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40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28篇
  27篇
综合类   291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44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11.
基于外部性视角,探究集聚外部性、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推动区域高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20年百度指数、人口迁徙、列车通行、经济联系等数据构建城市综合网络,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集聚外部性、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网络联系呈明显的“小世界”特征,主要联系分布在“胡焕庸线”东侧;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特征,自东向西呈“热点-过渡-冷点”阶梯状结构。2)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集聚外部性和网络外部性均能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其中集聚外部性(专业化)具有正向影响效应,网络外部性存在“集聚阴影”效应。3)集聚外部性、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集聚外部性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最为明显,网络外部性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20年贵州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县区层面探究省内和跨省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OLS回归模型,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省内流动人口呈现以贵阳市为中心的发散式分布格局,跨省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筑-遵”中心地带和省份交界处。软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等服务业的集聚对省内人口流动有正向影响,房地产业、金融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集聚会促进跨省人口流入。  相似文献   
13.
《乡村科技》2020,(2):7-7
近年来,河南省孟津县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和健康养老产业的战略机遇,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确立全域景区化发展理念,秉持差异化布局、集群化推进、景区化建设的思路,完善扶持政策,强化旅游集聚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深度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打造“美在山水、乐在休闲、悟在文化”的旅游新形象,致力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和升级,推动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将孟津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推动过去单一的历史文化游,向农业采摘游、休闲度假游、乡村生态游等全域旅游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人口和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不同影响,基于我国2000-2015年30个省区面板数据,利用空间相关性检验和回归分析模型,在描述人口集聚、产业集聚、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的时空演化趋势基础上,全面考察了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对生产和生活污染的不同影响及差异。结果表明,人口和产业快速集聚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同的环境污染效应。省域间的生产污染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点,生活污染空间分布较为随机。虽然人口规模的增大加重生产和生活污染,但人口集聚并没有加剧污染,反而有利于环境的改善。产业集聚加剧了生产污染,对生活污染的影响并不显著。与单纯降低工业比重相比,促进工业内部结构优化更能抑制生产污染。生产污染符合环境库茨涅茨曲线,但经济增长并不能自动解决所有的环境问题,尤其很难解决由生活消费所引致的生活污染问题。最后,提出在注重生产污染治理的同时,强调人口集聚在生活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产》2016,(4):9-13
正北京市农业局"十二五"期间,北京渔业通过大力实施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渔业资源养护与增殖、不断推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努力保障渔业安全生产、全面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着力加快渔业科技创新等措施,加快了生产要素集聚,形成了一批高端、高效的特色渔业,实现了"十二五"既定的发展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调结构、转方式,都市渔业不断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提供投资和消费,为工业化提供配套服务和载体,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口转移、二三产业集聚的平台。走符合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是把握时代特征,引领经济社会工作、明确未来发展路径的重要部署,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具体来说,新型城镇化发展应从承载能力、人口聚集、城市功能、现代农业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农业科技管理》2015,(6):29-32
文章回顾总结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示范基地的建设实践,分析发现试验示范基地具有较强的集聚作用,促进了所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开发和农业科技服务集群的形成,并基于产业集群效应原理,从明确定位、加强政策设计,注重特色、加快品牌建设,突出重点、培育龙头骨干,提升效率、优化体系布局,创新机制、改善发展环境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发挥和提升农业科研单位试验示范基地集群效应、促进区域农业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区域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培育建设中心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和美越乡"建设的重要节点,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农村人口集聚、优化农村要素配置的重要举措。抓好中心村的培育建设,对推进浙江省嵊州市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嵊州市培育建设中心村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分区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10  
农村居民点形态特征是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其形态特征空间集聚格局可为农村居民点分区提供基础依据。该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基于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测度其空间关联性,获取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集聚格局,进而结合村庄定位、相关规划等,提出平谷区农村居民点分区方案。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点规模、形状、分布均呈显著空间自相关,正相关类型多以组团形式出现,而负相关类型则呈零星分布。不同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特点区域表现出不同的集聚格局,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控制下的农村居民点规模、形状和分布的集聚区域空间一致性较强,而城市化、工业化等人文过程则降低了其空间一致性。可据此将农村居民点分为5个管理区域,平原区农村居民点管理应注重其用地综合效益的提升,适时调整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半山区应因地制宜推行区域统筹的综合管理模式;而山区则应突出村庄特色,完善居民点内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居民点整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耕地质量评价与空间集聚特征的基本农田划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考虑耕地的自然质量、耕作条件、形态、空间分布等,以济南市为研究区,从自然禀赋、区位条件和稳定性3个方面选取11个指标,构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法定量刻画耕地质量的空间集聚格局特征,采用矩阵组合法进一步将耕地质量等级和空间集聚格局类型两两组合,综合确定基本农田划定类型。研究表明,济南市耕地区位条件较好,且区域差异最小,耕地稳定性和自然禀赋相对较差。济南市耕地质量以高和较高为主,二者分别占济南市耕地总面积的35. 12%和22. 67%,主要分布在济南市北部商河、济阳和章丘北部。耕地质量低等级的耕地面积最少,为475. 98 km~2,所占比例为11. 98%,主要分布在历城和长清。济南市耕地划分为优先划入型、适宜划入型和整治调控型3种类型。济阳、商河、章丘北部和平阴东南部的耕地质量高、集聚特征显著,应作为优先划入型,该类型耕地最多,面积为2 121. 23 km~2,占济南市耕地总面积的53. 38%;适宜划入型耕地质量也较高,并且多分布在优先划入型周边,对优先划入型耕地具有保护和缓冲作用,应与优先划入型耕地一起作为基本农田,以提高优质基本农田的集聚程度;整治调控型耕地面积为988. 98 km~2,占济南市耕地总面积的24. 89%,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和南部山区,该类型耕地质量低、集聚程度不高,开发利用时应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必要时可通过土地整治提高质量和集聚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