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76篇
林业   154篇
农学   70篇
基础科学   19篇
  76篇
综合类   628篇
农作物   51篇
水产渔业   99篇
畜牧兽医   1134篇
园艺   55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202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41.
染液在木材中的移动和渗透是木材深度染色的关键.分别采用热水浸提、烧碱、过氧化氢等试剂对染色前的杨木进行染色前处理.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方法都可以不同程度提高杨木的染色深度,其中烧碱对提高染液渗透深度影响最大.较优前处理工艺条件为:烧碱用量8 g/L,碱液温度90~95℃,前处理时间2 h.与未进行前处理的试件对照,染料纵向渗透深度提高48.0%,横向渗透深度提高43.7%.  相似文献   
142.
<正>随着规模化养羊技术的推广和羊肉市场价格的攀升,养羊的经济效益较高,农户养羊的热情高涨。"牧繁农育"的饲养现象使商品羊流通量大大增加,再加上盲目频繁引种、引进病羊、应激、饲养环境改变等诸多因素导致羊支原体性肺炎时有发生。羊支原体性肺炎又称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支原体感染所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肺脏和胸膜发生浆液性或纤维素性炎症,呈急性或慢性经过,病死率很高。该病的发生降低了羊的  相似文献   
143.
<正>鸡葡萄球菌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以组织器宫发生化脓性炎症或全身败血症为特征的,鸡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在现在的养鸡生产中较为多见,一旦发生,会给养鸡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现将一例该病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供广大饲养者参考借鉴。1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北镇市某鸡场饲养蛋鸡4000羽,在41日龄时该鸡群发病,病鸡表现为精神不振,不爱动,常缩颈蹲伏或呆立一处,食欲减少或废绝,有的鸡下痢排  相似文献   
144.
<正>附红细胞体病寄生于人和动物细胞表面、血浆骨髓内引起以贫血、黄疸、发热等为主要症状的人畜共患传染病。1病原学附红细胞体呈圆、环形、月芽、网球拍、杆形、逗号形等形态,附在红细胞上单个或成链,可游离在血浆中。姬姆萨和瑞氏染色成紫红色和蓝紫色。以二分裂方式增殖,无性繁殖。一般消毒药几分钟可杀死,较抵温度下呈较强抵抗力。2流行病学几十种动物感染本病,接触、血源、垂直和昆虫传播,人为因素也可传播,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季  相似文献   
145.
为鉴定牦牛水通道蛋白7(AQP7)基因,分析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蛋白定位,采用RT-PCR方法克隆九龙牦牛AQP7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RT-qPCR方法检测AQP7基因在九龙牦牛8种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AQP7蛋白进行组织表达及定位分析。结果表明,九龙牦牛AQP7基因CDS区序列长度为993 bp,编码330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AQP7为稳定的疏水性蛋白。进化树结果显示,九龙牦牛AQP7基因与黄牛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为99.7%。AQP7基因在九龙牦牛心脏和肌肉表达量较高,极显著高于肾脏、肝脏、脾脏、肺脏、小肠和瘤胃(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QP7蛋白主要分布在九龙牦牛心脏和肌肉的肌细胞以及肾脏近曲小管中,且在心脏、肌肉和肾脏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肝脏、脾脏、肺脏、小肠和瘤胃(P0.05)。结果为深入研究AQP7基因在牦牛低氧适应性中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6.
  目的  SPL(SQUAMOSA promoter binding protein-like)是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参与植物幼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花发育、孢子发生、叶片和根发育、逆境响应等多个过程,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探究白桦中BpSPL6基因启动子区的顺式作用元件,以及该启动子在正常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可为进一步研究BpSPL6基因的功能提供参考,也可为了解白桦的抗逆机制提供依据。  方法  以本实验室组培白桦的总DNA为模板,经PCR克隆了BpSPL6基因上游1 703 bp的启动子序列,用PLACE和Plant CARE在线软件分析启动子区的顺式作用元件。构建BpSPL6基因启动子驱动GUS报告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探究其组织表达特性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  结果  PCR成功克隆了BpSPL6基因上游1 703 bp的启动子序列,对启动子区的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发现除了含有核心启动元件TATA-box、CAAT-box外,还包括2种特异组织表达元件(根、花粉),10种激素响应元件(生长素、赤霉素、水杨酸、脱落酸),4种脱水响应元件等。对转基因拟南芥进行GUS染色结果表明,BpSPL6基因启动子驱动的GUS基因在转基因拟南芥中的表达具有时空特异性。在拟南芥的整个发育过程中,BpSPL6基因启动子驱动GUS基因在真叶叶片中表达,但是表达部位不同。随着叶片的生长,首先在叶片的顶端表达,随后扩展到叶片的叶脉并直至整个叶片,并且表达量逐渐升高。同时BpSPL6基因启动子驱动的 GUS 基因在拟南芥营养生长时期的根部都有表达。并且经氯化钠和甘露醇胁迫后其表达量降低。对比两种胁迫,受到氯化钠胁迫后GUS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更大,说明对氯化钠胁迫的响应更加强烈。  结论  BpSPL6基因可能参与了植物的叶片、根发育以及对盐和干旱胁迫的响应。   相似文献   
147.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研究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仔稚鱼(体长范围为4.7~45.1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形态发育特征。结果显示:4.7 mm个体脊索为无分节的长圆柱形;5.3 mm个体随着髓弓、脉弓和尾下骨的出现,脊柱开始发育;7.1 mm个体髓弓与脉弓延伸形成髓棘与脉棘,脊柱出现分节的硬骨环,并从前往后硬骨化;22.9 mm个体脊柱形成40~43枚椎骨(躯椎15枚,尾椎25~28枚)。矛尾虾虎鱼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第二背鳍与臀鳍、第一背鳍与腹鳍。4.8 mm个体可见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和乌喙骨-肩胛软骨,以及部分骨化的匙骨;16.8 mm个体肩带开始骨化。腹鳍支鳍骨最早在8.9 mm个体出现,在17.0 mm个体开始骨化。6.6 mm个体脊索上方中部与肛门后端分别出现13和11枚软骨质的支鳍骨;第二背鳍先于第一背鳍出现,背鳍支鳍骨与臀鳍支鳍骨分别在13.0 mm和12.1 mm个体中开始由前向后骨化,第二背鳍与臀鳍第1枚鳍条分别在22.7 mm和20.6 mm个体中锐化成背棘与臀棘。5.8 mm个体最早出现2枚尾下骨,随着脊索末端向上弯曲,10.9 mm个体尾鳍基本成型,共有2枚尾上骨、1枚尾杆骨、1枚尾椎髓体、1枚侧尾下骨和3枚尾下骨,且第2枚与第3枚尾下骨已愈合完全,24.3 mm个体尾鳍骨化基本完成。矛尾虾虎鱼仔稚鱼骨骼发育研究结果对其分类鉴定和早期发育功能趋向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8.
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实验模型,通过N-乙酰L-半胱氨酸(NAC)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探索脑梗死病理过程及药物治疗途径。NAC预处理21d,利用栓线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造模后24h进行神经症状评分,TTC染色,检测血浆MDA、GSH含量,观察大脑皮质细胞凋亡情况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结果显示,通过神经症状评分和TTC染色判定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实验模型建立成功。与对照组相比,NAC预处理组(100mg·kg^-1)大鼠血浆中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NAC模型组细胞凋亡率及Bax/Bcl-2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NAC通过改善氧化应激状态,调控凋亡蛋白Bcl-2、Bax表达,从而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9.
正1前言牛放线菌病(Bovine actinomycosis)又称大颌病(Lumpy jaw),是一种多发性、非接触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的慢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为头、颈、颌下和舌的放线菌肿。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也有存在。病原为牛放线菌(Actinomyces bovis),革兰氏阳性、不运动、不形成芽胞杆菌。本病呈散发性发生,尤以2~5岁牛易感。病原存在于污染的土  相似文献   
150.
染色是丰富竹材色彩提高竹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技术手段,染色竹材的色彩稳定性关系到其装饰效果,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不同处理的染色竹材在紫外辐照400 h后的色彩变化以及染料种类对色彩稳定性的影响。在试验考察的因素水平内,仅染料种类对400 h后的色彩变化(△E、△L*、△a*、△b*表征)的影响显著,模型通过残差正态性等检验;染料种类对不同的色彩指标的影响不同,从总色差ΔE指标看,染色有利于提高色彩稳定性,其中蓝色试样的总色差最小,但从L*、a*、b*等3个色度指标分别看,不同色彩的试样在不同的指标上稳定性不同,没有发现3个色度指标稳定性均最佳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