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7篇
林业   4篇
农学   8篇
  9篇
综合类   197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177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中国东方蜜蜂的形态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用形态学研究方法对中国的东方蜜蜂(Apis cerana)的形态特征进行研究。东方蜜蜂的标本从中国大陆的34个样点采集而来,这些样点代表了东方蜜蜂在中国大陆不同气候带或地理区域分布的不同类型。 34个点共采集了220群蜜蜂的样,每群蜂测定分析15只工蜂,形态的测定特征参照Ruttner 1988年提出的测定标准进行。每只蜂总共有38个测定的形态特征。测定的性状特征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集合分析和区辨分析;形态性状与生态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并与周边国家东方蜜蜂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发现:生活在吉林长白山温带阔叶林的东方蜜蜂个体较大、体色较黑,与日本、韩国的东方蜜蜂较为相似;来自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东方蜜蜂(甘肃天水、湖北和湖南)与云南北部、北京、尼泊尔的东方蜜蜂聚集为一类;而居住在南方热带季雨林如: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部分南方的东方蜜蜂与低海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东方蜜蜂(越南、中国四川和安徽黄山)聚集为另一类; 云南南方如:景洪、思茅、河口、镇康、元江、屏边、蒙自草坝和开远的东方蜜蜂形成独特的一个分枝,与泰国和缅甸的东方蜜蜂非常接近,同时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东方蜜蜂相邻;值得关注的是,来自高寒湿地的东方蜜蜂(甘肃岷县)是目前在亚洲已经发现的东方蜜蜂中,其个体最大、颜色最深。在因素分析和集合分析里,它具有独特的位置。  相似文献   
32.
分别采用滤纸扩散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意大利蜜蜂陈年巢脾(已使用3年)水提液和醇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的抑制作用和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意大利蜜蜂陈年巢脾水提液和醇提液均对试验菌株有良好的抑制效果,且醇提液抑菌效果优于水提液。  相似文献   
33.
意大利蜜蜂蜂毒透明质酸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意蜂毒腺抽提总RNA,用RT-PCR获得蜂毒透明质酸酶(AmHya)基因,其核苷酸序列全长为1 149 bp.将AmHya氨基酸序列与中蜂蜂毒透明质酸酶(AcHya)和其它5种透明质酸酶(Hya)氨基酸序列比较,结果显示,AmHya与 AcHya的同源性最高(91%),同时对7种Hya作了分子结构与分子进化分析.  相似文献   
34.
中华蜜蜂不同蜂卵自然孵化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为实验材料,对蜂群中蜂王产的受精卵(QFG)、蜂王产的未受精卵(QUG)和工蜂产的未受精卵(WUG)3者之间的自然孵化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有王群内,QFG、QUG和WUG自然孵化率分别为97.33%±2.42%、97.63%±3.04%和97.41%±2.06%,3种卵孵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无王群内,QFG、QUG和WUG自然孵化率分别为54.22%±6.52%、55.33%±6.47%和54.67%±7.04%,3种卵孵化率差异也不显著(P>0.05);然而3种卵的孵化率在有王群内明显高于无王群内,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35.
当中蜂的巢脾中心距为32mm,脾间蜂路、框间蜂路、前后蜂路、底箱上蜂路、继箱上蜂路、继箱下蜂路、底箱下蜂路分别为9、7、8—10、5、8—10、5和25mm时,蜂路结构既合符中蜂生物学特性,又便于蜂群的饲养管理.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在设计中蜂蜂箱时以此为蜂路结构的设计依据,并配合合理的巢框设计便可获得较理想的中蜂蜂箱.  相似文献   
36.
亚洲部分地区东方蜜蜂mtDNA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云南省7个不同样点共7群东方蜜蜂蜂群开展mtDNA内切酶位点测试和分析研究,并与菲律宾的东方蜜蜂作对比分析。内切酶DraI分析7个蜂群,共发现4个内切酶位点;云南东方蜜蜂mtDNA的tRNAleu-COII基因的序列没有长度多态性,EcoRI内切酶位点共有4个,与菲律宾的吕宋岛的东方蜜蜂属于同一单倍型。另外,对来自尼泊尔、泰国、越南、老挝以及我国北京、云南等地的共13群蜜蜂mtDNA COII基因的420个碱基对进行测序分析,发现13群东方蜜蜂分析的420个碱基序列里,位点变异从0个到5个不等,变异率从0到1.19%. 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可以看出分枝树主要分为两个类群:高纬度或高海拔的蜂群为一个类群,它们主要来自撒营盘(2)(China 4)、丽江(China 7)、北京(1)(China 1)、尼泊尔(Nepal)、北京(2)(China 2)、河口(1)(China 8)和越南(2)(Vietnam 2)。另一个类群的主要来自低纬度或低海拔的蜂群,它们主要来自撒营盘(1)(China 3)、景洪(China 5)、越南(1)(Vietnam 1)、泰国(Thailand)、河口(2) (China 6)和老挝(Laos)。该实验为我国东方蜜蜂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手段。  相似文献   
37.
胡蜂与蜜蜂的防御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19.4℃气温条件下,选择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各3群进行蜜蜂激怒时的结团温度的试验研究,刺激物分别为半导体点温仪器的铜线头和活体胡蜂,在蜂群内放入刺激物后每隔15 s做一次温度记录。结果发现,在东方蜜蜂群内,蜂群对两种刺激物的结团蜜蜂数在25~32只之间;温度在210 s左右的时间内分别达到44.6 ℃和45.0 ℃,其中,刺激物为铜线头的结团温度最高可以达到45.0 ℃, 而刺激物为活体胡蜂的结团温度最高可以达到45.6 ℃;在西方蜜蜂群内,蜂群对两种刺激物的结团蜜蜂数在18~26只之间;蜂群对两种刺激物的结团温度在210 s左右的时间内分别达到42.2 ℃和 44.1 ℃,其中刺激物为铜线头的结团温度最高可以达到42.7 ℃,而刺激物为活体胡蜂的结团温度最高可以达到44.4 ℃.在恒温箱的耐温试验里,20 min内,黑盾胡蜂的最高耐温极限温度为46 ℃,而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的最高耐温极限温度却分别为51 ℃和52 ℃.另外, 选择云南高原温带型东方蜜蜂和云南低海拔热带型东方蜜蜂各2群,在蜂箱门口用活体黑盾胡蜂(Vespa velutina)干扰蜜蜂采集活动,干扰的时间分别为3 min,6 min和12 min. 每 min为一计数单位,记录蜜蜂采集蜂飞出的数量。结果发现:蜜蜂采集蜂飞出的数量随干扰时间的增加而明显下降,干扰的时间越长,蜜蜂采集蜂恢复到正常数量的时间就越长;高原温带型东方蜜蜂和低海拔热带型东方蜜蜂在胡蜂干扰时的在数量变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后者对胡蜂的干扰比前者更为敏感(P<0.05)。  相似文献   
38.
In this study, cell death detected by DNA fragmentation labeling and phosphatidylserine (PS) localization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honey bee (Apis mellifera L.) midgut, salivary glands and ovaries after treating larvae with different pesticides offered via an artificial diet. To do this, honey bee larvae reared in an incubator were exposed to one of nine pesticides: chlorpyrifos, imidacloprid, amitraz, fluvalinate, coumaphos, myclobutanil, chlorothalonil, glyphosate and simazine. Following this, larvae were fixed and prepared for immunohistologically detected cellular death using two TUNEL techniques for DNA fragmentation labeling and Annexin V to detect the localization of exposed PS specific in situ binding to apoptotic cells. Untreated larvae experienced ∼10% midgut apoptotic cell death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All applied pesticides triggered an increase in apoptosis in treated compared to untreated larvae. The level of cell death in the midgut of simazine-treated larvae was highest at 77% mortality and statistically similar to the level of cell death for chlorpyrifos (65%), imidacloprid (61%), myclobutanil (69%), and glyphosate (69%) treated larvae. Larvae exposed to fluvalinate had the lowest midgut columnar apoptotic cell death (30%) of any pesticide-treated larvae. Indications of elevated apoptotic cell death in salivary glands and ovaries after pesticide application were detected. Annexin V localization, indicative of apoptotic cell deletion, had an extensive distribution in the midgut, salivary glands and ovaries of pesticide-treated larvae. The data suggest that the tested pesticides induced apoptosis in tissues of honey bee larvae at the tested concentrations. Cell death localization as a tool for a monitoring the subclinical and sub-lethal effects of external influences on honey bee larval tissue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9.
自10年前首次种植转基因植物以来,转基因作物已在全球得到大面积推广。这些转基因作物中绝大多数品种具有抗虫基因能够增强作物对靶标昆虫的抗性。同时转抗虫基因植物可能带来的生态安全和环境问题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鉴于此,本实验开展了转Bt-cry1Ab基因抗虫玉米花粉  相似文献   
40.
云南东方蜜蜂形态特征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云南东方蜜蜂种群内遗传变异丰富 ,每个形态性状特征均具有丰富的多态性 ,种群间具多型性 ,且种群中许多形态性状特征表现出较明显的地理变异性[1~ 3 ] 。从滇南 -滇中 -滇西北 ,随纬度或海拔的增加 ,形态特征变异的总趋势是 :蜜蜂个体增大、体色变深。具体是 :1.前翅长、宽 ,背板 3、 4宽 ;2 .后腿长 ,蜡镜长、宽 ,蜡镜间距 ,腹片 3、 6的长和宽逐渐增加 ;3.背板 3、 4的色素度 ,小盾片的色素度逐渐加深。云南东方蜜蜂种群形态性状的多态性、多型性及其生态地理变异式样 ,均具有生态适应意义 :与云南东方蜜蜂分布区的气候特点相适应 ,而且还与海拔高度和纬度的变化有着密切的适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