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1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71篇
林业   64篇
农学   69篇
基础科学   52篇
  96篇
综合类   429篇
农作物   59篇
水产渔业   42篇
畜牧兽医   130篇
园艺   51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甘肃不同地域甘草有效成分含量与土壤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甘草质量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筛选影响其质量的主导因子。HPLC法测定甘肃不同产地甘草6种有效成分的含量,理化分析法进行土壤因子(有机质、pH、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的测定,应用相关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甘草酸与速效磷的相关系数为0.519*;甘草次酸与铵态氮的相关系数为-0.411*。速效钾,铵态氮及PH对甘草黄酮类成分的合成代谢起了关键性作用。无论选择土壤,还是生产中施肥,应重视和合理使用N、K和土壤PH对甘草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
火龙果的营养保健功能与加工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火龙果的养营成分、保健功能,以及其制品的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83.
设计三种能量与蛋白质水平不同的配方日粮饲喂4月龄湖羊羔羊,为期60d。结果发现,三种配方日粮对公羔的日增重有显著影响,但对母羊的日增重无显著影响(P>0.05)。用配方Ⅱ和Ⅲ日粮饲喂的湖羊公羔,日增重极显著高于配方Ⅰ(P<0.01)。三种配方日粮饲喂羔羊,料肉比分别为2.15∶1、1.99∶1和2.09∶1;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1.54、1∶1.62、1∶1.55。这些结果表明,配方Ⅱ日粮(能量14.18MJ/Kg,粗蛋白16.53%)饲喂育肥湖羊的效果最佳;而配方Ⅰ日粮(能量13.41MJ/Kg,粗蛋白17.89%)和配方Ⅲ日粮(能量14.13MJ/Kg,粗蛋白17.87%)的效果次之。  相似文献   
84.
家畜毛瓣棘豆中毒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毛瓣棘豆Oxytropis serioopetala是“疯草”中棘豆属重要的有毒植物之一,主要分布于西藏南部的河滩沙砾地。当地家畜采食后大量中毒,严重的发生死亡,给西藏畜牧业带来很大损失。从毛瓣棘豆的生态分布、危害、毒性成分、中毒诊断和治疗、防除利用、研究展望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5.
贺希娜  刘峰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1):32-33,41
采用活性炭对L-色氨酸发酵液的脱色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活性炭用量、脱色时间、温度、pH值对脱色率和吸附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脱色条件进行优化,得出最佳的脱色工艺:活性炭用量0.5%,pH2.0,室温,脱色时间20min。  相似文献   
86.
国家地理标志具有原产地、质量、商业信誉、特色等指示功能。地理标志产品的有效保护利用,可以带来自然及人文资源开发、农业产业集群、品牌特色塑造、促进区域发展和国际竞争等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87.
以猪精液稀释液主要成分为效应物,研究其对杜洛克猪精液中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Ⅱ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下青霉素钾和硫酸链霉素对酶活力没有影响;EDTA·2Na和维生索C对酶活力有显著的激活作用;葡萄糖和蔗糖对酶活力有先扬后抑的作用;果糖、柠檬酸三钠、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碳酸氢钠对酶活力则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三羟甲基氨基甲烷表现为可逆的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常数K1为9.81mmol/L;碳酸氢钠则表现为可逆的混合型抑制,抑制常数K_I和K_ID分别为111.18mmol/L和26.61mmol/L。  相似文献   
88.
为寻求应用于肉制品加工的亚硝酸盐替代物,以中式香肠为研究对象,从感官评价、营养成分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探究不同发色剂(试验组1:0.5%甜菜粉+50 mg·kg-1亚硝酸钠、试验组2:0.1%甜菜粉+0.06%改性血红蛋白、试验组3:100 mg·kg-1亚硝酸钠)对产品营养和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1和2香肠的外观、色泽和口感与试验组3差异不显著,且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1氨基酸总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试验组2脂肪酸含量相对最高,其中十八碳二烯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通过风味分析,试验组1、试验组2分别检出27、26种挥发性成分,风味物质种类多于试验组3,其中试验组2醛类、酯类化合物含量相对较高,风味更好。本研究结果为中式香肠加工过程中亚硝酸盐的有效替代,提升中式香肠品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89.
为探究铁、锌不同浓度配施对藿香生长、产量及有效成分的影响,以藿香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铁锌配施对藿香生长、产量、各部位铁锌分配及挥发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铁锌肥能显著影响藿香的生长发育、产量和挥发油成分,显著影响藿香的抗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淀粉、还原糖、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通过影响氮代谢相关酶活性间接影响植株氮代谢过程。叶面施铁对藿香产量的影响大于叶面施锌,铁锌配施的增产效果优于单独施用铁、锌肥;综合考虑藿香的生长和产量指标,认为Fe1Zn1(0.2%铁,0.1%锌)为铁锌配施的最优处理组合。施用锌铁肥能够增加藿香各部位的铁锌含量,锌在不同部位的含量呈叶>根>茎的变化趋势,铁在不同部位的含量呈根>叶>茎的变化趋势,锌主要集中在藿香叶片,而铁则主要集中在藿香根部。高浓度的叶面施铁有助于叶片Ca含量的累积。铁锌配施能显著提高藿香挥发油含量,并影响挥发油成分,其中D-柠檬烯含量最高,在Fe1Zn2处理时达到最大值(22.99%)。综上,合理配施铁锌肥能提高藿香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但过高浓度的施用增产效果并不明显。本研究结果为铁锌肥在藿香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0.
The effects of six extruded diets with different starch sources (cassava flour, brewer's rice, corn, sorghum, peas or lentils) on dog total tract apparent digestibility and glycemic and insulinemic response were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on thirty-six dogs with six dogs per diet in a 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 The diets containing brewer's rice and cassava flour presented the greatest digestibility of dry matter, organic matter and gross energy (p < 0.05), followed by corn and sorghum; pea and lentil diets had the lowest. Starch digestibility was greater than 98% in all diets and was greater for brewer's rice and cassava flour than for lentils and peas diets (p < 0.05). Dogs' immediate post-prandial glucose and insulin responses (AUC < or = 30 min) were greater for brewer's rice, corn, and cassava flour diets (p < 0.05), and later meal responses (AUC > or = 30 min) were greater for sorghum, lentil and pea diets (p < 0.05). Variations in diet digestibility and post-prandial response can be explained by differences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each starch source including fibre content and starch granule structure. The nutritional particularities of each starch ingredient can be explored through diet formulations designed to modulate glycemic response. However, more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support the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