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68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1篇
  14篇
综合类   113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潮汕地区的杨梅品种繁多,同种异名、同名异种等问题突出。作者以其果实、果核、叶子的特征、特性和经济价值为依据,把潮汕山区的杨梅分为4类11个品种和3个野生种,并建议乌酥梅、酥核梅、凹蒂乌酥梅和青蒂梅这4个主要品种可在生产上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22.
用比较分析法和多目标最优化法对不同的杨梅疏果量与投入、产量、产值、效益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表明 :疏果措施可提高杨梅的品质 ,增加产值和收益 ,当疏果量达到 6 0 %时有最大的纯收益 ,疏果量达到 70 %时有最好的投资效果 ,6 0 %~ 70 %的疏果量是杨梅最佳疏果方案  相似文献   
23.
在定海区岑港镇烟墩椗次何家山松材线虫病为害迹地上,试用晚稻杨梅进行树种更替,5年生幼林株高普遍在2m以上,冠幅2m×2m左右,最大植株树高达3m,冠幅2.7m×2.7m,幼林生长正常,试验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24.
杨梅苗圃地接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梅产区传统采用嫁接法繁殖,杨梅嫁接按是否移动砧木的位置被分为掘接和地接。利用1年生实生苗砧木的几乎都采用掘接,而采用地接的一般成活率仅在10%-20%。通过苗圃地接技术试验,使杨梅苗圃地接成活率稳定在90%以上,且生长快。  相似文献   
25.
汕头市金灶镇杨梅枯死病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金灶镇的杨梅枯死情况进行了调查,从栽培管理、病虫害及外部环境因素分析其成因,认为品种退化是杨梅枯死大爆发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品种更新、改进栽培措施等生产对策。  相似文献   
26.
杨梅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杨梅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无公害防治简历、主要病虫害防治要点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技术。通过健康栽培、调节生态和科学用药实现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无公害防治简历抓住主要物候期提出技术规程,力求简洁实用;对主要病虫害提出关键防治时期和防治方法;植物生长调节剂则提倡适树使用。  相似文献   
27.
大杨梅在临沧市引种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临沧市自然条件及大杨梅生物学特性,选择适宜的品种进行大杨梅栽培、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初步探索,并取得了成功,为临沧市推广种殖大杨梅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8.
毛杨梅树皮中的黄酮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9.
鸡蛋花原产美洲热带地区,现已广泛种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除园林观赏外,其花可食用、药用,且寓意丰富。据考证,鸡蛋花在我国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本文从自然分布、相关文化以及引入中国时间考证三个方面对鸡蛋花作系统而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30.
Optimal conditions of 6‐dimethylaminopurine (6‐DMAP) for triploidy induction in the blacklip abalone Haliotis rubra (Leach, 1814) were investigated, targeting inhibition of second polar body (PB2) formation. Two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a water temperature of 17.5–18.5°C where factorial combination of (1) four dosages (DSs) of 100, 150, 200 and 250 μM 6‐DMAP, four starting times (STs) of 15, 20, 25 and 30 min post fertilization, and two treatment durations (TDs) of 20 and 30 min and (2) three DSs of 50, 100 and 150 μM 6‐DMAP, three STs of 15, 20 and 25 min post fertilization, and three TDs of 10, 20 and 30 min, were applied respectively. Day 3 larvae were sampled for triploidy and survival. Percent triploidy was verified using flow cytometry (FCM). Results show that optimal inductions that combine both high rates of triploidy and reasonable survival were those treatments commenced 15 or 20 min post fertilization and continued for 20 or 30 min, using 100 μM 6‐DMAP. These conditions induced rates of triploidy and relative survival of 80.5–93.3% and 36.5–40.2%, respectively, in the first experiment, and corresponding rates were 79.1–93.6% and 20.7–43.0% in the second experiment. High percent triploidy were also obtained in a number of treatments using 150 μM 6‐DMAP, but with overall survival rates generally lower than those using 100 μM 6‐DMA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