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9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99篇
林业   110篇
农学   49篇
基础科学   12篇
  263篇
综合类   486篇
农作物   179篇
水产渔业   42篇
畜牧兽医   387篇
园艺   58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In obese human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ifferentiate to become ectopic fat cells in muscles. These ectopic fat cells inhibit the contraction of vascular smooth muscles. Stem cells have been recently identified in the human oviduct, a structure important in reproduction. We therefore investigated the number of Oil Red O (ORO)‐positive cells in the oviducts of control Japanese Black cows (n = 6; body condition score [BCS], 3.0 on a 5‐point scale) compared to those with diet‐induced obesity (n = 5; BCS, 4.0). We stained the ampulla and isthmus collected on the second day after ovulation with ORO and then counted the positive cells in each layer in 10 cross‐sections of the ampulla or isthmus. The obese group (23.4 ± 3.4 in the 10 sections) had larger numbers of ORO‐positive cells in the longitudinal muscularis of the isthmus (P < 0.05) than did the control group (15.0 ± 2.4). ORO‐positive cells were also observed in all other layers of the isthmus and ampulla; however, the number of cells in these layer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obese cows and controls. Whether this observed increase in ORO‐positive cells in the oviducts of obese cows affects their reproduction warrants further study.  相似文献   
62.
土霉素在黑鲷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首次报道了黑鲷口服土霉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组织中的药物含量,药物在肌肉,血液,肝脏中的平均回归率分别为85.61%,85.38%,82.005,该方法的检测限可达0.01μg/g,黑鲷1次口服剂量为75mg/kg的土壤素后,其血液药物浓度-时间数据符合一室开放动力学模型,吸收速率常数(ka)为0.296/h,达峰时间(Tamx)为10.635h,峰浓度(Cmax)为1.398μg/ml, 分布半衰期(T1/2a)为2.339h ,消除半衰期(T1/20β)为46.663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110.25mg/L.h,黑绸口服药物0.5h后在血液,肥肉,肝脏,肾脏4种组织中就可以检测到药物的存在,药物在16h的采样点浓度达最高,分别为1.68μg/ml,1.68,2.52,6.77μg/g。  相似文献   
63.
不同热解温度对生物质炭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木荷(Schima superba)的凋落物为研究材料,选择不同热解温度(250、350、450、550、650和750℃)分别制备生物质炭,研究不同热解温度以及不同材料对生物质炭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的含碳量、C/N比和灰分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呈增加趋势,但可溶性碳含量和挥发性物质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呈现下降的变化。2种材料制备的生物质炭的pH值介于5.96~11.93之间。回归分析发现,2种类型生物质炭,挥发性物质与热解温度呈现了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统计分析表明,在相同温度条件下,由杉木和木荷凋落物制备的生物质炭,其灰分、含碳量以及挥发性物质,差异并不显著;但含氮量、C/N比和可溶性碳含量,差异则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64.
随着卷丹百合种植面积的扩大,卷丹百合叶部真菌性病害也越来越严重,尤其在2014年6~7月份,由于降水偏多,卷丹百合叶部病害大发生,6月中旬重病田卷丹百合枯死株率达50%~70%,部分田块卷丹百合地上部全部枯死。从卷丹百合发病叶片分离得到病原菌,进行致病性鉴定、孢子形态观察、18S rDNA序列分析,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半知菌链格孢( Alternaria alternata)。该菌菌丝生长致死温度为55℃;适宜 pH为6~7;在供试的几种碳、氮源中,最适的碳源是麦芽糖,最适的氮源是酵母。  相似文献   
65.
不同黑芝麻品种在红壤旱地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适宜江西红壤旱地种植的高产黑芝麻品种(系),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进贤县地方品种金黄麻为对照,对7个黑芝麻品种(系)从适应性、抗逆性和丰产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BS0532-3和BS57的生长势、整齐度和耐旱性优于CK,抗病性强,单株蒴果数和每蒴粒数显著〉CK,产量分别为668.93 kg/hm^2和659.43 kg/hm^2,较CK(549.95 kg/hm^2)增产21.64%和19.91%;赣芝6号和sp01-2综合表现也较优良,产量分别为610.23和585.95 kg/hm^2,较CK增产10.96%和6.41%。本研究条件下,BS0532-3、BS57、赣芝6号和sp01-2的产量显著〉CK,表明这4个品种(系)均适合在江西红壤旱地种植,其中,BS0532-3和BS57综合表现较好,其次是赣芝6号和sp01-2。  相似文献   
66.
玫瑰红茶窨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进  曹洪建    谦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749-8750
[目的]研究玫瑰红茶窨制的工艺技术。[方法]采下新鲜玫瑰花,利用玫瑰花瓣对成品红茶进行窨制,主要研究茶坯含水量、堆温、窨制时间和配花量4个因子对玫瑰红茶窨制效果的影响,优选最佳的窨制条件。[结果]研究表明,最适宜的玫瑰花窨制红茶技术条件为:茶坯含水量20%~30%,堆温30~35℃,窨制时间12 h左右,配花量60%~75%。[结论]研究可为玫瑰红茶的生产加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药剂处理对黑芝麻茎点枯病的防控效果。[方法]在芝麻始花期后,连续2次喷施以72%农用链霉素SP+70%甲基托布津WP不同比列不同用量复配混用的药剂防治黑芝麻茎点枯病,以72%农用链霉素SP、70%甲基托布津WP为对照药剂,以清水为空白对照。[结果]喷施300 g/hm2+450 g/hm2(农用链霉素+甲基托布津)、300 g/hm2+300 g/hm2(农用链霉素+甲基托布津)2个处理区的防治效果最好,均达70%以上,增产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区,增产20%以上。[结论]在芝麻始花期喷施甲基托布津和农用链霉素单剂及其复配混用的药剂对芝麻茎点枯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68.
贵州不同栽培茶树品种红茶适制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娟  潘科  沈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560-9561,9581
以贵州栽培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黔湄601、黔湄502、黔湄809、黔湄419、湄潭苔茶的一芽一叶茶青为原料,分别制成蒸青样和红茶样,采用理化分析结合感官审评的方法分析茶样生化成分及感官质量.试验结果表明,酚氨比最大的为黔湄419茶树品种;叶绿素a/叶绿素b值最大的是黔湄419茶树品种;茶红素/茶黄素值最大的是黔湄809茶树品种.6个茶树品种的红茶样感官审评结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69.
银盾鱼是从美国引进的一种淡水养殖新品种,其抗病性强,自引进以来未发生毁灭性的严重疾病.常见病害主要为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寄生虫病和应激综合征.通过对上述银盾鱼常见病害的临床症状、病原及其流行特性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有效防治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0.
本研究选取2011年采自河南烟区的32个菌株,根据4个核基因(包括rDNA ITS、β-tubulin、Ras和Gpi基因)和1个线粒体基因(Cox1)的保守序列,克隆和测序分析160个相应的基因DNA片段。结果显示,这5个基因DNA序列在病菌群体内碱基序列与参照基因序列相比保守度在83%~100%不等,平均基因型多样性指数(M)为1.422 7。综合使用5个基因联合序列联合构建群体进化系统树,揭示了分布于河南省14个县区的32个分离菌系可分为2个明显的组,包括15个不同的联合基因型,基因型多样性指数为2.35,反映了病菌致病变种内存在的遗传变异多样性。其中,最优势的2个联合基因型分别涵盖8个c基因型菌系和6个e基因型菌系。然而,各基因型间遗传分化的总水平很低,组间的遗传距离仅为0.000 5,说明烟草黑胫病菌在河南生长烟草中的菌株可能属于同一有效群体。同时,不同分化菌株遗传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之间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烟草黑胫病菌河南群体内存在密切的菌源交流,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亚群体分化。本研究结果可广泛应用于大规模黑胫病菌群体菌系的动态检测,服务于烟草抗黑胫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