;与传统的宫炎清、聚维酮碘溶液和呋喃西林水溶液剂相比,纳米乳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的抗菌活性较强,差异极显著(P<0.01)。制备的复方呋喃西林纳米乳是一种质量稳定、高效的抗菌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