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94篇 |
免费 | 184篇 |
国内免费 | 8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2篇 |
农学 | 51篇 |
基础科学 | 17篇 |
34篇 | |
综合类 | 1073篇 |
农作物 | 34篇 |
水产渔业 | 277篇 |
畜牧兽医 | 1975篇 |
园艺 | 49篇 |
植物保护 | 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73篇 |
2022年 | 78篇 |
2021年 | 70篇 |
2020年 | 82篇 |
2019年 | 128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86篇 |
2016年 | 96篇 |
2015年 | 111篇 |
2014年 | 156篇 |
2013年 | 142篇 |
2012年 | 205篇 |
2011年 | 219篇 |
2010年 | 130篇 |
2009年 | 172篇 |
2008年 | 172篇 |
2007年 | 150篇 |
2006年 | 157篇 |
2005年 | 146篇 |
2004年 | 139篇 |
2003年 | 153篇 |
2002年 | 97篇 |
2001年 | 108篇 |
2000年 | 86篇 |
1999年 | 56篇 |
1998年 | 64篇 |
1997年 | 64篇 |
1996年 | 50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48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49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类疾病,目前无特效药物,其临床症状符合苦参汤证。本研究拟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抗炎镇痛试验探索苦参汤对PRRS的治疗作用。体外实验采用空斑法观察苦参汤的病毒抑制作用,并通过PCR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采用大鼠足肿胀模型和小鼠福尔马林镇痛试验评价其抗炎镇痛作用。结果:苦参汤对PRRSV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治疗给药、预防给药和直接灭活3种作用方式均能有效抑制病毒增殖,减少空斑形成,最高浓度组抑制率分别为51.18%、39.95%、68.86%;苦参汤能降低各个时间点下足肿胀模型大鼠的肿胀程度,并在镇痛试验中可以明显降低第2时段小鼠舔足时长,抑制率可达68.59%。研究表明苦参汤可以抑制PRRSV并能发挥抗炎镇痛作用,有潜力成为针对PRRS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962.
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是由致AHPND副溶血弧菌(AHPND-causing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AHPND)携带的pVA1-like质粒所表达的PirAVp和PirBVp毒力蛋白对对虾肝胰腺的急性毒性所致。本研究用2.19×105 CFU/ml VpAHPND分离株20130629002S01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进行浸泡感染,于感染后2~9 d采集对虾的肝胰腺、鳃、肠道、肌肉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织中的pirAVp拷贝数。结果显示,感染后凡纳滨对虾各组织均能检测到pirAVp,其中,肝胰腺在感染后第4天达到峰值, 为8.71×104 copies/mg,而鳃、肌肉、肠道分别在第3、4、5天达到峰值,分别为9.08×103、2.59×104、5.76×104 copies/mg。早期感染鳃组织中先出现VpAHPND的富集,在高死亡发生期,VpAHPND数量在肝胰腺和肠道出现高峰,在死亡数量逐渐下降的后期,各组织的VpAHPND均快速下降,肠道、肝胰腺和肌肉中的VpAHPND水平趋于接近。对虾肝胰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同一时间有临床症状的病虾和濒死对虾相比,濒死对虾表现出更严重的AHPND病理特征,且二者的组织病理特征均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变得更为严重,但检测到的VpAHPND数量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在VpAHPND感染过程中,组织中的pirAVp基因数量不能代表对虾的发病程度,发病程度及组织病理严重的AHPND样品中VpAHPND的数量不一定处于高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963.
旨在分析饲喂青贮黄梁木替代50%青贮玉米的川中黑山羊肝转录组测序中差异表达的mRNA、lncRNA及其靶基因,挖掘饲喂青贮黄梁木影响川中黑山羊肝代谢的关键基因,从而探究青贮黄粱木的饲喂效果。试验共选取6只雄性健康川中黑山羊[5月龄,平均体重(21.07±4.05) kg]并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为青贮黄梁木替代50%青贮玉米组,对照组为青贮玉米组。试验期间采用全混合日粮(TMR)进行饲喂。于试验期的最后1 d对山羊进行屠宰并取其肝,提取肝组织的RNA,构建文库后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以P<0.05为阈值筛选出差异mRNA和lncRNA,进行生物学功能富集分析并构建靶向关系网络。再从差异表达lncRNA和mRNA中各随机选择3个基因,采用RT-qPCR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共发现差异表达的mRNA有1 696个,其中943个上调,753个下调;差异表达lncRNA共有33个,其中22个上调,11个下调。结合差异表达lncRNA的靶基因与差异表达mRNA的交集基因的富集分析发现,NDUFA10、NDUFB11、NDUFS5参与肝功能相关的信号通路,如多糖代谢过程、葡聚糖分... 相似文献
964.
中药汤剂包含真溶液、纳米相态、乳浊液和混悬液,是一种复杂的多分散相体系。中药汤剂的有效成分主要存在于纳米相态中,与中药汤剂相比,中药纳米相态具有溶解性强、稳定性高、药效佳等特点。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汤剂中的纳米粒子可能起着增溶与靶向递送的作用。白虎汤是清热类经典方剂之一,被称为“寒剂祖方”,由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四味药材配伍而成,用于治疗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证,现代临床上应用广泛。白虎汤纳米相态可能包裹药物有效成分,实现药物的靶向性治疗。研究发现白虎汤药液的纳米相态中主要药效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药液中的其他相态,纳米相态对汤剂中主要解热成分芒果苷、新芒果苷、钙离子、甘草酸和甘草次酸起到了增溶作用,纳米相态是白虎汤发挥解热作用的关键组分。本文从白虎汤纳米相态的形成理论、物质基础、分子表征、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深入探究白虎汤的作用机制、创制纳米相态制剂提供思路,为推动纳米技术在中药方剂创新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5.
本试验以黄芩汤及其减味方颗粒饲喂人工感染大肠杆菌O78雏鸡后,研究肠道菌群与溶菌酶、炎症因子及Toll样受体间的相关性。首先,制备黄芩汤及其减味方颗粒,然后将19日龄伊莎褐雏鸡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G)、模型组(MG)、黄芩汤颗粒组(HQT)、黄芩汤减大枣颗粒组(ADZ)、黄芩汤减甘草颗粒组(AGC)、黄芩汤减白芍颗粒组(ASY)、黄芩汤减黄芩颗粒组(AHQ)、恩诺沙星组(ENR),每组10只。5个中草药组饲料中添加相应颗粒剂(500 mg/kg·BW)、恩诺沙星组添加量为10 mg/kg·BW,混饲7 d后,除空白对照组,其余7组的每只鸡胸肌注射0.6 mL大肠杆菌O78菌液,继续混饲5 d。试验结束后,16S rDNA测序法测定肠道菌群|ELISA法检测血清溶菌酶和炎症因子(IL-1β、IL-6、IL-10、TNF-α)水平|RT-PCR法检测脾脏Toll样受体(TLR4、TLR5、TLR15)相对表达量|采用Pearson法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经黄芩汤及其减味方颗粒饲喂染病雏鸡后,其肠道菌群结构与溶菌酶、炎症因子含量及Toll样受体相对表达量间呈现一定的相关性。黄芩汤及其减味方颗粒可通过回调染病雏鸡肠道菌群结构,下调血清中溶菌酶、炎症因子水平以及脾脏Toll样受体相对表达量,从而达到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目的。试验结果可为黄芩汤及其减味方颗粒治疗鸡大肠杆菌病分子机制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 黄芩汤|大肠杆菌O78|肠道菌群|溶菌酶|炎症因子|Toll样受体 相似文献
966.
为进一步掌握上海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病原的流行趋势及特点,定期对上海主养区的凡纳滨对虾开展了8种流行病病原监测及分析工作。51份样品的分子检测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有4种病原检测出阳性,其中虹彩病毒1(DIV1)阳性检出率为29.41%,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为3.92%,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AHPND)为1.96%,副溶血弧菌(Vp)为19.61%;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综合征病毒(TSV)、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虾肝肠胞虫(EHP)等4种病原未检出。408项病原检测结果中,4种病原的阳性总样本数量为28份,总体阳性率为6.86%。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的病原携带率处于较低水平,DIV1、副溶血弧菌(Vp)是携带的主要病原。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病原流行特点,从苗种选购、养殖过程管理、药物选用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控,减少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967.
为探讨保活条件对珍珠龙胆石斑鱼无水保活时长的影响,分别以O2、CO2、N2 3种气体的配比、保活温度、保湿材料进行单因素试验筛选最佳条件范围,正交试验优化气调保活条件,并对不同保活阶段的肌肉成分、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气体配比为V(O2)∶V(CO2)∶V(N2)=85∶0∶15、保活温度为15℃、保湿材料为海绵时,珍珠龙胆石斑鱼无水保活时间最长,保活12.5 h其存活率为100%。珍珠龙胆石斑鱼的体质量损失率随保活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复水12 h后累积体质量损失率达(6.49±0.15)%。背肌水分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灰分含量略微升高,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逐渐降低。血糖含量、皮质醇含量随保活时间的延长呈曲线变化,尿素氮含量,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升高,甘油三酯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所下降。综上所述,气调保活中珍珠龙胆石斑鱼肾脏、肝脏、免疫系统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但复水之后均有所恢复,且保活时间长于纯氧环... 相似文献
968.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是对虾养殖过程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疾病,给对虾养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AHPND病原种类多、基因型复杂,现有的针对不同病原的检测技术目标导向较弱、检测成本高、时间消耗长,对虾健康养殖亟待开发AHPND的精准快速诊断技术。本研究针对AHPND病原体携带编码一种二元毒素pirA和pirB大型质粒的遗传共性,基于pirA和pirB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建立微流控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对致病基因pirA和pirB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最低检测限分别为5.43×100和4.31×101 copies/μL,样品平均检测时间为26min左右。为进一步评估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以含有pirA和pirB毒性质粒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进行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表明,感染后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鳃丝、肝胰腺、肠道和肌肉等组织随时间的推迟均能检测到pirA和pirB;从感染2h的结果来看,pirB比pirA检出率更高。此外,致病因子pirA和pirB比toxR... 相似文献
969.
本研究以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 lanceolatus♂)幼鱼[(29.99±2.60) g]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不同盐度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机体化学组成、消化能力、抗氧化能力及血清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设计6个盐度梯度,分别为10、15、20、25、30和35,分别命名为S1、S2、S3、S4、S5和S6,每个实验组3个重复,实验期为28 d。结果显示,增重率(WGR)和饲料效率(FE)随盐度升高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最大值均在S4组,显著高于S1和S6组(P<0.05),存活率在不同实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呈现同WGR相似的变化趋势。肠道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在S3和S4组处于较高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S1和S6组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实验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在S3和S4组较低,显著低于其他4个实验组(P<0.05)。随盐度升高,血清中谷草转... 相似文献
970.
牦牛肝片吸虫分泌排泄抗原的生化特性和免疫印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肝片吸虫的分泌排泄抗原(ES抗原)在诊断及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寄生于牦牛的肝片吸虫ES抗原的蛋白质组成及其生化特性进行了分析。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ES抗原共有9条带,主要由12-26KD的小分子量蛋白质组成;糖蛋白及脂蛋白染色后发现ES抗原中糖蛋白极少,而含有较多的脂蛋白;等电聚焦电泳结果显示ES抗原有22条带,几乎全部是酸性蛋白,pI主要集中在4.25~5.25范围内;双向电泳共检出30个多肽,主要分布在pI4.5~7.0之间;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ES抗原中分子量为16.2KD~18.6KD的蛋白质是主要的抗原成分,其中17.2KD多肽具有最强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