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5篇
农学   9篇
  1篇
综合类   134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32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3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In order to study whether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 sequence could be used as a molecular marker for the 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rabbit coccidian, the rDNA ITS of Eimeria intestinalis, Eimeria flavescens and Eimeria magna were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were cloned into pGEM-T Easy vector subsequently. The positive recombinant plasmids were identified by PCR and then sequenced. By sequence comparis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the relative sequences of rabbit Eimeria spp. available in GenBank,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ngths of Eimeria intestinalis, Eimeria flavescens and Eimeria magna were 1065, 1009 and 1047 bp, respectively, and the sequence homologies with the same species sequences were 99.2%, 99.0% and 94.5%, respectively, while were 55.3% to 82.1% compared with corresponding sequences of other different species sequences.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using software Mega 5.0 showed that all rabbit coccidia clustered together in a clade, which was divided into two sister lineages, corresponding to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oocyst residuum.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ITS could be used as a molecular marker for the 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rabbit coccidia.  相似文献   
72.
5株柔嫩艾美耳球虫对4种抗球虫药的抗药性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选择260只19日龄雏鸡,随机分成26组,每组10只,研究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南京株、凤阳株、扬州株、宣城株和蒙城株对地克珠利(Diclazuril)、马杜霉素(Maduramicin)、氯羟吡啶(C1opido1)、氯苯胍(Robenidine)的抗药性。每株球虫均设4个感染用药组、1个感染不用药组,另外设1个不感染不用药组。以POAA、RLS、ROP、ACI作为指标,判定5株球虫对4种药物的抗药性。结果表明凤阳株、扬州株和蒙城株分别仅对马杜霉素、氯苯胍、地克珠利敏感,南京株和宣城株对该4种药物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提示目前在凤阳、扬州和蒙城地区可分别合理地使用马杜霉素、氯苯胍和地克珠利,对其它药物须减少或暂停使用。  相似文献   
73.
为构建柔嫩艾美耳球虫钙依赖蛋白激酶3(Eimeda tenella 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s3,EtCDPK3)基因的重组质粒pCAGGS-EtCDPK3,并转染293T细胞进行表达,以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c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其含完整开放阅读框的序列,将其克隆至pGEM.Teasy载体,构建pGEM—Teasy-EtCDPK3重组质粒,双酶切回收目的片段后与相应酶切的真核表达载体pCAGGS连接,构建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CAGGS-EtCDPK3。该重组质粒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后转染293T细胞进行表达,分别用免疫印迹和间接免疫荧光鉴定EtCDPK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所构建的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CAGGS—EtCDPK3经过双酶切鉴定,可见1条大小约为1302by的目的条带,测序结果与实验室已获得的EtCDPK3序列完全一致;Western blot结果可见大小约为49kDa的目的蛋白条带,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可以检测到红色荧光。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已成功构建了EtCDPK3的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CAGGS-EtCDPK3,并在真核细胞中获得表达,为深入研究EtCDPK3的功能和制备DNA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4.
不同地理株及其杂交株柔嫩艾美耳球虫细胞免疫水平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首先培育了5个不同虫株柔嫩艾美耳球虫(Emeria tenella):3个不同地理株吉林株[J]、山东株[S]、黑龙江株[H]和2个杂交株F1(山东株×黑龙江株)、F2(F1×吉林株).将300只AA肉鸡鸡雏随机分成6组,每组50只,12日龄时分别用不同株柔嫩艾美耳球虫进行免疫,首免剂量为1 × 104卵囊.24日龄时攻虫,剂量为1×104卵囊.攻虫后10日龄时翼下静脉采血1 mL检测学液中的CD4 ,CD8 的数量,以此判断柔嫩艾美耳球虫的细胞免疫功能,结果证明:杂交株柔嫩艾美耳球虫CD4 ,CD8 的数量远远高于其它组,F2组更高.各组的CD4 ,CD8 的数量依次为F2>F1>S>H>J. CD4 ,CD8 的数量的比值也不同.即各组的细胞免疫功能不同,从数值上反应出,F2株细胞免疫水平最高,其次是F1,再次是山东株,黑龙江株和吉林株最低.  相似文献   
75.
毒害艾美球虫纯种分离的初步鉴定和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从寄生部位分离和单卵囊感染技术,对现场采集的鸡球虫混合种进行单种纯化,获得了毒害艾美球虫(Eimeria necatrix)。该种卵囊呈卵圆形,经测240个卵囊,平均为19.06±1.54×16.50±1.26 μm,形状指数1.16。测120个孢子囊,平均为11.27±0.70×6.21±0.51μm。无卵囊残体和孢子囊残体,未观察到卵膜孔和极帽。最短孢予化时间为19小时,感染后最早排出时间143小时,最大裂殖体68.75×66.25μm。用此卵囊1万、5万、10万和20万个分别感染10日龄伊莎公鸡,结果感染5~20万个卵囊组的死亡率为41.67~50.00%,感染组的肠道病变记分为1.33、3.42、3.67和3.83,其平均增重与不感染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E.necatrix对鸡致病性很强,在生产上需高度重视,做好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76.
为评价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对鸡毒害艾美耳球虫的疗效,采用人工感染的方式,选用180只鸡健康雏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30只。除不感染不给药组外,每组鸡均经嗉囊感染毒害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2×10^4个。受试药物与对照药物均经混饲给药,海南霉素钠浓度为7.5mg/kg,莫能菌素浓度为100mg/kg,地克珠利浓度为1mg/kg,给药持续时间为10d,期间动物均自由采食。结果显示:海南霉素钠预混剂在防治爆发性球虫病时有良好效果,综合其对鸡人工感染毒害艾美耳球虫的临床症状(血便)、病变损害和卵囊的控制及增重等影响,海南霉素钠预混剂按推荐剂量7.5mg/kg连续使用10d,对鸡毒害艾美耳球虫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7.
为评估盐酸氟乙基硫胺素产生抗药性的倾向,采用药物浓度递增法,在实验条件下进行柔嫩艾美耳球虫耐药性的诱导研究。每组动物用10只快大黄肉鸡,每只鸡接种1×105个孢子化卵囊,以50 mg/kg盐酸氨丙啉和盐酸氟乙基硫胺素为起始诱导浓度连续传代,以病变记分、存活率和卵囊数三项指标综合判定耐药性。经过10次传代,盐酸氨丙啉对敏感虫株的ACI为192.6,而对耐药虫株的ACI为109.1;经过12次传代,盐酸氟乙基硫胺素对敏感虫株的ACI为197.5,而对耐药虫株的ACI为110.6,对盐酸氨丙啉耐药虫株的ACI为163.2;结果表明成功地诱导出对盐酸氨丙啉、盐酸氟乙基硫胺素完全耐药的虫株。盐酸氟乙基硫胺素产生耐药速度慢于盐酸氨丙啉,与盐酸氨丙啉有部分交叉耐药性。  相似文献   
78.
为了验证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顶膜抗原1结构域Ⅰ(apical membrance antigen 1 domain I,E tAMA1-DⅠ)与棒状体颈部蛋白2(rhoptry neck protein 2,EtRON2)的互作关系,以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cDNA为模板,PCR扩增出492 bp的E tAMA1-DⅠ片段和1395 bp的E tRON2片段,并与pGEM-T-easy载体连接构建相应重组质粒。获得的阳性重组质粒及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的真核表达载体pBiFC-VN155和pBiFC-VC155用E c oRⅠ和B g I II进行双酶切,将E tAMA1-DⅠ、E tRON2分别与pBiFC-VN155、pBiFC-VC155连接,构建真核重组质粒pBiFC-VN155-E tAMA1-DⅠ和pBiFC-VC155-E tRON2。将2个真核重组质粒分别转染BHK细胞进行表达,经间接免疫荧光鉴定,可在BHK细胞中成功表达。将2个真核重组质粒共转染至BHK细胞中,同时将pBiFC-bJunVN155和pBiFC-bFos(deltaZIP)VC155、pBiFC-bJunVN155和pBiFC-bFos(delta)VC155共转染至细胞中分别作为阳性和阴性对照组。BiFC结果发现真核重组质粒共转染组和阳性对照组的BHK细胞均产生绿色荧光,而阴性对照组无荧光,表明E tAMA1-DⅠ与E tRON2蛋白之间存在互作关系。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E tAMA1及E tRON2在球虫入侵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9.
为获得紫茎泽兰处理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后差异基因,将0.5%紫茎泽兰提取液作用于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孢子化过程,采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SH)筛选处理后卵囊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和COG功能预测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显示,采用SSH成功构建了紫茎泽兰处理前后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的cDNA消减文库,获得86条ESTs序列,经拼接和聚类后得到31条独立基因(Unigenes),其中有23个基因有功能注释,8个基因没有功能注释,另外有4个基因没有同源性匹配。为进一步验证文库的特异性,从中随机选取3个差异表达基因,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表面抗原13、3-羟酰辅酶A脱氢酶和细胞色素P450基因在紫茎泽兰处理前后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3个基因在经紫茎泽兰处理的鸡球虫孢子化卵囊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未处理组,说明紫茎泽兰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具有一定的活性抑制作用。本试验获取了紫茎泽兰作用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的主要调控基因,为将紫茎泽兰研发成环境杀虫剂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也可为球虫致弱疫苗或基因缺失疫苗的靶标筛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
为探讨青蒿散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的防治效果,本试验选取90只健康黄羽肉鸡,分为6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感染对照组、药物对照组及青蒿散低、中、高剂量组)试验鸡均经口感染6×104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各试验组在接种前一天开始用药至试验结束。记录各组试验鸡的眼观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相对增重率、盲肠病变记分、血便记分、每克粪便中的卵囊数(OPG)、卵囊值及抗球虫指数(ACI)指标,评价青蒿散不同给药浓度的抗球虫效果。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感染对照组、药物对照组及青蒿散低、中、高剂量组的抗球虫指数分别为200.00、72.23、157.19、82.89、125.32和137.06,与感染对照组相比,药物对照组和青蒿散各剂量组的眼观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有所缓解,青蒿散能减轻病鸡盲肠的肿胀和出血等症状,且病鸡精神状态较感染对照组好;与感染对照组相比,各给药组的平均增重均有所升高,盲肠病变、卵囊值及血便情况减少。综上所述,青蒿散能缓解柔嫩艾美耳球虫侵染鸡盲肠所致的病理症状和组织病变,减少粪便中卵囊的排出数量,有一定的抗球虫效果,且给药浓度越高抗球虫效果越好,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