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0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83篇
林业   45篇
农学   170篇
基础科学   27篇
  38篇
综合类   417篇
农作物   111篇
水产渔业   49篇
畜牧兽医   248篇
园艺   43篇
植物保护   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徐莉  王其  丁婷  江腾 《浙江农业学报》2022,34(9):1976-1984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获得玉米GRMZM2G455909基因,该研究拟对GRMZM2G455909基因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其分子特征;构建过表达载体pCAMBIA1301a-GRMZM2G455909,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GRMZM2G455909基因拟南芥植株,分析转GRMZM2G455909基因拟南芥植株抗病能力及其抗病信号通路。研究表明,GRMZM2G455909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序列属于NBS-LRR类蛋白家族;Pst DC3000处理转GRMZM2G455909基因拟南芥植株,发现转基因植株体内菌体数量明显下降,其抗病性显著增强,推测Pst DC3000可能诱导转GRMZM2G45590基因拟南芥体内形成水杨酸抗病信号通路。研究结果可为作物遗传育种抗病性的改良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992.
不同打顶时期对海岛棉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海岛棉新海16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打顶期对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打顶时间显著影响棉铃的空间分布,单株有效结铃数变化呈单峰曲线,但对单铃重和衣分未发挥作用;不同打顶时间对棉花纤维强度和马克隆值均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未改变棉纤维长度的变化。表明打顶时间对棉花产量和棉纤维品质具有一定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993.
我国棉花抗枯萎病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利用RAPD标记从分子水平上对在生产上有较大影响的 5 1个抗枯萎病陆地棉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 5 1个陆地棉品种在 4 1个具多态性的随机引物上扩增得到 82个多态性位点。应用NTSYS pc 1.80数据分析软件 ,非加权组平均法 (UPGMA)聚类。 5 1个品种之间的平均成对Jaccard’s相似系数为 0 .5 98。有 17.1%的品种对在遗传上相似性较大 ,相似系数大于 0 .70 0。品种对相似系数在平均值附近 [0 .5 0 0 ,0 .70 0 ]区间上所占的比例最大 ,为 6 6 .9%。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系数小于 0 .5 0 0 )的品种所占的比例仅为 16 %。总体来说 ,我国抗枯萎病棉花品种之间的相似性较高。我国陆地棉品种资源整体上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下 ,以及我国抗枯萎病品种资源狭窄的遗传基础是导致陆地棉品种遗传多样性较贫乏的重要因素。从亚洲棉、海岛棉和其它棉属种内引进抗病基因成为棉花抗枯萎病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研究同时以相似系数矩阵为基础 ,构建了 5 1个抗枯萎病陆地棉品种的UPGMA树状聚类图。  相似文献   
994.
索马里棉具有许多优良性状,是改善陆地棉品质的重要种植资源. 通过细胞学、形态学观察,从陆地棉×索马里棉异源六倍体的后代中,鉴定出2个异附加单体系. 其中异附加单体系I形态学表现为鸡脚形叶、叶色深绿、叶面有褶皱、叶枝张角小、铃小;异附加单体系II各单株形态学表现为黄花冠、花瓣内有黄色斑块、花器小、叶尖下垂、叶片厚、叶表面凹凸不平;异附加单体系异附加单体系II的分离株均表现为正常陆地棉型.  相似文献   
995.
在现有温室智能监控系统的基础上,结合ZigBee技术、3G/4G通信技术、嵌入式监控主机技术,设计了一套分布式果园远程环境监控系统.基于单片机CC2530设计了一体化传感器采集节点和物联网网关,并阐述了其硬件和软件的设计原理.结果表明:远程管理中心配置的嵌入式监控主机可分布式管理果园群站点,实现远距离数据传输、分析、存储等功能;在安装调试过程中,该系统性能稳定、能耗低、功能较全面,并在数据的采集与传输以及整体管理方面达到了预定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96.
[目的]鉴定放线菌G2株,并且研究其抗结核活性.[方法]利用形态学特征、生化试验、16S rRNA序列同源性比较鉴定菌株,通过WHO推荐的标准方法,测定G2次生代谢产物的抗结核杆菌活性.[结果]根据形态学、生化试验、16S rRNA序列测定结果,该菌株鉴定为白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ogriseolus).G2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能抑制结核杆菌生长,最小抑菌浓度(MIC)为400μg/ml.[结论]白浅灰链霉菌G2代谢产物中的小分子物质具有抗结核活性.  相似文献   
997.
以棉属(Gossypium)的四个栽培种的种间杂种F_1植株为材料,观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和测定花粉萌发率。结果表明:在中期Ⅰ,二元杂种(亚洲棉×草棉)F_1出现一个四体环;(陆地棉×海岛棉)F_1通常联会成26个二价体。三元杂种[(亚洲棉×草棉)F_1×陆地棉]F_1,[(亚洲棉×草棉)F_1双二倍体×陆地棉)F_1和四元杂种[(陆地棉×海岛棉)F_1×(亚洲棉×草棉)F_1双二倍体]F_1分别出现11.7个、8.8个和8.4个单价体以及1.2个,5.6个和5.7个三价体。在后期Ⅰ,两个二元杂种F_1的染色体分离较规则,而三元和四元杂种F_1极不规则。在四分体形成时期,两个二元杂种F_1的异常四分体频率为18.3~20.2%,三元和四元杂种F_1高达71.2~74.7%。各杂种F_1及其亲本花粉萌发率测定表明:(亚洲棉×草棉)F_1花粉的萌发率为54.3%,表现半不育;(陆地棉×海岛棉)F_1为85.7%,与其双亲基本一致;而三元和四元杂种F_1的花粉萌发率极低,仅为7.1~12.4%,表现高度的不育。  相似文献   
998.
以亚洲棉(Gossypium arboreum)7个品种和索马里棉(G.somalense)为材料进行种间杂交,并以亚洲棉品种平湖大种×索马里棉为代表,研究了种间杂种的胚胎发育。结果表明:亚洲棉母本的不同品种和杂交时期的气温条件,对种间杂交的结铃率、结籽数和正常胚数均有很大影响。种间杂种的胚乳发育较迟缓,其主要的障碍表现在胚胎分化的异常。亚洲棉×索马里棉杂种F_1苗期生长停滞,不能成株。以亚洲棉或陆地棉(G.hirsutum)为砧木进行多次嫁接,能有效地促进杂种的正常生长,并已现蕾开花。试验还对亚洲棉×索马里棉杂种F_1进行了形态观察。  相似文献   
999.
蛋白溶解度作为评定豆粕过熟程度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以南苑植物油厂未经加热的生豆粕为原料,用高压蒸锅在108℃,kg.cm^-2压力下处理0,12,20min以及在121℃.0.882kg.cm^-2压力下处理5,20,40,60min和原样品共得到八种不同加热程度的豆粕,进行脲酶活性,蛋白溶解度,考马斯亮蓝值、DBL测定,并进行了各个指标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000.
陆地棉和海岛棉的黄萎病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以3个海岛棉品种和5个陆地棉品种配制的23个正反交组合的四个分离群体(F1、F2、BC1和BC2)为材料,以中等致病力的安阳菌系接种,研究陆地棉和海岛棉黄萎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海岛棉品种间杂交,F2和BC2抗病和感病单株的分离比例均符合3∶1和1∶1,其黄萎病抗性是由一个显性基因控制;陆地棉品种间F2和BC2的抗病和感病单株的分离比例也均符合3∶1和1∶1,其黄萎病抗性也是由一个显性基因控制。用海岛棉抗病品种与陆地棉抗病品种进行种间杂交,其F2和BC2的抗病株均在95%以上,而用海岛棉抗病品种与陆地棉感病品种进行杂交,其F2和BC2抗病株和感病株的分离比例符合3∶1和1∶1,表明海岛棉和陆地棉的黄萎病抗病基因可能位于同一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