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1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14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篇
  14篇
综合类   280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487篇
畜牧兽医   16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分离并鉴定鱼嗜水气单胞菌,并构建系统发育分析.[方法]从云南某鱼场采集发病鱼的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分离与培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16S rDNA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分离培养到1株细菌,命名为Ah1305.经表型鉴定、生化试验及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结论]该研究可为快捷、准确检测鱼嗜水气单胞引起的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PCR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平板划线法从患病鲫鱼病灶部位分离、纯化获得嗜水气单胞菌,采用CTAB法提取DNA,根据GenBank已经登录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气溶素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P1和P2,并以P1、P2为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将测序结果在Blast上进行比对分析。[结果]PCR扩增得到一条约540 bp的条带,Blast分析表明该基因与GenBank登录的气溶素基因的同源性达95.67%。[结论]试验建立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气溶素基因PCR检测方法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培养基酸碱度(pH)、镁离子(Mg2+)、细菌接种量及小牛血清对4种喹诺酮药物抑制鱼类体外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为7和8时,4种药物的MIC和MBC均最小,当pH升高或降低时,MIC和MBC均明显升高,抑菌活性明显降低。Mg2+对4种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Mg2+浓度的升高,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MIC和MBC均升高;当Mg2+浓度为0~2 0mg/mL时,二氟沙星的MIC无明显变化;Mg2+浓度为1 0mg/mL时,二氟沙星的MBC由0 8μg/mL上升到3 2μg/mL,单诺沙星的MIC为0 00625μg/mL,但随着Mg2+浓度的增加,MIC和MBC均有升高。细菌接种量为102~105CFU/mL时,环丙沙星和二氟沙星的MIC和MBC均无变化,只有当菌数增至106CFU/mL时,MIC和MBC才开始随着接种细菌量的增加而增加。血清能明显降低4种喹诺酮类药物的体外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4.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AT),并结合嗜水气单胞菌(Ah)地区优势血清型,对鱼类出血性败血病的致病菌Ah进行水中数量的测定。MM感染试验和对生产鱼塘调查的结果表明,水中Ah菌量与疾病呈正相关,致病浓度又随鱼体健康低下、水中氨氮偏高、溶氧偏低等多种因子的影响而下降。本试验方法快速简便,检测对象为水体,非常适用于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华鳖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江西省进贤县某中华鳖养殖场送检的2只患病中华鳖进行细菌分离,且对分离的细菌进行培养特性观察、生化特性鉴定、毒力因子检测、毒力基因PCR检测、实验动物攻毒及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从2只中华鳖肝脏分离到3株菌,均为革兰阴性短杆菌,其中体型稍大中华鳖2株,体型稍小中华鳖1株;经过实验动物感染试验得出3株菌都为强毒力致病菌;通过生化鉴定、毒力因子及PCR检测确定为嗜水气单胞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3株菌对头孢曲松都高度敏感,对利福平、甲氧苄啶、氨苄青霉素都不敏感。  相似文献   
16.
Wild sablefish, Anoplopoma fimbria, are a valuable commercial species whose populations are declining. Fortunately, sablefish are excellent species for commercial aquaculture. Sablefish raised under high‐density condition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require the use of efficacious vaccines to control disease. Sablefish impacted by disease in net pens may have poor flesh quality and high mortality during grow‐out. As a result, disease can cause financial hardship for sablefish aquaculture operators. The efficacy of a multivalent vaccine preparation for sablefish, administered either by intraperitoneal (i.p.) injection or by immersion, against atypical and typical Aeromonas salmonicida, the causative agents of atypical and typical furunculosis, respectively, was examined. A. salmonicida can affect sablefish at any age and size. Consequently, an efficacious vaccine that can be appropriately and optimally administered to all life stages is desirable. Sablefish vaccinated by immersion at ~1.5 or ~4.5 g with a whole‐cell multivalent vaccine were not protected against either typical or atypical A. salmonicida. Factors that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ineffectiveness of the immersion vaccine are discussed. By contrast, the relative per cent survival (RPS) or potency of the whole‐cell multivalent vaccine injected i.p. in juvenile sablefish at ~50 g against typical and atypical A. salmonicida was 94.3% and 81.7% respectively. The high RPS values indicated that the vaccine successfully initiated an immune response in sablefish upon a second encounter with the pathogen.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研究鲤鱼感染细菌性疾病及其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吉林省某水产养殖场患病黄河鲤鱼的脾脏中分离致病菌,并通过常规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应用微量稀释法测定11种抗生素药物对其最小抑菌浓度.[结果]从患病鲤鱼的脾脏中成功分离到1株优势菌.该优势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通过序列比对将其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动物回归试验表明该菌株可使黄河鲤发生死亡.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对磺胺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药物不同程度耐药,而对氯霉素类药物、恩诺沙星较为敏感,对强力霉素中介.[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鲤鱼源维氏气单胞菌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利用鱼类行为及血细胞数量变化预警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病害发生的可行性,监测了生产中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大西洋鲑(Salmo salar L.)的游泳行为,以及杀鲑气单胞菌攻毒后大西洋鲑血细胞数量的变化。实验采用同一养殖基地和同一批次的大西洋鲑,其中现场实验鱼选自生产车间健康的和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养殖鱼,攻毒实验中处理组实验鱼每尾背肌注射100μL、浓度为3.05×107CFU/m L的菌液,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灭菌生理盐水。现场实验表明,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大西洋鲑临界游泳速度较健康鱼低26.7%(P0.05),摆尾频率与游泳速度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攻毒实验表明,从攻毒的第4天开始,处理组大西洋鲑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第6天的变化最为显著,白细胞总数、粒细胞数分别降低了2.8%和43.9%(P0.05),淋巴细胞数及单核细胞数分别升高了63.3%和23.9%(P0.05),且处理组4种血细胞数随时间呈现显著的线性变化(P0.05)。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监测大西洋鲑游泳行为(临界游泳速度和摆尾频率)以及血细胞相关指标的变化可快速判断其健康状况,为病害的早期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团头鲂细菌性败血症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由温和气单胞菌(Aerom onas drophila)感染团头鲂引起细菌性败血症的病理学变化。通过对人工感染病例的病理学观察,发现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鱼体多处出血,特别是体表的出血最为明显;有淡红色浑浊黏液状腹水,肛门红肿外突;心、肝、肾、肠等内脏器官充血、出血、肿大、变性、坏死以及红细胞发生溶血;血液学生理指标上表现出红细胞大量减少,白细胞大量增加等细菌性败血症的病理特征,并在病理变化观察的基础上探讨了该病发生的机理。  相似文献   
20.
36株气单胞菌外毒素溶血性和致病性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溶血试验和动物试验检测36株气单胞菌外毒素的溶血性和致病性。结果显示其中30株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有溶血性。溶血价在菌株间差异较大。毒素的溶血介与对实验动物的致死率有明显相关性,溶血价在1:16以上的外毒素对小鼠的致死率均为100%,溶血价在1:8以下的餐毒素对小鼠的致死率在0 ̄100%。此外,两株浊和气单力培养物无菌上清液无溶血性,但对小鼠的致死率达66.6%,可能与细菌产生了胞外蛋白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