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64篇 |
免费 | 109篇 |
国内免费 | 6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01篇 |
农学 | 49篇 |
基础科学 | 18篇 |
706篇 | |
综合类 | 455篇 |
农作物 | 6篇 |
畜牧兽医 | 810篇 |
园艺 | 16篇 |
植物保护 | 1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72篇 |
2021年 | 54篇 |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43篇 |
2017年 | 58篇 |
2016年 | 76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98篇 |
2013年 | 123篇 |
2012年 | 139篇 |
2011年 | 179篇 |
2010年 | 136篇 |
2009年 | 151篇 |
2008年 | 146篇 |
2007年 | 152篇 |
2006年 | 152篇 |
2005年 | 144篇 |
2004年 | 168篇 |
2003年 | 104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43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最新调查数据,云南省石漠化草原主要分布于曲靖、昆明、红河等5个州( 市),总面积
37.97 万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3.53%,其分布最广的海拔区间为1 500~2 500 m,占比47.85%,
基岩裸露度分布区间为30%~94%,以植被盖度为10%~19%的分布区间面积最广,占比37.85%,
绝大部分分布于土层薄甚至极薄区域,占比达92.10%。根据石漠化草原空间分布特征,在充分衔
接各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规划基础上,统筹考虑岩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
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将云南省石漠化草原区划为6个分区,分区阐述石漠化草原生态保护
与修复策略。 相似文献
2.
3.
草原是我国陆地最大的绿色植被系统,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意义重大。最近,国家对新时期牧区工作做出重大部署,草原工作迎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对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现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结合2011年出台的草原相关新政策,提出了今后草原保护建设的工作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陕西省六省区为研究区,分析了1990年、2000年、2005年、2010年4个时期的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空间格局分布和时间动态变化特征,探讨变化成因并采用CA-Markov耦合模型对土地沙漠化敏感性格局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中国六省四期土地沙漠化敏感性格局相似,各级敏感区按分布面积大小排序为:轻度敏感区域 > 中度敏感区域 > 高度敏感区域 > 不敏感区域 > 极敏感区域。极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土壤质地为流动沙地的沙漠区域,不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山、湖泊附近;人口增多、人为活动强度增加的区域敏感性程度增高;建立治沙工程的区域敏感性降低。对2020年土地沙漠化敏感性格局预测结果显示,相比2010年,极敏感区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外围扩张了7 120.04 km2,增幅为4.63%。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六省土地沙漠化敏感性时空格局与趋势,为中国土地沙漠化防治分区策略制定和划分沙漠化扩展屏障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全球气候变化对松嫩草原土壤水分和生产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首先模拟计算松嫩草原土壤水量平衡,并结合未来气候情景估算松嫩草原土壤水分的变化。最后,在土壤水分研究的基础上,初步评估全球气候变化对松嫩草原生产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7.
8.
略论我国草地资源综合评价的基本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资源综合评价是以草地自然植被,生态环境条件,草地资源经济和社会因素等为特性的草地利用、管理、保护等综合鉴定,在实践中草地资源综合评价与农牧业生产紧密联系的,这对合理利用草地,保护草地环境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它推动农、牧、林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到目前为止,草地资源综合评价工作,无论在理论上和方法上还缺乏系统性的论述。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的问题略加阐述,以便将草地资源评价的研究推向一个高层次,促进草地科学更全面、更系统地向前发展,进一步丰富草地学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同德县北巴滩进行了不同浓度蝗虫微孢子虫(N.L)小区试验和大面积推广试验,并在1997和1999年对防治效果作了调查,结果表明N.L不仅当年虫口减退率和感病率可达60%和50%以上(30天),而且在1997年、1999年防区内平均感病率仍保持在30%和40%。说明N.L具有较强的水平扩散能力和垂直感染能力,可持续、有效地控制蝗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