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27篇
  免费   360篇
  国内免费   436篇
林业   151篇
农学   285篇
基础科学   57篇
  890篇
综合类   2356篇
农作物   276篇
水产渔业   542篇
畜牧兽医   1206篇
园艺   95篇
植物保护   365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45篇
  2022年   233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232篇
  2019年   251篇
  2018年   204篇
  2017年   268篇
  2016年   275篇
  2015年   246篇
  2014年   290篇
  2013年   352篇
  2012年   437篇
  2011年   392篇
  2010年   333篇
  2009年   320篇
  2008年   274篇
  2007年   302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212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从健康猪粪便筛选分离到对肠道致病菌有较强抑制特性的3株乳酸菌,分别鉴定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和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体外益生特性研究表明:3株乳酸菌能耐受胃肠道环境,能黏附猪小肠表面粘液,对猪源产肠毒素型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O139,E. coli O139)、E. coli C83905、E. coli C83524、E. coli C83529、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 O4Hi,ST O4 H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均有较强的抑制特性。对小白鼠肠道大肠杆菌的数量进行研究,结果证明对照组大肠杆菌数量没有明显降低,而添加乳酸菌组大肠杆菌数量明显降低。对小白鼠腹腔注射E. coliC83905,乳酸菌组死亡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结果证明3株乳酸菌在猪饲料添加剂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2.
从患"突眼"症状的罗非鱼体内分离到多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证实其中TL60829NA菌株为病原菌,经生理、生化和API细菌鉴定系统以及分子生物学试验,鉴定其为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ysenteriae)。其主要生理生化特征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不具动力,氧化酶、过氧化氢酶、V-P反应、吲哚试验、苯丙氨酸、甘露醇、KCN均为阴性;对氨苄西林、羧苄西林、红霉素、多西环素、氟哌酸、卡那霉素敏感,对呋喃唑酮、复方新诺明、磺胺和庆大霉素不敏感。  相似文献   
43.
皱纹盘鲍幼鲍溃烂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从患有溃烂病的皱纹盘鲍幼鲍体上,分离到一种致病性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为皱纹盘鲍幼鲍溃烂病的病原菌。显微镜观察该细菌为革兰氏阴性,极生1~3根鞭毛,能运动的杆菌,大小为0.7~0.8×2.3~2.8um。经细菌分类试验鉴定,该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pH值5.5~8.5。该菌在培养基B上产生蓝色的荧光素。能利用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果糖、D-半乳糖、甘露糖、木糖、阿拉伯糖、海藻糖发酵反应阳性,不能发酵乳糖、麦芽糖、鼠李糖、蔗糖,可分解山梨醇、肌醇、肌苷。过氧化氢酶、脲酶、氧化酶、及明胶液化反应阳性;能利用柠檬酸,不还原亚硝酸盐,不产生吲哚和硫化氢,MR和V.P.试验阴性。初步鉴定该病原菌为荧光假单胞杆菌。还进行了病原菌药敏试验,该菌对卡那霉素、呋喃唑酮、恶喹酸敏感,这些药物可作为防治该病的首选药。  相似文献   
44.
番茄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从太谷、大同等地采集到3个不同品种的番茄健康植株,采用牛肉膏蛋白胨(NA)培养基从根、茎部共分离到65株内生细菌,通过对其中的31株进行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出对叶霉病菌和灰霉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6株,占菌株总数的19.4%;对早疫病菌和枯萎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7株,占菌株总数的22.6%。抑菌圈半径最大可达15 mm。按抑菌圈半径大小,将拮抗菌分为强、中、弱三类。  相似文献   
45.
中草药对奶牛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琼脂扩散法(打孔法),选择白头翁、夏枯草、黄柏、乌梅、鱼腥草等16种中草药煎剂和复方制剂对从病牛分离出的4种主要致病菌进行了体外抑菌试验,结果发现,乌梅、黄连、白头翁、诃子、黄芩等的综合效果好,8个复方制剂除复方2和复方3对大肠杆菌无抑菌作用,其余均敏感.为中草药防治奶牛常见病的科学配方筛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6.
猪肠道细菌培养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肠道菌群是由所有定殖在猪肠道里的大量细菌、病毒、真菌和古菌等构成的集合.已有研究表明,很多疾病以及猪重要经济性状都与肠道菌群有关.目前,肠道菌群研究使用较多的技术是16S rRNA基因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但这些技术并不能了解具体菌株的实际功能和生理特性.肠道细菌的分离培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肠道细菌的培养取...  相似文献   
47.
为探究不同氨基酸菌肥施用量对茶树生长和土壤肥力含量的影响,以鸿雁12号茶树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微区试验的方法,设置了不施用氨基酸菌肥作对照组(CK)和氨基酸菌肥施用量分别为75 kg·hm-2(T1)、150 kg·hm-2(T2)、225 kg·hm-2(T3)和300 kg·hm-2(T4)的处理,研究不同氨基酸菌肥施用量对茶树生长、茶叶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酸菌肥施用后能显著增加茶叶芽头密度及茶叶产量,提高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和土壤中碱解氮含量。试验6个月后与CK相比,T4组的芽头密度显著增加了63.4%,茶叶产量显著增加了71.5%;T1~T4处理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分别增加了9.73%、6.41%、7.57%和13.2%,土壤中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了25.0%、36.0%、46.0%和37.6%。综上,氨基酸菌肥的施用能提高茶叶产量及品质,改善茶园土壤环境质量,为茶园生产的合理施肥及优质高效生产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48.
高粱作为中国主要的酿造原料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高粱炭疽病是高粱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整个生育期中均可发病,且在温暖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栽种地区更易发生和流行,不仅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严重时会引起产量的大幅下降和籽粒品质的劣变。多年来,高粱病理学家和育种家对高粱炭疽病病原菌菌株分离、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发生原因、寄主抗性利用和抗炭疽病基因定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研究为炭疽病的生化防控以及培育抗炭疽病品种奠定了基础。开展高粱炭疽病研究,发掘更丰富多样的优异抗性种质资源,减少农药使用,不仅可以满足中国高粱产业对天然有机高粱原料的巨大需求,还可以推动高粱生产向高产优质转变。对高粱炭疽病的分布和发病症状、炭疽病病原菌侵染机理、病害发生流行规律及流行原因、抗性资源鉴定和高粱抗炭疽病基因定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论述,以期从分子水平上更好地认识高粱与炭疽病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为高粱炭疽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9.
为探索甜玉米/鲜食大豆间作系统地下交互作用,利用MiSeq高通量微生物测序技术,研究间作2∶2和2∶3种植模式下(Ⅰm2s2、Ⅱm2s3)土壤氮磷代谢关键菌群固氮细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的组成和变化与甜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发现,间作处理显著降低Proteobacteria_unclassified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Aztobacter,Rhizobiales_unclassified和Bradyrhizobium的相对丰度。间作处理未改变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显著提高丛枝菌根真菌群落丰度指数(Chao指数),提高Glomeromycota相对丰度。间作处理对固氮细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的优化有利于增强地下根系与菌群的共生交互,显著增加土壤中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提高甜玉米产量。Ⅱm2s3间作处理模式优于Ⅰm2s2间作处理。  相似文献   
50.
鄢雨朦 《绿色科技》2021,(6):108-109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到一株新的石油降解菌,对该石油降解菌进行了鉴定,经16SrDNA测序鉴定并结合生理生化实验结果确定其为阴沟肠杆菌。该菌可以将石油作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代谢,实验结果表明:在菌株投加量为1%时降解效果最佳,降解率可达到26.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