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7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多花野牡丹传粉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多花野牡丹花期从5月初至6月末,单朵花开放1 d。异型雄蕊,5枚黄色花药位于柱头的上方,5枚紫红色花药位于柱头的下方两侧。花粉为扁球形,极面观为六裂圆形,黄色花药中花粉的三假沟连接到两极,紫红色花药花粉的三假沟未连接到两极。黄色和紫红色花药的花粉活力不同,并随开花进程有下降趋势。该物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异花授粉单果饱满种子数显著高于自花授粉,两种传粉方式中,黄色花药中的花粉授粉效果好于紫红色花药。传粉昆虫有圆花熊蜂、红光熊蜂、鞋斑无垫蜂等,9:00~10:30昆虫访花频率最高,11:40以后见不到昆虫访花。杂交指数为4,繁育系统为部分自交亲和,异交,需要传粉者。花粉与胚珠比为601.54,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  相似文献   
42.
闽南地区野牡丹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及园林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是福建省野牡丹属植物的主要分布区。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整理、标本查阅等手段,在对闽南地区野牡丹属植物的种类、分布、生物学特性、开发及园林应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筛选了野牡丹、地菍、细叶野牡丹,进行扦插繁殖试验及少量生产,并对它们的园林应用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3.
观察紫毛野牡丹种子的形态特征并测定其基本参数。结果表明:紫毛野牡丹种子的萌发需要光照条件,全黑暗条件下种子发芽受到限制;低浓度(0-20 mg.L-1)的6-BA可提高紫毛野牡丹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浓度为10 mg.L-1时,效果最为显著。IAA抑制紫毛野牡丹种子的萌发,在一定范围内,发芽率随着IAA浓度的提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44.
铺地锦组培快速繁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铺地锦的组培快繁及其优化条件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以基本培养基MS诱导外植体,在附加激素6-BA0.1-0.5mg/L(单位下同) NAA0.1的培养基上进行增殖,并在1/2MS NAA0.1的生根培养基上生根为较理想的组培繁殖条件。  相似文献   
45.
5种野牡丹属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展毛野牡丹(M.normale)、细叶野牡丹(M.intermedium)、多花野牡丹(M.affine)和地稔(M.dodecandrum)花粉的纵横径进行测量,并比较其花粉形态特征,旨在为野牡丹属雄蕊的演化规律提供孢粉学证据。结果表明:5种野牡丹属(Melastoma)植物花粉的极面观、孔沟延伸程度和花粉外壁纹饰差异显著。根据花粉形态的演变规律推断,野牡丹为最原始的进化类型,细叶野牡丹、地稔、多花野牡丹和展毛野牡丹较为进化,异型雄蕊中紫色雄蕊花粉相对原始。  相似文献   
46.
多花野牡丹传粉生物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福州地区3个天然居群多花野牡丹传粉生物学的观察结果显示:多花野牡丹5:30-7:00开始开花,7:40-8:10完全开放,16:30-17:30花朵闭合,单花开放时间为12 h,群体花期(53±5)d,无花蜜分泌。访花昆虫主要是蜂类、食蚜蝇类和丽金龟类,传粉昆虫主要是木蜂、蜜蜂等,其中木蜂传粉活动最为活跃,为最有效传粉昆虫。完全套袋、去雄和去雌(去柱头)处理的均不结实,表明多花野牡丹不存在无融合生殖、主动自花授粉和滞后自交的生殖保障现象。而人工自交和异交均具有较高的坐果率,表明多花野牡丹为自交亲和的异交种,需要昆虫传粉。多花野牡丹繁育系统是兼性自交。  相似文献   
47.
利用药用植物展毛野牡丹幼嫩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得出展毛野牡丹诱导、增殖和生根培养基的最佳配方。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0.5 mg.L-1+NAA 0.05 mg.L-1,分生芽继代增殖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0.3 mg.L-1+NAA 0.05 mg.L-1,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中附加IBA0.5 mg.L-1,生根率为100%。  相似文献   
48.
地稔根际根腐线虫的形态和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2016 年,广东和广西植物线虫种类调查期间,从地稔(Melastoma dodecandnun)根部和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种根腐线虫。经形态学观察、rDNA (LSU D2D3 和 ITS)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最短尾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brachyurus)。最短尾短体线虫是全球最重要的 11 种根腐线虫之一。地稔是最短尾短体线虫的新寄主。地稔根际线虫类群调查与鉴定,可为地稔线虫病害的发生与控制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49.
地稔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开发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对地稔的药用价值、观赏价值、保健价值、色素利用价值等应用价值的研究进展及加工利用现状,展望了地稔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50.
[目的]建立地稔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对照,以Na NO2-Al(NO3)3-Na OH为显色剂,检测波长为500 nm,测定地稔中总黄酮含量。[结果]芦丁浓度在0.01~0.07 mg/m L时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34%,相对标准偏差为0.56%。[结论]该方法简单可靠、精密度高、重现性好,为地稔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