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4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120篇
  15篇
综合类   89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详细的讨论了环形轨道上多个电动葫芦及吊具的自动控制系统,并给出了相应程序。  相似文献   
32.
随着我国“三电”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能源电动农机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掘起,“一源多用”的提出是解决新能源电动农机季节性闲置、利用率低、无法与农网新型电力系统互动融合等问题的创新发展模式,具有用能清洁环保、数智化程度高、易于组网的现代化技术特征。大力发展新能源电动农机“一源多用”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电气化发展进程,促进乡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利用,有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新型微电力系统。因此,创新“一源多用”共享技术发展模式不仅是新能源农机电气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其多维利用效能涌现机制更是方兴未艾的产业技术问题,具有共享化、绿色化、集约化的优势。本文针对新能源电动农机“一源多用”的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实施路径、商业模式等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面向国内农机、农业、电力、电网等相关相关从业人员开展网络问卷调研,从“一源多用”技术发展潜力和农网农机融合认知态势等视角,基于调研结果,研究了“一源多用”赋能农网农机融合的农机电能替代潜力、应用场景、综合效益等,分析了“一源多用”的实施路径和商业模式,提出了“一源多用”创新供能模式赋能农网农机融合的关键技术和扶持政策建议。结论表明:(1)新能源电动农机“一源多用”作为农业现代化新技术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创新优势,其技术发展、应用场景、实施路径、商业模式等均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2)设施农业等凭借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和相对完善设施基础条件,最具有率先实现全程电动化发展的可能,新能源电动农机“一源多用”可以提高乡村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能力,促进农机农网的融合互动和乡村新型微电力系统的构建,加速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对落实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等战略具有积极意义。(3)未来仍需开展新能源电动农机和电网融合互动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和应用研究,加快完善农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可持续且多方共赢的良性商业模式、加大力度引导建立适用且可操作的扶持政策等仍有待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33.
陆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615-6617
以联合收割机的电控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电控系统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采用模糊自适应控制方法对其进行自适应控制。针对性地设计了基于单片机的自适应控制的速度控制装置,建立了自适应控制参考模型和模糊控制规则,试验表明,此设计完全满足联合收割机的电控系统设计要求,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4.
利用卡尔曼滤波估计二自由度整车的行驶状态,仿真结果表明估计值和真实值吻合良好;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基本助力电流基础上引入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电流补偿,并且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补偿后驾驶员路感得到改善,侧滑趋势得到抑制,汽车行驶稳定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5.
阐述了传统软件CAD在拖拉机电气系统设计中的缺点,以及使用EPLAN软件进行设计的优点,并对二者进行了对比;重点介绍了EPLAN软件在拖拉机电气系统图纸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及设计规范,使用EPLAN软件提升了设计的模块性、一致性和标准性,同时也提高了设计的精确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36.
低温胁迫对玉米幼苗电导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3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低温胁迫下电导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抗低温性为金玉5>兴垦3>吉单198,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3个品种叶片电导率和初始荧光(F0)上升,Fv/Fm、Fv/F0、NPQ整体上均呈下降趋势。说明低温胁迫使叶绿素所吸收的光能被用于光合作用的部分减少,玉米叶光系统Ⅱ(PSⅡ)活性中心受损。  相似文献   
37.
土壤含盐量与土壤电导率及水分含量关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刘广明  杨劲松 《土壤通报》2001,32(Z1):85-87
应用不同盐分含量土壤,进行了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关系的试验研究,获得了不同含盐量土壤的电导率随水分含量变化的规律,并且建立了土壤含盐量与土壤电导率及水分含量的关系.本文所用方法简便可行,试验结果具有较高精度.本研究为较精确测定土壤含盐量及快 速进行较大规模盐渍土壤调查提供了一种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38.
电场处理油葵种子对其萌发期水分胁迫敏感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不同电场强度处理油葵种子15min,以PEG(聚乙二醇)模拟水分胁迫,测定电场处理对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6.0kV/cm场强范围,不同电场强度,对种子水分胁迫的敏感性的影响程度不同.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种子敏感性以振荡关系变化.适当电场处理条件能够显著地提高种子的吸水率,减轻细胞膜对干旱胁迫的敏感性,从而减小水分胁迫对细胞膜的伤害.提高种子抗旱性最佳电场处理条件的选取与处理时间和电场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39.
苗期低温对玉米体内脯氨酸,电导率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玉米品种吉单159在三叶期经6℃、10℃低温处理3d、6d,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电导率提高,叶发素含量减少,光合速率降低,植株生长表现出明显的延迟型冷害症状.  相似文献   
40.
A bifunctional electric field screen was proposed to physically exclude insect pests from warehouses. The screen consists of insulated iron wires (ICW) arranged in parallel and two earthed conductor nets placed on both sides of the ICW. A negative charge (0.1-8.0 kV) was applied to the insulated wires with a voltage generator to polarize an insulator sleeve used to cover the wire, negatively on the outer surface and positively on the inner conductor wire surface of the sleeve. The negative surface charge of the ICW caused an electrostatic induction in the earthed nets and an opposite charge on the net surfaces facing the ICW. An electric field formed in a space between the ICW and the earthed net, and the field strength increased in direct proportion to increasing voltages applied to the ICW. Adults of the test insects (cigarette beetle (Lasioderma serricorne) and vinegar fly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reaching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earthed net were deterred from entering the inside of the charged screen, whereas all insects immediately passed through the screen when the ICW was not charged. This avoidance wa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increase in the voltage. In addition, the capability of the screen to capture insects that enter inside the screen was proven by introducing insects into the space between the ICW and the earthed net. Strong capture was observed when the ICW was negatively charged with more than 4.1 kV, under which conditions a short-term electric current (peaking at 0.3-0.6 μA, for 3 min) occurred transiently. This electric current was due to the release of electricity from the insects, giving a net overall positive charge to the insects, which therefore were attracted more strongly to the negatively charged ICW. A test using an attractant-set chamber showed that the insects were completely prevented from passing through the charged screen, in contrast to a rapid transfer of all insects when the screen was not charged. Thus, the pres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cribed screen is a promising physical tool for controlling insect pests in warehou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