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0篇
  免费   187篇
  国内免费   205篇
林业   152篇
农学   151篇
基础科学   12篇
  474篇
综合类   1274篇
农作物   183篇
水产渔业   370篇
畜牧兽医   775篇
园艺   188篇
植物保护   58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36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321篇
  2012年   296篇
  2011年   296篇
  2010年   239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122.
123.
采用浸泡幼果法测定了6种杀虫剂及其两元复配组合对梨小食心虫初孵幼虫的毒力, 并将筛选出的增效组合在田间进行防效验证。结果表明, 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呋虫胺、噻虫嗪和溴氰虫酰胺对梨小食心虫初孵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691、4.883、5.350、10.326、13.966和27.942 mg/L。两元复配组合中, 阿维菌素与呋虫胺复配组合(8∶1、2∶1、1∶1、1∶2和1∶4)、呋虫胺与氯虫苯甲酰胺复配组合(1∶4、1∶2、1∶1、2∶1和4∶1)、阿维菌素与氯虫苯甲酰胺复配组合(4∶1、1∶1和1∶4)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与呋虫胺复配组合(1∶4)具有增效作用。在梨小食心虫暴发为害年份、于梨果不同发育阶段进行田间防效验证, 阿维菌素与呋虫胺1∶4(12.5 mg/kg+50 mg/kg)、呋虫胺与氯虫苯甲酰胺2∶1(25 mg/kg+12.5 mg/kg)和阿维菌素与氯虫苯甲酰胺1∶1(12.5 mg/kg+12.5 mg/kg)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效分别为75.02%~94.81%、50.04%~89.15%和42.90%~90.57%, 其中, 阿维菌素与呋虫胺(1∶4)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4.
[C8mim]Br对蚯蚓抗氧化系统的亚慢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OECD标准的基质染毒法测定了离子液体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C8mim]Br)对蚯蚓(Eisenia foetida)的急性毒性效应和亚慢件毒性条件下蚯蚓体内CAT、SOD、GST的活性和GSH、MDA含量的变化,以期初步分析[C8mim]Br对蚯蚓抗氧化系统的作用及其毒性作用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C8mim]Br对蚯蚓的7 d-LD50和14 d-LD50分别为206.8 mg·kg-1和159.4 mg·kg-1.亚慢件暴露42 d后蚯蚓体内CAT的活件受到显著抑制;SOD的活性在低浓度(1~5 mg·kg-1)受到抑制,高浓度(20~40 mg·kg-1)被激活;在高浓度处理组(20~40 mg·kg-1)GST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10~40 mg·kg-1浓度的[C8mim]Br处理组GSH的含量显著升高,各处理组MDA含量与对照相比没有差异.推测[C8mim]Br可能通过肠道吸收进入蚯蚓体内,并诱导了蚯蚓体内抗氧化系统的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125.
农药废水对秀丽隐杆线虫毒性效应及其主要有毒组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battery生物测试法,检测研究农药废水对秀丽隐杆线虫的生命周期、繁殖速率、生殖能力、头摆和身体弯曲频率等影响的生物毒性.及其引发生物毒性的主要有机污染物.结果表明,在已经达到国家废水排放标准[GB 8978-19961情况下,处理出水对受试动物仍然存在致毒效应;线虫的世代周期对进水的毒性最为敏感,产卵数量对出水的毒性最为敏感;进水毒性主要来自易受酸性调节影响的有机污染物,出水毒性主要来自易受碱性调节影响的有机污染物.结果表明,该项生物测试的毒性参数,可用于指示存在于低CODCr废水中的生物毒性;所用的毒性鉴别评价(TIE)方法,可用于鉴别废水中引发致毒效应的关键污染物.废水中悬浮颗粒污染物的生物毒性至关重要,尚未研究,有待继续.  相似文献   
126.
The aqueous extract of Hyptis suaveolens leaves was studied for their antinociceptive property in chemical and thermal models of nociception in mice.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aqueous extract (100, 200, and 400 mg/kg) dose-dependently reduced the number of writhings induced by acetic acid, decreased the licking activity of the early phase in formalin test and increased the reaction time in hot-plate test. The antinociceptive effect was significantly antagonized by naloxone (3 mg/kg; i.p.). Preliminary acute toxicity study showed that no animal death with doses up to 5 g/kg (p.o.).  相似文献   
127.
为评估有机胂添加剂对水环境的影响,以蛋白核小球藻、大型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洛克沙胂、阿散酸对蛋白核小球藻和大型蚤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洛克沙胂、阿散酸对蛋白核小球藻的24、48、72、96 h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190.55、263.03、346.74、389.05 mg·L-1;239.88、308.18、418.12、410.40 mg·L-1(以原型药物计);均大于100 mg·L-1,在水环境中为低毒级化合物(急性Ⅲ化学物质以下).对大型蚤24 h-EC50分别是49.77、83.70 mg·L-1;48 h-EC50分别是39.00、57.48 mg·L-1,48 h-LC50分别是44.19、61.97 mg·L-1(均以原型药物计);依据蚤类急性活动抑制毒性分级标准,它们属于中毒级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8.
在水温(16±0.5)℃下,采用静水实验法研究不同浓度的铜离子对体质量(35.8±9.6)g的细鳞鲑Brachymystaxlenok幼鱼鳃和肝脏的急性毒性,铜离子浓度为24h半致死浓度(LC_(50))的1/4倍、1/2倍,及1倍。结果表明:铜胁迫初期细鳞鲑幼鱼的鳃充血而颜色而变暗,后期鳃血管和细胞病变,颜色变浅。鳃丝先弯曲,然后溃烂,最后脱落;肝脏出血、肿大,切片显示肝脏细胞空泡化,后期可以看到坏死的细胞核。铜离子对细鳞鲑幼鱼的鳃和肝脏组织有明显的破坏作用,是铜急性中毒致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9.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3种杀菌剂对玉米穗腐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氟硅唑、氟菌唑、丙环唑、代森锰锌和烯唑醇6种杀菌剂对穗腐病菌抑菌效果较好,其EC5 0值分别为0.11,0.22,0.26,0.88,1.09,2.99μg/mL。对多菌灵、氟硅唑、丙环唑和代森锰锌4种药剂进一步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有效成分用量丙环唑150.00 g/hm2、氟硅唑51.00 g/hm2在发病初期穗部喷施对玉米穗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达66.14%和66.04%。产量测定结果表明:丙环唑用量为150.00 g/hm2处理的小区产量最高,增产效果显著,其次是氟硅唑用量为51.00 g/hm2。  相似文献   
130.
Abstract

Green manure legumes are often used to compare biomass production as well as nitrogen-fixing capacity. Mineral deficiency often limits the symbiotic nitrogen fixation of many legumes, thus limiting their productivity despite their high yielding potential (O’Hara et al. 1988; Flis et al. 1993). Leguminous species require large amounts of P for growth, nodulation, and nitrogen fixation. Consequently, they are often unable to grow in acid soils with low available P. The low P availability in tropical acid soils often arises from fixation of P by Al and Fe in soil. Generally, Al and Fe-phosphates are relatively unavailable to plants (McLachlan 1976; Ae et al. 19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