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18篇
  免费   2579篇
  国内免费   5700篇
林业   2938篇
农学   5141篇
基础科学   708篇
  5407篇
综合类   21954篇
农作物   3870篇
水产渔业   4211篇
畜牧兽医   8976篇
园艺   2409篇
植物保护   2883篇
  2024年   187篇
  2023年   620篇
  2022年   1269篇
  2021年   1482篇
  2020年   1599篇
  2019年   1878篇
  2018年   1322篇
  2017年   2157篇
  2016年   2656篇
  2015年   2214篇
  2014年   1935篇
  2013年   2823篇
  2012年   3898篇
  2011年   3805篇
  2010年   3056篇
  2009年   2802篇
  2008年   3031篇
  2007年   3580篇
  2006年   3143篇
  2005年   2381篇
  2004年   1954篇
  2003年   1412篇
  2002年   1162篇
  2001年   1075篇
  2000年   943篇
  1999年   811篇
  1998年   616篇
  1997年   570篇
  1996年   536篇
  1995年   547篇
  1994年   435篇
  1993年   454篇
  1992年   434篇
  1991年   376篇
  1990年   353篇
  1989年   259篇
  1988年   195篇
  1987年   139篇
  1986年   134篇
  1985年   68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8篇
  1978年   9篇
  1976年   8篇
  1956年   13篇
  195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邹毅  方基胜  高伟 《湖北农业科学》2016,(16):4193-4197
为比较制造橡木桶用木材的微观结构特征,选用10种橡木(Quercus L.)为试验材料,通过显微镜观察橡木的导管、木射线和轴向薄壁组织,分析常见橡木的共性与个性。结果表明,栓皮栎(Q.variabilis Bl.)导管内侵填体较少,液体流透性比较高;美国红橡(Q.rubra L.)管孔较大,与外界的空气接触过多,二者均不适合制造橡木桶。夏橡(Q.robur L.)、卢浮橡(Q.sessiliflora Salisb)、孚日橡(Q.pendunculata L.)、无梗花橡[Q.petraea(Matt.)Liebl.]、星毛橡(Q.stellata Wangenh)、美洲白橡(Q.alba L.)、沼生白橡(Q.bicolor Willd.)、蒙古栎(Q.mongolica Fisch.ex Ledeb)这8种橡木适合制造橡木桶,其共同特征是有合适的管孔大小,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可以与外界空气发生微氧反应;有丰富的侵填体,可以堵塞橡木桶内壁管孔,降低气体和液体在木材中的渗透性,从而保证陈酿过程中酒的口感。10种橡木的木射线和轴向薄壁组织无明显区别。为此,橡木的导管大小和侵填体多少是判定是否适合制造橡木桶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992.
红素氧还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莹  柳参奎 《草业科学》2016,33(6):1118-1125
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红素氧还蛋白(rubredoxin)集中来自严格厌氧菌,包括细菌、古菌和少数微需氧细菌,而植物中该类蛋白相对较少,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作为辅因子或电子供体参与多个生化途径。也有研究显示,无论是植物中还是微生物中的红素氧还蛋白基因在协助生物抵御氧化胁迫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全面介绍自然界中的红素氧还蛋白基因的分布、结构以及在微生物、植物中所发挥的作用等,希望能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水稻高产、优质和氮高效协同的氮素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粳稻‘新稻18号’为试验材料,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0、232.5、255.0、277.5、300.0、322.5和345.0kg/hm2纯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明确高产、优质和氮高效协同的适宜氮素水平。结果表明,随氮素水平提高,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均呈先增后降趋势。施氮量为255.0kg/hm2纯氮处理下,产量最高为9 878.11kg/hm2,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较高,分别为84.81%、72.85%和66.94%,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较低,分别10.00%和2.86%,氮肥吸收利用效率较高,为41.34%。低氮肥和高氮肥处理,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说明,在适宜的氮肥水平下,水稻高产、优质和氮高效可达到协同一致。  相似文献   
994.
在300 mmol/L Na Cl胁迫条件下,研究了水杨酸对豇豆[Vigna unguiculata(L.)Walp]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水杨酸处理的豇豆幼苗株高、茎粗明显提高,促进了幼苗的形态构建。并且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丙二醛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显著或明显降低;水杨酸在适宜的施用浓度范围内能够缓解豇豆幼苗的盐害症状,提高抗盐能力,对豇豆幼苗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水杨酸的处理浓度为100~150 mg/L时,作用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995.
Wheat–cotton rotations largely increase crop yield and improve resources use efficiency, such as the radiation use efficiency. 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on the nitrogen (N) utilization and requirement of cotton under wheat–cotton rotations.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N uptake and use efficiency by evaluating the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N use and the soil N balances, which will help to improve 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wheat–cotton rotations.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during 2011/2012 and 2012/2013 growing seas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region in China. Two cotton cultivars (Siza 3, mid-late maturity with 130 days growth duration; CCRI 50, early maturity with 110 days growth duration) were planted under four cropping systems including monoculture cotton (MC), wheat/intercropped cotton (W/IC), wheat/transplanted cotton (W/TC) and wheat/direct-seeded cotton (W/DC). The N uptake and use efficiency of cotton were quantified under different cropping syst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at–cotton rotations decreased the cotton N uptake through reducing the N accumulation rate and shortening the duration of fast N accumulation phase as compared to the monoculture cotton. Compared with MC, the N uptake of IC, TC and DC were decreased by 12.0%, 20.5% and 23.4% for Siza 3, respectively, and 7.3%, 10.7% and 17.6% for CCRI 50, respectively. Wheat–cotton rotations had a lower N harvest index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weaker sink capacity in the cotton plant caused by the delayed fruiting and boll formation. Wheat–cotton rotations used N inefficiently relative to the monoculture cotton, showing consistently lower level of the N agronomic use efficiency (NAE), N apparent recovery efficiency (NRE), N physiological efficiency (NPE) and N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NPFP), particularly for DC. Relative to the mid–late maturity cultivar of Siza 3, the early maturity cultivar of CCRI 50 had higher N use efficiency in wheat–cotton rotations. An analysis of the crop N balance suggested that the high N excess in preceding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in wheat–cotton rotations led to significantly higher N surpluses than the monoculture cotton. The N management for the cotton in wheat–cotton rotations should be improved by means of reducing the base fertilizer input and increasing the bloom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996.
本研究旨在探究北京地区中国荷斯坦牛干奶期长度(DPL)的变化规律及其变异对奶牛各项生产性能的影响,包括产奶性能、繁殖性能、初乳品质和乳房健康。收集了北京地区34个牧场出生于2009—2018年136 231头中国荷斯坦牛的干奶日期、生产性能记录、繁殖性能记录等。通过整理试验牛群的干奶记录,揭示了北京地区中国荷斯坦牛1胎和2胎DPL的群体规律,利用固定模型分析了胎次、产犊季节、场-产犊年和初产月龄对DPL的影响;此外,利用固定模型分析了DPL的变异对日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首末次配种间隔(interval from first to last insemination,IFL)、产犊至首次配种间隔(interval from calving to first insemination,ICF)和初乳品质的影响,利用Logistic回归过程分析了DPL的变异对首次配种受胎率(conception rate of first insemination,CR)、首次配种56 d不返情率(56-days non-return rate of first insemination,NRR56)、难产率和乳房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地区中国荷斯坦牛DPL平均为58.81 d,胎次、产犊季节、场-产犊年和初产月龄均对DPL有显著影响(P<0.05)。DPL的变异对日产奶量、乳蛋白率、ICF、CR、NRR56、难产率和乳房健康有显著影响(P<0.05)。干奶期短的奶牛测定日平均乳蛋白率、CR和NRR56更高;DPL适中的奶牛测定日平均产奶量更高、乳房健康水平更好、ICF更短、难产率更低。本研究在国内利用大规模牛群数据揭示了中国荷斯坦牛DPL的群体规律,可为中国规模化奶牛场提升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本试验通过荧光染色的方法建立了未成熟牛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第1次减数分裂的各个阶段的参考判定图谱;根据这个标准来观察毛细玻璃管(GMP)玻璃化冷冻对卵母细胞核成熟和冷冻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屠宰场废弃的卵巢表面卵泡内抽取的COCs,70%处于生发泡期,12.5%生发泡开始破裂,7.5%已开始浓缩,这说明从屠宰场获得的COCs有较高的异质性;卵母细胞在成熟培养22h时收获排出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可得到丰度较高的极体-胞质染色体对称、紧密相邻的成熟卵母细胞;GMP玻璃化冷冻损伤主要有2种表现形式,首先,直接影响膜结构的完整性,包括细胞膜和核膜,这可从退化的细胞比例看出(8~24h,有21.9%~27.2%的细胞处于该阶段),其次,影响CONDENSED向MⅠ期的过渡,这可从处于CONDENSED卵母细胞的比例看出(8~24h,有24.1%~34.3%的细胞处于该阶段)。  相似文献   
998.
为比较2、35日龄滩羊皮肤毛囊的发育特点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的分布特征,探究出生后滩羊被毛生长发育的变化特点,试验应用常规HE染色及改良Masson胶原纤维染色、Gomori银氨法染色、磷钨酸染色等特殊染色观察2与35日龄滩羊皮肤组织结构特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VEGF及VEGFR2在2与35日龄滩羊皮肤组织中的分布定位,并用IPP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2日龄滩羊皮肤组织比较,35日龄滩羊表皮与真皮间界限更加清晰,毛囊结构发育完整;毛囊密度显著降低(P<0.05);胶原纤维与弹性纤维含量增加,形成网格状分布。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结果显示,VEGF及VEGFR2在滩羊皮肤表皮及毛囊外根鞘、皮脂腺上均有表达。统计表明,VEGF及VEGFR2在2日龄滩羊皮肤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35日龄(P<0.05)。综合上述结果,滩羊毛囊发育过程中,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增加明显;VEGF与VEGFR2通路在毛囊角质形成中起直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99.
试验旨在研究马乳脂肪球膜(milk fat globule membrane,MFGM)蛋白组成及潜在的生物学功能。选取12匹5岁左右、平均体重为450~500 kg的健康纯血母马作为试验动物,主要饲喂干牧草,所有马匹饲养和管理条件均相同。将12份样品以每组4份进行混合,分离提取产后第60天马乳中MFGM蛋白,进行高分辨质谱仪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马MFGM组分中共鉴定出310种表达蛋白,这些蛋白主要参与的生物过程为生物调节、刺激应答、定位、多细胞生物过程、运输、信号、细胞通讯、发育过程、细胞分化和免疫系统过程等;细胞成分主要为胞外区域、膜、囊泡、核仁和线粒体等;分子功能主要为催化活性、蛋白质结合、碳水化合物衍生物结合和小分子结合等。KEGG通路分析表明,MFGM蛋白主要参与血小板活化通路、内吞、脂肪酸生物合成和Ras信号通路等。马乳MFGM蛋白的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图中共包含215种蛋白质。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马乳MFGM蛋白质组的复杂性,为解析其营养和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000.
《山西农业科学》2017,(6):940-943
为了探究不同浓度的氟化钠对小鼠MC3T3-E成骨细胞内Ca~(2+),NO浓度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建立细胞梯度染氟模型,获取MTT细胞增殖曲线;通过DAPI和HE染色观察细胞核及细胞形态学变化;运用荧光探针Fluo-3 AM和DAF-FM DA标记染氟成骨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成骨细胞内Ca~(2+),NO浓度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氟浓度的增加,细胞形态异常,细胞增殖率降低,成骨细胞内Ca~(2+),NO的浓度增加,高氟长时间作用会使细胞生命活性降低,生理反应减弱或缺失,从而影响Ca~(2+),NO的浓度。试验证明,高氟通过增加细胞内Ca~(2+),NO的浓度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