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9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41篇
畜牧兽医   32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为了明确宁夏固原地区肉用流产母牛4种流产相关病原的流行情况。[方法]试验选择宁夏固原市5个地区不同规模化肉牛养殖场,采集131份有流产史的母牛血清样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对流产相关病原抗体/抗原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采集的131份血清样品中共检出109份阳性血清,阳性率为83.2%。其中BVDV抗体阳性率为62.6%(82/131)、流产衣原体抗体阳性率为59.5%(78/131)、IBRV抗体阳性率为13.7%(18/131),布鲁氏菌抗体阳性率为0%(0/131)。结果表明,采集的131份血清样品中共检出109份阳性血清,阳性率为83.2%。其中BVDV抗体阳性率为62.6%(82/131)、流产衣原体抗体阳性率为59.5%(78/131)、IBRV抗体阳性率为13.7%(18/131),布鲁氏菌抗体阳性率为0%(0/131)。109份阳性样品中,最多出现3种病原混合感染。其中单一病原感染阳性样品占42.2%(46/109),以BVDV感染比例最大,与流产衣原体阳性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2种病原混合感染样品占56.9%(62/109),以BVDV和流产衣原体混合感染比例最大,与流产衣原体和IBRV混合感染阳性率、BVDV和IBRV混合感染阳性率差异极显著(P<0.01);3种病原混合感染样本占4.6%(4/109),主要以BVDV、流产衣原体和IBRV混合感染为主。[结论]宁夏固原地区流产母牛均存在以上3种疫病感染,其中主要以BVDV和流产衣原体单独或混合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12.
为鉴别我国牛种布鲁菌弱毒疫苗株A19与野生菌株,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基因测序,对疫苗株A19基因组SNP位点分析筛选,选取其中部分SNP位点,通过与布鲁菌常见种、生物型标准参考菌株和弱毒疫苗株基因组SNP位置核苷酸测序比较,验证SNP位点的A19特异性。结果表明,共筛选获得A19基因组29个SNP位点,验证ClpX G825-C825、LysR A605-C605、Omp2b G503-A503这3个SNP位点为A19(或S19)特异,揭示了A19基因组SNP位点分布情况,为疫苗株 A19与野生菌株鉴别提供了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13.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不仅给畜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威胁人类健康。弱毒疫苗免疫是防控布病的重要手段,但弱毒疫苗的使用往往对布病的诊断和监测造成干扰。各国学者利用细菌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建立了病原分离鉴定、补体结合试验、利凡诺尔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偏振实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al-time PCR等多种布鲁氏菌弱毒疫苗鉴别检测方法。研究表明,ELISA和FPT以其高通量以及操作方便的优势,在布鲁氏菌弱毒疫苗与野生菌株感染的血清学鉴别诊断方面前景良好;分子生物学特别是PCR、real-time PCR方法目前仍广泛用于布鲁氏菌纯培养物的鉴定。  相似文献   
114.
分别用绵羊附红细胞体自然感染病羊的全血及分离纯化的绵羊附红细胞体对小白鼠进行攻毒,以建立绵羊附红细胞体人工感染小鼠模型。通过攻毒后症状观察、血液涂片镜检和绵羊附红细胞体特异性PCR检测法,对建立的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各试验组小鼠人工感染后3~6 d,血液中均可检测到绵羊附红细胞体,而对照组小鼠未出现异常症状,且血液附红细胞体检查结果为阴性。该研究成功地构建了绵羊附红细胞体小白鼠感染模型,创建的模型可用于附红细胞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药物筛选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5.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Brucella abortus infection, serum metabolites of B. abortus-infected and -uninfected mice were analyzed and twenty-one metabolites were tentatively identified at 3 and 14 days post-infection (d.p.i.). Level of most lysophosphatidylcholines (LPCs) was found to increase in infected mice at 3 d.p.i., while it was decreased at 14 d.p.i. as compared to uninfected mice. In contrast, acylcarnitines were initially reduced at 3 d.p.i then elevated after two-weeks of infection, while hydroxysanthine was increased at 14 d.p.i. in infected mice.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LPCs and other identified metabolites may serve as potential biomarkers in acute phase of B. abortus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16.
旨在科学选择和使用布鲁氏菌抗体检测方法,推动布病诊断试剂标准化。本研究用布病阳性血清标准品测定了国家/OIE布鲁氏菌病参考实验室开发的布鲁氏菌荧光偏振(FPA)抗体检测试剂盒、动物布鲁氏菌病竞争ELSIA (c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牛布鲁氏菌病间接ELISA (i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和改进的微量补体结合试验(mCFT)等4种方法的灵敏度。通过对已知阴、阳性血清样品的检测,比较了各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用临床样本进一步比较了各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吻合性。结果表明,4种方法检测的灵敏度基本一致,当布病阳性血清标准品按1∶20稀释(即50 IU·mL-1)时均检测为阳性,1∶40稀释(即25 IU·mL-1)时均检测为阴性。FPA、cELISA、iELISA和mCFT方法的敏感性分别为97.14%、100.00%、100.00%、98.57%,特异性分别为96.34%、95.12%、97.56%、100.00%。对315份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各方法之间的符合率均高于90.00%,其中iELISA、FPA、cELISA与mCFT符合率分别为97.14%、96.83%、92.70%;FPA、cELISA与iELISA符合率分别为95.24%、93.65%;FPA与cELISA符合率为91.43%。iELISA、FPA、mCFT 3种方法之间吻合性最高,cELISA与其他3种方法之间的吻合性略低。  相似文献   
117.
本研究旨在获得布鲁氏菌BspD蛋白,制备其多克隆抗体,并分析其潜在生物学功能。根据流产布鲁氏菌(Brucella abortus)2308的BspD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NC_007618.1)获得BspD基因序列,对布鲁氏菌BspD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然后将目的基因嵌入pMD19-T载体,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切下目的基因重组入pET-28a(+)载体,构建pET28a-BspD重组载体,经过双酶切、测序验证后,IPTG诱导表达菌株,SDS-PAGE法鉴定BspD的表达,His标签蛋白纯化柱纯化BspD蛋白,BCA试剂盒检测蛋白浓度。用纯化BspD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Western blotting鉴定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的效价及反应原性。结果表明,成功表达出37 ku BspD蛋白,BCA方法测得纯化BspD浓度为2 000 μg/mL;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制备的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间接ELISA检测出BspD多克隆抗体的效价为1:12 800,成功制备出BspD多克隆抗体,但其反应原性较低。生物学信息分析得出BspD蛋白具有亲水性,存在跨膜区,无信号肽,有17个磷酸化位点和11个抗原决定簇,BspD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达到86.80%,还存在少量延伸链、无规则卷曲、β-折叠等;在线软件Phyre 2构建BspD三级结构证实其多为α-螺旋。以上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布鲁氏菌分泌蛋白BspD的功能及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8.
为探究Ⅳ型分泌系统在布鲁氏菌(Brucella)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深入了解布鲁氏菌Ⅳ型分泌系统在疫苗开发中的潜力,本研究以牛种布鲁氏菌A19疫苗株为研究对象,使用A19 VirB启动子缺失株感染小鼠树突状细胞(DCs),通过菌落计数(CFU)评估Ⅳ型分泌系统对布鲁氏菌黏附侵袭及胞内生存的影响,同时对感染的细胞进行RNA和总蛋白的提取,分别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基因Beclin-1的转录和表达情况;收集感染后的细胞上清液,利用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0的分泌水平。黏附侵袭结果显示,布鲁氏菌VirB启动子缺失株与亲本株A19的黏附侵袭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胞内生存试验发现,感染的4 h,布鲁氏菌VirB启动子缺失株的胞内存活能力显著低于亲本株A19(P<0.05),感染后0、24和48 h极显著低于亲本株A19(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感染后4、8和12 h,布鲁氏菌VirB启动子缺失株刺激细胞产生Beclin-1的水平极显著高于亲本株A19(P<0.01);ELISA结果显示,感染后8和12 h,布鲁氏菌VirB启动子缺失株刺激细胞产生IL-6的水平显著高于亲本株A19(P<0.05),而在感染后8和12 h,布鲁氏菌VirB启动子缺失株刺激细胞分泌IL-10的水平显著低于亲本株A19(P<0.05),感染24 h时极显著低于亲本株A19(P<0.01)。综上所述,当VirB启动子缺失后,布鲁氏菌对DCs的黏附侵袭能力并未明显改变,但显著降低了布鲁氏菌在DCs内的存活能力,提升了DCs的自噬水平,促进了DCs IL-6的分泌,抑制了IL-10的分泌。本研究初步探究了布鲁氏菌Ⅳ型分泌系统在感染DCs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为后续布鲁氏菌疫苗改造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9.
本研究旨在比较5种DNA提取方法对绵羊血液中布氏杆菌DNA的提取效果及对PCR检测的影响。将不同浓度的疫苗株布氏杆菌加入绵羊全血中,采用3种DNA提取试剂盒和酚/氯仿法以及碘化钠法等5种方法提取模拟的绵羊血液样品中的DNA,评价所获得DNA的浓度、纯度和完整性,并采用布氏杆菌特异性PCR进行检测。同时,对各提取方法所需时间及经济成本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方法均能提取获得绵羊全血中布氏杆菌DNA,3种试剂盒和碘化钠法获取布氏杆菌DNA的效果相同,而酚/氯仿法获取布氏杆菌DNA的效率最低或存在PCR抑制剂而不适合用于绵羊血液中布氏杆菌的PCR检测。碘化钠法具有耗时较短、成本低、方便的优点,是从绵羊血液中提取布氏杆菌DNA的良好方法。本研究结果为临床绵羊血液中布氏杆菌DNA提取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0.
试验旨在分析糖基转移酶编码基因WadC影响布鲁氏菌胞内存活的作用。以羊种布鲁氏菌Rev.1基因组为模板,通过同源重组方法获得WadC基因上、下游同源臂融合片段,并与载体pUC19-SacB连接,构建pUC19-SacB-ΔwadC重组载体,电转至羊种布鲁氏菌Rev.1,构建ΔwadC缺失株(Rev.1ΔwadC),检测菌株Rev.1ΔwadC的遗传稳定性,比较分析亲本株Rev.1和缺失株Rev.1ΔwadC的生长特性及其在BMDC和RAW264.7细胞中的生存能力。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构建基因缺失株,连续传代30次未发现基因回复突变;在体外相同培养条件下,缺失株Rev.1ΔwadC与亲本株Rev.1生长趋势相似,均在20 h到达对数生长期,44 h进入平台期;侵染BMDC细胞48和72 h时,其胞内存活率显著低于亲本株(P<0.05);而侵染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试验显示,亲本菌株和基因缺失株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成功构建并获得了具有良好遗传稳定性的布鲁氏菌WadC基因缺失株,该缺失株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与亲本株生长趋势相似;但该缺失株在BMDC细胞内的存活能力显著变弱,为深入研究布鲁氏菌WadC基因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