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2篇
畜牧兽医   27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
Extract

This survey was instigated in an endeavour to determine 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metabolic disorders in dairying herds in the area covered by the Huntly District Veterinary Club. Response to treatment and mortality figures are also included.  相似文献   
32.
Sheep affected by broken mouth periodontal disease (P.D.) were examined over a twelve month period for different clinical parameters. It is suggested that P.D. in sheep is an episodic phenomenon similar to human P.D., and that only a few animals with signs of P.D. may undergo clinically significant destruction over a yearly period. No single parameter could reliably predict future deterioration in other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33.
Extract

It was reported that a maiden thoroughbred marc was unwilling to feed her foal in spite of persistent efforts by the foal during the first eight hours after birth.  相似文献   
34.
将含有裂解酶基因重组温控裂解质粒pBBR1MCS::PR-PL-E电转化至粗糙型布鲁菌M111中,构建重组布鲁菌M111(pBBRlMCS::PR-PL-E)。重组菌株在28℃培养,42℃诱导表达裂解酶E,从而制备布鲁菌菌壳。绘制布鲁菌生长曲线及裂解曲线,计算裂解率并用透射电镜观察布鲁菌菌壳的形态。结果显示,成功制备了布鲁菌菌壳,温控裂解质粒pBBRIMCS::PR-PL-E对布鲁菌的裂解率为100%。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细菌内容物部分流出,细菌表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皱缩,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制备了粗糙型布鲁菌菌壳,初步研究了其基本特性,为下-步开展布鲁菌菌壳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采用基因分型方法对非典型布鲁菌鉴定的实用性,为非典型菌株的鉴别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常规鉴定方法和VITEK 2.0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系统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利用AMOS-PCR进行种型鉴定,应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方法(MLVA)确定菌株的基因型。[结果]常规鉴定结果显示试验菌株为疑似布鲁菌;VITEK 2.0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显示3株试验菌株均为布鲁菌;AMOS-PCR扩增表明试验菌株均为羊种菌,MLVA聚类分析表明试验菌株与羊种2型布鲁菌紧密地聚为一类,属东地中海基因型,并在Panel 2B中发现了新的基因型(4-4-3-7-5),命名为CN2B-45。[结论]MLVA基因分型方法对非典型布鲁菌具有极高的分辨力,是非典型布鲁菌分型鉴别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36.
布鲁氏菌胞内存活机制与巨噬细胞极化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布鲁氏菌(Brucella)是一种兼性胞内寄生致病菌,虽无典型的毒力因子却有很强的致病力,且常导致慢性持续感染。布鲁氏菌病被列入世界上严重的人兽共患病之一,直接对畜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布鲁氏菌感染的靶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其发展了更高的策略逃逸宿主免疫细胞的杀伤,甚至在细胞内大量繁殖,削弱巨噬细胞的功能,使巨噬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抗原递呈功能部分丧失,从而能在宿主细胞内长期持续性感染。文章围绕布鲁氏菌胞内存活机制进行探讨,分析了不同极化类型的巨噬细胞在布鲁氏菌感染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以及相关炎症通路对机体炎症发展的作用;揭示了布鲁氏菌胞内生存不仅可适应持续感染期间不同的免疫微环境,也可适应感染期间靶细胞营养物质利用率的差异;证实了在慢性感染的过程中免疫逃避和与宿主细胞代谢的相互作用起关键作用;解释了NF-κB通路是调节M1/M2型巨噬细胞亚型平衡状态的关键因素。布鲁氏菌在宿主细胞中持续感染是国内外学者所面临的巨大难题,其免疫逃逸机制和致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7.
青海省英得尔种羊场种羊流产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间接血凝试验(IHA)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对来自青海省英得尔种羊场的353份羊血清进行布鲁氏菌、弓形虫和衣原体三种主要疫病的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表明,18.9%(33/174)的山羊血清和3.9%(7/179)的绵羊血清其衣原体抗体血清凝集效价≥1:16(++),被判为阳性;抗布鲁氏菌和弓形虫的血清抗体均未检测到。  相似文献   
38.
为进一步研究Wzt蛋白在光滑型脂多糖合成路径中的作用,本试验利用PCR技术,以羊种布鲁氏菌16 M株基因组为模板,扩增出大小为759 bp的Wzt基因片段,将其连入pMD20-T载体,测序正确后构建重组质粒pET-28a-Wzt,转化E.coli BL21(DE3)工程菌,IPTG诱导其表达,最后用Western blotting鉴定蛋白。结果显示,扩增出的Wzt基因片段大小为759 bp,与GenBank中登录的羊种布鲁氏菌16 M株Wzt基因序列(登录号:AF047478.1)同源性为99.87%,证明成功克隆了Wzt基因,同时成功构建了pET-28a-Wzt原核表达载体,并在E.coli BL21(DE3)工程菌中表达了Wzt蛋白,诱导得到的融合蛋白大小约为30 ku,位于25~35 ku之间,与目的蛋白大小一致,结果表明成功表达了目的基因。  相似文献   
39.
布鲁菌外膜蛋白OMP10表达及其抗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对羊布鲁菌16M总DNA进行外膜蛋白omp10的PCR扩增,得到了一个大小为330 bp的目的基因片段(去掉17个氨基酸编码的信号肽),测序证实它与国外报道的羊布鲁菌omp10基因完全一致.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0a中,经酶切、PCR扩增和测序分析,表明重组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将此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IPTG诱导表达,该基因以包涵体的形式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经过包涵体的变性、复性和亲和层析纯化,成功获得大小为14.2 ku的融合蛋白,与理论推测的蛋白分子质量一致;Western blot和间接ELISA试验证明,纯化之后的OMP10重组蛋白可以被布鲁菌阳性血清识别.  相似文献   
40.
We report a case of a 64‐year‐old veterinarian working in a state camel veterinary laboratory who was diagnosed with and treated for acute brucellosis with complicating epididymo‐orchitis. Genomic tandem repeat analysis (MLVA‐16) revealed identical Brucella strains in patient cultures and from different dromedary milk samples positive for Brucella melitensis, thereby confirming the diagnosis of a laboratory acquired infection. The case illustrates the high (airborne) infectivity of brucellosis in laboratory settings and the need to implement vigorous bio‐safety measures in veterinary laboratories handling camel specimen diagnostic veterinary laborat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