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9篇
林业   52篇
农学   34篇
基础科学   25篇
  18篇
综合类   290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446篇
园艺   45篇
植物保护   3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41.
熟制与贮藏对凡纳滨对虾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熟制与贮藏对凡纳滨对虾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采用电子鼻及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虾肉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和感官评定法评价虾肉风味的变化。结果显示,熟制与贮藏对虾肉中的挥发性成分影响显著。凡纳滨对虾生虾、熟虾、熟虾冷却、熟虾冷却过夜及二次熟制虾分别被检出50、68、63、49和41种挥发性成分。二次熟制后,虾肉中的挥发性成分有所减少,感官上虾的特征鲜香气也略微减弱;一次熟制对虾肉的风味影响不大。生虾肉中检测出的挥发性成分如壬醛和癸醛等对风味有显著性影响;熟虾肉中检测出壬醛、癸醛和十四醛等;二次熟制的虾肉中检测出对风味影响较大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十八醛、二丁基羟基甲苯等。熟虾经过夜(4°C)放置后,其中检测出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和总量均减少,但总量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熟制可显著增加挥发性风味成分种类和总量,二次熟制与一次熟制相比,凡纳滨对虾的关键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显著降低;熟虾冷却后4°C贮藏12 h风味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2.
大豆浓缩蛋白在仔猪饲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中华  宋春玲  郭宏 《饲料工业》2005,26(23):20-21
大豆浓缩蛋白(soybean protein concentrates,SPC)是以大豆为原料,经过粉碎、去皮、浸提、分离、洗涤、干燥等加工工艺,去除大豆中的油脂、低分子可溶性非蛋白组分(主要是可溶性糖、灰分、醇溶蛋白和各种气味物质等)后所得到的大豆深加工产品。蛋白质含量高,食品级SPC一般不低于70%(干物质基础),故又称70%蛋白粉。由于消除了寡聚糖类胀气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和皂甙等抗营养因子,营养素消化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改善了产品风味和品质。从NRC(1998)的数据来看,其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甚至普遍高于脱脂奶粉和血浆蛋白粉(见表1)…  相似文献   
143.
为选择合适的灭酶处理方法,通过电子鼻、感官评价和快速黏度分析等方法,对5种灭酶处理(焙炒、常压蒸煮、高压蒸煮、远红外处理和微波加热)对燕麦粉的气味、色泽和糊化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燕麦粉的电子鼻主成分分析(PCA)二维和三维指纹图谱均可将不同灭酶处理的样品明显区分开来;样品的感官评价气味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焙炒组,红外组,高压蒸煮组,常压蒸煮组,微波组;样品白度检测结果由高到低依次为:红外组,微波组,焙炒组,蒸煮组,与色泽的感官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微波组和红外组的色泽明显优于其他3组的色泽。样品的糊化特性指标中,除糊化温度外,其他6项快速黏度分析(RVA)特征值均差异显著。由此说明,不同灭酶处理对燕麦粉的气味、色泽和糊化特性均有不同影响,应结合燕麦粉的不同用途选用不同的灭酶处理。  相似文献   
144.
白刺粗角叶甲是我国西北荒漠草原危害防风固沙先锋植物白刺的重要害虫之一,开发和利用基于性信息素或寄主挥发物介导的昆虫化学通讯手段是防治该害虫的新途径。本研究以白刺粗角叶甲为对象,通过分子克隆技术获得白刺粗角叶甲成虫触角的非典型气味受体(atypical odorant receptor co-receptor,Orco)基因序列;利用同源建模方法预测蛋白三级结构,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借助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DrybOrco基因在叶甲成虫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结果显示:克隆获得的白刺粗角叶甲非典型气味受体基因DrybOrco的cDNA全长为1918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1440 bp,编码479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53.94 kD,含有7个跨膜结构域,为疏水性膜蛋白。系统发育表明,Orco基因在6目68种昆虫间保守性较高(相似度大于68%),聚类分为3个分支,相同目的昆虫聚集到同一支。白刺粗角叶甲与其他鞘翅目昆虫聚为一支,其中与玉米根萤叶甲的Orco基因亲缘关系最近,核酸相似度高达92.28%。荧光定量表明,白刺粗角叶甲DrybOrco基因在成虫触角中特异性表达,且雄虫显著高于雌虫,表...  相似文献   
145.
嗅觉是蜜蜂赖以生存和繁殖的主要感官方式,可为蜜蜂外出觅食、躲避天敌、交配等行为提供重要信息,而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OBPs)在其嗅觉感知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探究外界环境中各种化学物质与蜜蜂OBPs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揭示蜜蜂OBPs对不同外源性化合物的结合特性和结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外源性化合物主要包括化学信息物质(信息素和蜜源开花植物挥发物)以及杀虫剂等农用化学品。一方面,化学信息物质与蜜蜂OBPs结合,在维持蜂群稳定、繁殖、觅食、授粉等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杀虫剂与蜜蜂OBPs结合则可能危害蜜蜂嗅觉系统,影响或干扰蜜蜂对环境气味分子的识别。本文综述了蜜蜂OBPs的种类、功能及其与外源性化合物互作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探究蜜蜂OBPs的生理功能、保护蜜蜂免受杀虫剂等化学物质的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6.
笔者已多年从事蚕桑生产,深入蚕户,积累了许多有用的经验,供广大蚕农借鉴。1“防尘口罩”的制作很多蚕农都知道,杀灭病原,严防蚕病发生,关键是消毒严格、彻底。但在蚕体蚕座使用防僵粉或鲜石灰粉时,灰尘很大,气味刺鼻,所以常常草草了事。要使药物撒周到,很简单,就是把平常用的口罩用水打湿后再用,粉粒就会粘附在口罩上,并且气味也减小了。2经济、实用的熟蚕自动上蔟登蔟剂现有很多蚕农推广熟蚕自动上蔟,这样可以节省劳力和时间。目前农村养蚕用于熟蚕自动上蔟的登蔟剂最常用的有两种,即樟脑丸和鲜腥草(俗名侧耳根),它们都有一种特殊的气味,…  相似文献   
147.
昆虫嗅觉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嗅觉机制对于昆虫选择栖息地、获得食物、趋利避害、传递讯息、群集以及繁殖等许多行为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通过研究昆虫嗅觉系统,可以阐释嗅觉发生过程中的普遍机理,还有助于理解昆虫嗅觉活动与其整个生命活动之间的联系,进而为高等动物特别是人的嗅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且通过对昆虫嗅觉机理的研究,发展出了一系列新的害虫治理方法,为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昆虫行为学和昆虫电生理学的深入研究,科技人员发现了许多相关的嗅觉活性分子和嗅觉相关基因,从分子层面对昆虫嗅觉机制进行解释。本文综述了气味信号通过嗅感器转变为电信号,并由昆虫触角叶编码整合,最终传递到前脑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分子组件及昆虫体内生理生化等方面有关进展。  相似文献   
148.
为了明确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简称Y2)防病机制,利用顶空抽提法收集Y2菌液和喷施Y2后玉米幼苗挥发物,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进行分离和鉴定,共收集到18种Y2菌液挥发物和42种玉米活体植株挥发物。玉米释放醛类化合物8种、萜烯类11种,庚醛、十二烷、癸醛和十三烷为菌液和玉米植株共同抽提到的挥发物。不同处理收集的玉米活体植株挥发物组分种类和相对含量存在差异,Y2处理玉米1、3和5 d后,玉米新出现了1-乙基-2-甲基环戊烷、2-辛烯醛、十一烷、十四碳烯和β-愈创木烯5种化合物,α-衣兰烯等11种化合物相对含量极显著地提高,芳樟醇等8种化合物出现振荡,反-罗勒烯等6种化合物消失;喷施菌液7 d后,Y2对玉米活体植株挥发物种类与相对含量都恢复到常态。  相似文献   
149.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兔肉腥味物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临界CO_2流体(SFE-CO_2)萃取兔肉腥味物质的条件,确定腥味物质的种类、组成和含量,为兔肉脱腥以及加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对兔肉腥味物质进行萃取,以提取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定量加入内标物质2,4,6-三甲基吡啶(TMP),通过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对兔肉腥味物质进行分析鉴定。计算气味活度值(OAV),结合气相色谱-嗅闻(GC-O)和感官评价,确定兔肉腥味物质主体成分。【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当萃取温度为40℃时,提取率最高达到97.91%,峰面积为1.58×10~9;当萃取时间为4 h时,提取率最高,为97.83%,峰面积为2.42×10~9;萃取压力为25 MPa时,最高提取率为97.78%,峰面积3.78×108。其中,萃取温度和萃取压力不仅影响溶质扩散系数,还影响CO_2流体密度。温度增加时,尽管扩散系数增大,由于CO_2流体密度下降,提取率随之减小。虽然CO_2流体密度在高压下较大,但随着压力增加,可压缩性随之减小,由于扩散系数降低,溶质溶解度下降,因而提取率降低。当萃取时间过长时,一些非挥发性物质被溶出,使得萃取物质总量增加,降低了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比重。根据响应面分析,得出最优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40.67℃、萃取压力25.67 MPa、萃取时间3.13 h,提取率为98.01%。而实际操作时,提取条件修正为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时间3 h,在此条件下提取率为98.11%。通过定量加入内标物质TMP,GC-MS定性定量分析得到兔肉挥发性风味物质5类,包括醛类、酸类、酯类、杂环类化合物和烃类,共计38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酸类((1 394.25±3.45)μg·kg~(-1))酯类((569.26±1.23)μg·kg~(-1))烃类((471.82±1.11)μg·kg~(-1))醛类((168.46±0.97)μg·kg~(-1))杂环类((86.71±0.64)μg·kg~(-1))。通过计算得到兔肉挥发性风味物质中戊醛、己醛、己酸和2-戊基-呋喃的OAV值均大于1,且己酸己醛2-戊基-呋喃戊醛,表明这4种物质对兔肉腥味有重要贡献,而己酸对兔肉腥味的贡献最大。同时,气相色谱-嗅闻(GC-O)分析认为这4种物质均具有不同程度异味,包括肝脏腥味、草腥味、羊膻味和豆腥味等,感官分析表明萃取物有明显兔肉腥味。【结论】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兔肉腥味物质可行,为研究兔肉腥味提供了新的提取方法。其最佳萃取条件为:时间3 h,温度40℃,压力25 MPa。戊醛、己醛、己酸和2-戊基-呋喃初步确定为兔肉腥味的主体成分。  相似文献   
150.
柳蓝叶甲对不同植物气味的选择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植物气味对柳蓝叶甲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遂以5种常见植物新鲜嫩梢为味源,设1.0g、2.5g、5.0g、7.5g、10.0g、15.0g和20.0g剂量,洁净空气为对照,用Y型嗅觉仪对柳蓝叶甲进行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1)当剂量为7.5g时,柳树呈引诱效应,当剂量再增加时引诱效应增强,当剂量为10.0时,引诱效应最强,随着剂量继续增加,引诱柳蓝叶甲虫数量呈抛物线式递减;(2)当随着剂量的加大,桑树和夹竹桃引诱成虫数呈抛物线式递增,剂量在10.0g时2种植物分别与对照引诱柳蓝叶甲虫数的差异显著,当剂量再加大,2种植物的引诱效应开始减弱;(3)当当剂量为1.0g时,栾树无引诱或排斥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呈微弱的引诱效应,当剂量增加至10g以后则引诱效应不再明显;(4)当剂量为1.0g时,植物樟树呈微弱的排斥效应,当剂量再增加时则呈排斥效应,当剂量为20.0g时其引诱柳蓝叶甲虫数显著小于对照。由试验结果认为:植物气味能有效调节柳蓝叶甲的行为,柳树诱效最强,栾树最弱,樟树则有排斥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