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38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240篇
林业   134篇
农学   360篇
基础科学   30篇
  161篇
综合类   1905篇
农作物   527篇
水产渔业   60篇
畜牧兽医   1467篇
园艺   416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243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279篇
  2011年   344篇
  2010年   313篇
  2009年   352篇
  2008年   367篇
  2007年   359篇
  2006年   300篇
  2005年   264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51.
Rabies and herpetic encephalitis are the main viral infections in bovines with neurological symptoms. Bovine rabies has a high prevalence in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 while bovine encephalitis associated with herpesviru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South America. Viral isolation is the classical way to confirm herpesvirus infection, but molecular evidence of the presence of the virus in affected animals is gaining importance in the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in the laboratory.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resence of herpesvirus type 1 and 5 (BoHV-1 and BoHV-5) in 182 encephalon of rabies-suspected cattle in Rio Grande do Sul state (RS), Brazil using multiplex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RT-PCR). The rabies virus was investigated by 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assay and intracerebral suckling mouse inoculation. The genomes of BoHV-1 and BoHV-5 were detected in 17% of samples. BoHV-5 and BoHV-1 were detected in 100% and 19% of BoHV positive samples,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e circulation of the pathogens in cattle herds in RS. The high Ct values and the absence of isolation suggest viral latency. Coinfection of herpesvirus and the rabies virus was detected in 28% of samples, although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pathogens was observed. Rabies was detected in 57.7% of suspected samples, confirm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sease in the state. Concerning the method by which samples were conserv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number of positive results in frozen and refrigerated samples.  相似文献   
852.
甜秆多穗型超早熟谷子新种质的创新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采用目标性状基因库育种法培育出甜秆多穗型超早熟谷子(Setaria italica Beauv)新种质超早熟1号,该品种具有以下突出特点:(1)超早熟,生育期间仅需有效积温1 550℃左右,在海拔1 600 m以上的河北省坝头地带正常成熟,突破谷子"育成种"栽培的禁区,将我国谷子种植界限大大北移;(2)多穗,该品种不但具有分蘖成穗特性,而且中下部节间可产生多个分枝穗,是少有的谷子多穗型新种质;(3)秸秆甜、含糖量高,其秸秆全糖、可溶性糖、还原糖含量分别高出同产地普通品种74.8%、200.5%、237.2%;(4)粗蛋白含量高,高于普通品种3.9%~30.4%;(5)粒色可变,在石家庄种植为红谷,在河北省坝上种植为黄谷;该品种还具有优质高产综合性状优良的特点。  相似文献   
853.
854.
通过对31个扬稻系列品种(组合)特性、系谱组成、育种方法和推广应用的综合分析,阐明了扬稻系列品种(组合)选育的基本经验:根据生产需求和发展形势,分析主客观条件,抓住主要矛盾,寻求切入点,确定“四稻并举、总体提高、重点突破”的育种策略,运用综合育种方法,不断推出适用品种。分析扬稻系列品种(组合)系谱,骨干亲本集中。如常规籼稻基础亲本为BG90-2;杂交籼稻注重籼粳亚种优势利用,育成的恢复系中百分之八十融入广亲和材料02428的血缘。常规籼稻选育采用“搭梯上楼”的育种方法,以基础亲本为主干,融合优良性状,提高综合性能;籼型恢复系选育则采用优势叠加的方法,实行优势互补,完善品种性能。根据“个体看匀称、群体看协调、机能看熟相”的多年育种经验,在不同世代对茎系、叶系、穗系进行各有侧重的选择。建立定型品系的小群体(10m2)鉴定圃,构建选择群体,进行综合性状的评估鉴定,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对杂交籼稻组合的选育,建立两个程序:对恢复系进行严格鉴定筛选,主要性状超过主栽杂交组合;对杂交组合进行大量测配鉴定,综合比较优势。对育成品种进行后续加工,利用剩余变异,改造种性缺陷。利用扬州与海南两个大跨度的生态区进行多世代适应性选择。在品种推广应用中,组织多学科、多区域、多层次、多领域协作,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育、繁、推一体化,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实行跟踪服务,并注重信息反馈,着重抓了6方面工作:①多点示范,扩大应用范围。②配套技术同步进行,提高增产效益。③加强科普,提高技术普及率。④加强提纯复壮,提供优良种源。⑤建立产业链式开发技术体系。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规范种子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855.
我国谷子育种目标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回顾了我国谷子育种目标的演变,针对市场需要提出了近期我国谷子育种的重点与技术指标,并对未来的育种目标演变作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856.
矮优L011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于1989年育成的早熟杂交中籼及双季晚籼新组合,可作双晚种植。恢复L1011是从皖引4号中系选出的;不育系矮A是1987年育成的。该组合全生育期125天左右,平均亩产434.6~517.7kg,比汕优64增产4.5%~19.19%。中抗稻瘟病,轻感白叶枯病。1994年4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审会审定,定名为“皖稻53号”。  相似文献   
857.
川油33为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CMS)高产双低杂交新品种,原品种代号为杂-9,不育系为JA8,保持系为JB8,恢复系为JR8。川油33杂交优势强,综合性状好,双低品质优,丰产性突出,产量高,含油量高,熟期适中,适应性广,抗(耐)病性强。在四川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2003年8个试验点平均产量2350.5kg/hm2,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2.58%(极显著);2004年9个试验点平均产量2314.5kg/hm2,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9.98%(极显著)。在2003~2004年度组织五点(成都、绵阳、什邡、南充和内江)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200.5kg/hm2,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6.2%(极显著)。杂交种子芥酸0.1%,硫甙22.89μmol/g饼,含油率(干基)40.81%。商品菜籽芥酸1.02%,硫甙27.82μmol/g饼,含油率(干基)39.0%。中抗病毒病和菌核病。平均全生育日数215d,比CK蜀杂6号早熟1~2d。2004年10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被列为四川省主推品种  相似文献   
858.
优质抗旱早熟糜子新品种陇糜8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陇糜8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新育成品系7814-11-1-2-3作母本、钴60γ射线辐照处理选育的新品系7705-4-4-2作父本,进行杂交选育出的糜子新品种,在全省多年多点试验中平均产量2 056.5kg/hm2,较统一对照品种陇糜4号增产11.5%,比当地主栽品种陇糜5号增产16.9%。该品种属中早熟品种,春播生育期110 d,夏播复种生育期66 d,籽粒含粗蛋白16.56%、粗脂肪3.60%、赖氨酸0.24%,属优质。而且抗旱、稳产性好。特别在遭受春旱、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地区,具有救灾补种和挽回粮食损失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859.
鱼腥草种茎采后活力变化及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鱼腥草种茎采后活力变化及种茎活力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测定种茎保存过程中萌发能力、呼吸速率及氧化还原能力的变化。结果与结论:种茎保存4 d后发芽、发根能力显著下降,基本丧失种茎价值;种茎保存6 d后呼吸速率和氧化还原能力下降显著;用TTC显色和测定呼吸速率等方法可以快速判断种茎的活力大小。  相似文献   
860.
在大豆灰斑病流行年份,测定了五个组合的F_2代叶部抗灰斑病和感灰斑病两株群其相应株灰斑病粒率的差异及其显著性。其结果为两株群籽粒灰斑病差异明显,达到显著水准。叶部高抗灰斑病株群其籽粒灰斑病达中抗一高抗株平均占98.2%。表明叶部高抗灰斑病单株,其籽粒绝大多数也抗灰斑病。因此,通过对叶部抗灰斑病单株的选择来完成其籽粒抗性的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