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7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242篇
林业   41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7篇
  7篇
综合类   488篇
农作物   169篇
水产渔业   107篇
畜牧兽医   1218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目的】腐皮病是绿海龟(Chelonia mydas)龟苗培育中的常见病,传染性极强,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为确定病因及治疗方法,从病龟鳍状肢的腐皮组织中分离病原菌。【方法】从症状明显的稚龟四肢病灶中分离纯化得到疑似病原菌,编号CMRT91026,开展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rRNA鉴定和系统发育树构建及相关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该菌能在TCBS培养基上生长,菌落呈黄色,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在1%NaCl葡萄糖磷酸盐胨水、蔗糖、甘露糖和赖氨酸脱羧酶上的生化特性均显示阳性,并且在3%~10%NaCl胨水均能生长;与NCBI上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同源性达100%。药敏结果显示,该菌对恩诺沙星、萘啶酸、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头孢吡肟和头孢曲松敏感;对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妥布霉素、大观霉素、诺氟沙星和氨曲南呈中介;对新霉素、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15种药物有耐药性。【结论】该菌株鉴定为溶藻弧菌,对喹诺酮类药物(如恩诺沙星)、四环素类药物(如米诺环素)及头孢类(如头孢曲松)等药物较为敏感。试验结果为绿海龟稚龟溶藻弧菌病的诊断及病害防控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2.
本研究旨在寻找引起鼋(Pelochelys bibroni)体表溃烂的致病因子。从北京地区自然患病的鼋体表分离到致病菌株YB0428,采用生理生化鉴定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该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同时采用琼脂扩散法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进行测定。菌株YB0428与Morganella morganii HX081027的16S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4%;结合形态特征与生理生化测定结果,该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氧化酶阴性;V-P试验反应阴性;柠檬酸盐试验阴性;吲哚阳性;脲酶阳性;鸟氨酸脱羧;不产生赖氨酸和精氨酸双水解酶。在37种抗菌类药物对该菌的抑菌试验中,奈替米星、羧苄西林、哌拉西林等10种药物的抑菌效果较好。确定该菌株在分类上属于摩氏摩根氏菌(Morganella morganii)。为进一步防治鼋细菌性病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3.
黄颡鱼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病的黄颡鱼体内分离到1株优势菌RC110724,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对黄颡鱼有较强的致病性.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RNA序列等综合分析,鉴定该病原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登录号:KC663719).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分离菌株与维氏气单胞菌的模式菌株ATCC 35624T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为99.8%.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阿奇霉素、链霉素、呋喃唑酮、庆大霉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10种药物对菌株RC110724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84.
[目的]测定黄颡鱼源嗜水气单胞菌对盐酸沙拉沙星的耐药性,为制定盐酸沙拉沙星在水产动物疾病防治中的用药程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以传代法测定菌株的耐药性获得和消失速率.[结果]盐酸沙拉沙星对WZAh-01、WZAh-02、WZAh-03和YFAh-04菌株的MIC分别为0.625、0.3125、0.3125和0.15625 μg/mL;在含有盐酸沙拉沙星的培养基中连续传代8次后,4株供试菌株的MIC上升了64~512倍;将获得的强耐药性诱变菌株于4℃中保存30 d,结果发现WZAh-02 、WZAh-03和YFAh-04菌株的MIC下降了50%,WZAh-01菌株的MIC保持不变.[结论]黄颡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经连续8代的耐药性诱导后对盐酸沙拉沙星获得很强的耐药性,且产生耐药突变后的菌株具有相当稳定的遗传性,耐药性在短期内很难消除,因此在实际生产上不宜常用或滥用盐酸沙拉沙星.  相似文献   
85.
【目的】对广西武鸣县某养鳖场患病黄沙鳖幼鳖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旨在找出黄沙鳖幼鳖的发病原因,为生产实践中有效防治该病提供参考。【方法】用常规方法从患病濒死黄沙鳖幼鳖的心脏、肝脏及病灶等处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用API20NE生化鉴定系统对病原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高度敏感药物对该病进行防治。【结果】分离获得的两株优势菌株(WMB.A和啪.B)对健康黄沙鳖均有很强的致病性,都是导致黄沙鳖幼鳖发病死亡的病原菌,经API20NE生化鉴定系统鉴定均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shigelloides)。两株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虽不尽相同,但均对菌必治、舒普深、氟哌酸、多粘菌素B和环丙沙星高度敏感,对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特治星、先锋霉素VI、复方新诺明、万古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克肟、头孢噻吩、阿洛西林、头孢氨苄、新生霉素、头孢克洛和磺胺-6-甲氧嘧啶(钠)不敏感。选用菌必治拌料(50mg/kg·d)连续投喂6d,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广西武鸣县某养殖场黄沙鳖幼鳖发病死亡是由类志贺邻单胞菌感染引起,可选用菌必治、舒普深、氟哌酸、多粘菌素B和环丙沙星等5种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86.
33株临床分离菌的药敏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标准菌株2株和临床分离菌株共33株,采用NCCLS推荐的微量稀释法测定6种抗生素对33株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33株临床分离菌株对临床上常用的6种抗生素的平均敏感率为27.7%,平均耐药率为64.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茵作用最强的是氯霉素,敏感率为82.6%,MIC50为2 mg/L,MIC90为64 mg/L;耐药性最强的是青霉素,耐药率达100%.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较为严重,平均耐药率高达80%,抗茵作用最强的为新霉素,但其敏感率仅为40%.33株临床分离菌株的耐药性较为严重,存在交叉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现象.  相似文献   
87.
对齐齐哈尔市10个市县猪场送检的30份疑似仔猪水肿病病料进行了实验室检测.经过分离培养、形态学检查、生化鉴定、致病性试验,分离到致病性大肠埃希菌27株.应用微量平板凝集试验,对分离的致病菌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以O138、O139、O9血清型最多,共22株,占分离致病菌的8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同一猪场不同血清型组的药物敏感性无显著差异,不同猪场相同血清型组和不同猪场不同血清型组的药物敏感性除丁胺卡那外,各组间均不相同.  相似文献   
88.
猪传染性胃肠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传染性胃肠炎对养猪业的危害很大,对于该病除采用疫苗预防之外,进行临床上的药物防控也不容忽视,因为目前疫苗预防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临床上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有较多的报道,有中药复方制剂治疗方面的尝试,也有根据临床腹泻症状进行西药治疗,还有中西药相结合进行治疗.这对于临床防控猪传染性胃肠炎不仅提出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方法,也为临床防治猪传染性胃肠炎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9.
宁夏以兽药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全链条监管、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技术体系建立、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构建、减抗替抗产品推广应用、示范点带动等重点工作为切入点,强化质量保障,重视创新驱动,构建“政府+企业”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促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形成了一套“监管到位、技术保障、企业尽责、用药减量”的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技术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90.
为了阐明引起石河子地区某规模化奶牛场犊牛呼吸道症状的主要细菌性病原体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采集2~6月龄犊牛鼻拭子与肛拭子各39份,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分析、PCR扩增16S rRNA基因和溶血酵素(khe)基因、药敏试验和小鼠致病性试验等方法对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中有3株在MIAC平板上形成紫红色带有沉淀环的菌落(鼻拭子1株,肛拭子2株),且镜检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疑为肺炎克雷伯菌。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显示,分离株与肺炎克雷伯菌相似性均为96%;PCR扩增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分离株与GenBank数据库中肺炎克雷伯菌核苷酸相似性在96.5%~99.8%之间,肺炎克雷伯菌特异性基因khe阳性且相似性达99%以上;药敏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一代和二代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一代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多烯类、林可酰胺类抗菌药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对三代氨基糖苷类、二代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抗菌药敏感,且呈现不同程度的多重耐药性;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均可不同程度导致小鼠死亡且以鼻拭子分离株致病性较强。本研究成功分离鉴定石河子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引起犊牛呼吸道症状的肺炎克雷伯菌3株,并阐明分离菌的部分生物学特性,为新疆地区牛源肺炎克雷伯菌病的检测、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