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764篇 |
免费 | 529篇 |
国内免费 | 61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015篇 |
农学 | 499篇 |
基础科学 | 998篇 |
524篇 | |
综合类 | 5308篇 |
农作物 | 399篇 |
水产渔业 | 415篇 |
畜牧兽医 | 4525篇 |
园艺 | 700篇 |
植物保护 | 52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70篇 |
2023年 | 270篇 |
2022年 | 357篇 |
2021年 | 380篇 |
2020年 | 423篇 |
2019年 | 353篇 |
2018年 | 180篇 |
2017年 | 359篇 |
2016年 | 466篇 |
2015年 | 544篇 |
2014年 | 828篇 |
2013年 | 751篇 |
2012年 | 988篇 |
2011年 | 874篇 |
2010年 | 697篇 |
2009年 | 826篇 |
2008年 | 829篇 |
2007年 | 752篇 |
2006年 | 547篇 |
2005年 | 579篇 |
2004年 | 491篇 |
2003年 | 376篇 |
2002年 | 385篇 |
2001年 | 356篇 |
2000年 | 262篇 |
1999年 | 177篇 |
1998年 | 228篇 |
1997年 | 217篇 |
1996年 | 220篇 |
1995年 | 193篇 |
1994年 | 168篇 |
1993年 | 118篇 |
1992年 | 113篇 |
1991年 | 111篇 |
1990年 | 107篇 |
1989年 | 106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8篇 |
1982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65年 | 3篇 |
1957年 | 7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1952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采用Nit硝酸还原酶缺陷型突变体技术,共得到棉花黄萎病菌Nit突变体301个,其中A型155个,B型97个,C型29个。共检测到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11株,除以前报道的6株外,发现了5个新菌株。针刺接种后,在棉株上均引起典型的落叶型症状。通过聚丙烯酰受凝胶电泳比较落叶型和非落叶型的8个代表菌株的蛋白质电泳图谱的差异,发现在浓度为7.5%的凝胶中,落叶型菌株有两条特异性的蛋白,其迁移率分别为Rf5=0.135,Rf9=0.405。用非落叶型菌株DF4、落叶型菌株SY12菌体的可溶性蛋白制备获得两个抗血清。用间接ELISA法检测,即能区分棉花黄萎病菌的立枯、枯萎、炭疽病菌,落叶型和非落叶型黄萎病菌均呈阳性反应,但落叶型黄萎病菌的OD值高于非落叶型黄萎病菌。 相似文献
992.
应用漫反射反射光谱对叶面药液质量浓度进行了检测研究。选择350~1900nm波段,以标准偏差归一化、三点滑动平均滤波、一阶导数组合预处理,应用逐步回归分析、主成分、主成分+人工神经网络、偏最小二乘、偏最小二乘+人工神经网络回归分析建立了5种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这5种算法的预测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67、0.061、0.059、0.039、0.056,偏最小二乘法建模效果优于其他模型。考虑到不同作物种类对叶面药液浓度影响,选用八角金盘、油菜、青菜3种作物叶片为对象,在偏最小二乘下建模,其预测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0.974、0.929,预测均分根误差分别为0.039、0.050、0.075。表明不同种类作物对叶面药液浓度检测影响较小,漫反射光谱技术检测叶面药液浓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3.
暴雨径流可导致地下水污染。美国得克萨斯科技大学植物与土壤科学系的RichardE .Zartman等学者对径流水质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评价 ,并用美国环保局制定的饮用水标准对城市径流水质进行了比较。在为期 32个月的研究期间 ,对 16个盐湖的暴雨径流中总的和溶解的元素的质量浓度进行了评估。检测 2 0种成分来确定是否能引起潜在的地下水污染问题。有 11种元素的总质量浓度和溶解质量浓度与季节的变化密切相关。自然和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这些元素总的和溶解质量浓度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在暴雨径流中 ,大多数对人体有害的元素 ,在该研究中质量浓度较低。Al和Fe两种元素总的和溶解的质量浓度超过美国环境保护局的二级饮用水标准。城市中暴雨径流渗入到地下水中 ,不会引起明显的健康危害。 相似文献
994.
综合防控是长期工作,要循序渐进.只有长期保持有益昆虫占比,达到有益和有害昆虫的生态平衡,达到理想的防控效果,才能保证绿色农业长期发展.河北省景县开展玉米全程综合防控试验示范,主要对二点委夜蛾防控效果,有益昆虫数量,玉米螟、棉铃虫、玉米褐斑病的防控效果以及整体产量进行分析对比,为进一步推广\"农业防控+科学用药+释放赤眼蜂... 相似文献
995.
用Delphi实现温度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和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Delphi嵌入式汇编的扩展功能实现基于I/O的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并用二次样条插值法研究电压和温度特性非线性化的S曲线,减少非线性误差。 相似文献
996.
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排泄分泌物抗原在免疫学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了解并比较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排泄分泌物(ES)抗原的免疫学特性,探索可用于临床检测出栏猪旋毛虫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技术。[方法]分别以旋毛虫肠道期10 h肌幼虫(10 h ML)、肠道期30 h成虫(30 h Ad)、3 d成虫(Ad3)、6 d成虫与新生幼虫混合(Ad6+NBL)以及肌幼虫(ML)五个不同发育时期的ES作为包被抗原,应用ELISA方法,检测感染不同剂量、不同天数的猪血清中的抗旋毛虫抗体Ig M和Ig G水平,绘制抗体消长规律曲线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0 h ML ES和ML ES作为包被抗原适合检测不同感染剂量、感染35 d之前的猪抗旋毛虫Ig M抗体,低剂量感染10 d左右可以检出,高剂量感染5 d也可以检出;Ad3 ES作为包被抗原对高剂量感染35 d之前的猪抗旋毛虫Ig M抗体检测敏感;Ad3和ML的ES作为包被抗原可检测不同剂量、感染35 d之后的猪抗旋毛虫Ig G抗体,其中Ad3 ES抗原检测低剂量感染的效果优于ML ES抗原。[结论]肠道期肌幼虫、成虫和肌幼虫的ES抗原可用于检测旋毛虫的早期感染,成虫和肌幼虫的ES抗原可用于检测出栏猪的旋毛虫感染。本研究为进一步合理有效利用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的ES抗原,建立更有效的检测屠宰动物旋毛虫感染的方法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997.
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组建并分析了辣椒上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生命表。在 23℃恒温条件下 ,种群的内禀增长力rm 为0.1510,周限增长率λ为1.1630/d ,净增殖率Ro为29.1497代 ,平均世代周期T为 22.3291d ,种群增长一倍需要的时间t为4.59d。在稳定种群年龄分布中 ,未成熟期占总量的88.9444% ,成熟期占11.0506%。 相似文献
998.
999.
研究旨在评价重组禽流感三价灭活疫苗在临床中的效果。将40 000只三黄肉鸡分为A组、B组、C组,A组20 000只,B组19 900只,C组100只。A组与B组分别免疫疫苗A与疫苗B,C组为不免疫对照组。2周龄首免,颈部皮下注射,0.3 mL/羽份。6周龄进行二免,颈部皮下注射,0.5 mL/羽份。20 000只蛋鸡分为D组、E组、F组,D组10 000只,E组9 900只,F组100只。D组与E组分别免疫疫苗A与疫苗B,F组为不免疫对照组。2周龄首免颈部皮下注射,0.3 mL/羽份。6周龄进行二免,颈部皮下注射,0.5 mL/羽份。13周龄进行三免,颈部皮下注射,0.5 mL/羽份。免疫后进行安全性评价,并于不同时间监测抗体水平。结果显示,免疫后14 d,各组三黄肉鸡和蛋鸡均未出现副反应,且2~3次免疫后,疫苗基本吸收完全。免疫效力试验结果显示,三黄鸡首免2周后HI抗体即可达到5.0以上,3周后可达到完全保护水平;蛋鸡在产蛋高峰前可达到7.5 log2以上,2~3次免疫后抗体即可达到峰值9~10 log2。研究表明,不同厂家疫苗免疫后抗体均可产生100%保护,但抗体水平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00.
以β-蒎烯为原料、碱性高锰酸钾为氧化剂合成了诺蒎酸,诺蒎酸酸性脱水并异构开环得到二氢枯茗酸.二氢枯茗酸经过酰氯化、酯化,再与相应的胺反应得到了6种酰基硫脲化合物,通过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对产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并通过抑菌环法对化合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二氢枯茗邻甲苯酰基硫脲(Ⅵc),二氧枯茗间甲苯酰基硫脲(Ⅵd)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是11.33、11.00 mm,高于市售试剂新洁尔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