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36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8篇
  11篇
综合类   116篇
农作物   19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46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31.
采用扫描电镜,对刺玫月季育种中使用的5个杂交亲本和3个F_1杂种花粉,进行观察和研究。通过对花粉形态的比较研究,讨论花粉败育对刺玫月季育种的影响,及亲本与杂交种在花粉外壁纹饰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2.
为了解近年来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小麦品种抗旱性的整体情况,对2017—2019年黄淮冬麦区132个区试品种(系)在干旱胁迫下的产量及抗旱指数,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等性状及抗旱系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黄淮旱肥组、旱薄组、北部组区试品种(系)近年来品种的抗旱性趋势大体相同,胁迫情况下产量总的变化是旱肥组>旱薄组>北部组,且呈逐年稳中有升的趋势,从抗旱指数看,黄淮旱地小麦品种的抗旱整体还处于偏弱的水平;抗旱性状表现为干旱胁迫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均以千粒重的受损程度最小,有效穗、穗粒数、株高受损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33.
[目的]对海南橡胶藻的新属、新种地位进行确认。[方法]对海南橡胶藻这一重要生物资源的18S核编码核糖体RNA序列和16S叶绿体编码核糖体RNA序列进行分析,对18S核编码核糖体RNA进行近缘物种间的序列比对及2个I类内含子二级结构模型的构建。[结果]橡胶藻16SrRNA在639位点(Ecoli序列编号)有一个46bp的插入片段,该片段能形成一个完美的双发夹结构。对16SrRNA的正常折叠不会产生影响。[结论]这一双发夹结构在其他物种的叶绿体rDNA中还未见报道过。  相似文献   
34.
张金平  阚振荣  苏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032-11034
[目的]研究混合培养体系对染料废水的脱色和降解务件,为印染工业废水的大规模生物处理奠定基础。[方法]利用4株丝状真菌和4株细菌组建一真菌细茵混合培养体系,考察了该混合培养体系在不同条件下对2种染料废水的脱色与降解效果。[结果]2种废水在中和预处理使pH在6.0左右后,真菌与细菌以2:1同时接种效果较好,通氧有利于脱色与降解,处理时间因水质而异。对深蓝废水12h脱色率和降解率分别达到98.36%和92.70%;对难于脱色的中红废水24h脱色率和降解率分别达到87.22%和82.98%。通过全波长扫描图谱,证明了大部分染料被降解。[结论]通过研究确定了该混合培养体系对染料废水脱色和降解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35.
[目的]引进高抗枯萎病粉蕉品种“粉杂1号”在广西南宁试种,以期找到适合广西种植的高产、优质、高抗枯萎病粉蕉品种.[方法]2010年以金粉1号为对照在广西南宁进行粉杂1号粉蕉种植试验,测定其生育期、果实性状、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明确其在广西的适应性.[结果]粉杂1号田间表现高抗香蕉枯萎病,丰产性好,品质优,果指较短而粗,果肉奶油色或乳白色,肉质软滑,味浓甜带微酸,风味佳,成熟期与普通栽培的粉蕉相似.[结论]粉杂1号粉焦的品质、产量较好,适应性强,高抗枯萎病,可在广西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6.
高粱不同分类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3份高粱不育系和24份恢复系组配的72个杂交种及其亲本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高粱分类组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7种性状的总平均优势为121.5%。株高和穗长正优势占98.6%和97.1%,产量和产量组分在52.8%~81.9%之间,出苗至50%开花日数负优势占87.5%。不同分类组小区产量、穗粒重和穗粒数的杂种优势差异较大,除穗粒数外,顶尖族组和混合族组的平均超高亲优势水平和次数都高于都拉族组。顶尖族组的SC72614和SC5414,都拉族组的S21014和混合族组的SC37014和S11014E的产量及其多数产量组分具一般配合力正效应,并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平准。在10个最高产杂交种中,父本是顶尖族的6个,属顶尖工艺群;父本是混合族组的4个,分属惹拉—惹拉、顶尖—考拉和浅黑—菲特瑞塔工艺群。因此,从顶尖族和混合族组里选择亲本更易获得强优势杂交种。  相似文献   
37.
北大荒集团的人力资源据有鲜明的垦区特点和时代特征,是北大荒集团各个不同时期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通过对北大荒人力资源进行分析研究,解析北大荒集团不同时期的人力资源状况,确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出发挥战略人才资源优势的举措,促进北大荒集团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38.
通过一年两季(春季和冬季)的田间试验,采用C18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了苦参碱在小白菜及土壤中的残留和消解动态。方法验证试验表明:在0.02~0.5mg/kg添加水平下,苦参碱在小白菜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1%~87%,相对标准偏差为5.7%~14%,在小白菜与土壤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02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苦参碱在小白菜及土壤中的消解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0d(春季,小白菜)、1.5d(冬季,小白菜)、1.4d(春季,土壤)和1.6d(冬季,土壤)。最终残留结果显示:距最后一次施药7d后,高浓度(有效成分6.71g/hm2)和低浓度(有效成分4.47g/hm2)苦参碱在春季和冬季小白菜中的最终残留量在0.061~0.074mg/kg之间;在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在未检出~0.075mg/kg之间。可见,苦参碱在小白菜及土壤中易消解,为保障小白菜食用安全,建议可将0.1mg/kg作为其最大残留限量,安全间隔期不小于3d。  相似文献   
39.
利用中草药防治动物疾病已经成为养殖业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对动物服用中草药的难度较大,该文改进了传统的人工胃管灌服方法的缺陷,采用将中草药与精料共煮后饲喂,方法简便、价格低廉、节省人力,对规模化养殖场群体动物的中草药应用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0.
Species‐ and population‐specific differences in fungicide resistance and aggressiveness within Botrytis makes basic data on genetic diversity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disease caused by this fungus. Genetic diversity of Botrytis was surveyed between 2008 and 2012 from grapes from five New Zealand wine‐growing regions. A total of 1226 isolates were gathered from symptomless flower buds at the start of the growing season and 1331 isolates from diseased fruit at harvest. Two species were found, B. cinerea and B. pseudocinerea. Botrytis pseudocinerea was common in both Auckland vineyards sampled, and infrequent elsewhere. However, even in Auckland, it was rarely isolated from diseased fruit. The presence of the Boty and Flipper transposons was assessed. Isolates with all four transposon states (Boty only, Flipper only, both Boty and Flipper, no transposons) were found for both species. Both vineyards in the Auckland region had high numbers of Flipper‐only isolates at flowering; both vineyards from the Waipara region had high numbers of Boty‐only isolates at flowering. Most isolates from diseased fruit at harvest contained both transposons. Thes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B. pseudocinerea, and isolates with one or both of the transposons missing, may be less aggressive than B. cinerea, or than isolates with both transposons present. Two clades were resolved within B. pseudocinerea, only one of which has been reported from European vineyards. Phylogenetic diversity within B. cinerea in New Zealand was similar to that known from Europe, including isolates that appear to match BotrytisGroup S’. The taxonomic implications of this genetic diversit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