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7篇
林业   7篇
基础科学   2篇
  8篇
综合类   112篇
水产渔业   205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获得更为准确的数据,提高对长江口鱼类早期资源评估的准确度,本研究同时采用方形网(网口为1.0 m×2.0 m,网目1.0 mm,网衣长5.5 m)和标准网(网口为直径0.8 m圆形,网目0.5 mm,网衣长3.5 m)于2014年4—7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采集仔稚鱼样本,分析比较这2种网具所采集仔稚鱼种类和数量差异,从而选择更适宜采集长江口水域仔稚鱼的采样网具。结果表明:1方形网采集到51种仔稚鱼,多于标准网的37种,两种网具的共有种类有34种,主要优势种组成没有明显差异;24月,前弯曲期仔鱼较多,它们个体小,容易从网眼滤出,导致网目较小的标准网的样品平均密度高于方形网;35—7月,方形网的样本平均密度高于标准网,但样本中仔稚鱼个体发育阶段组成有明显不同。标准网样本中前弯曲期仔鱼占多数,体形为细长形的日本鳀和鳅虎鱼的前弯曲期仔鱼平均密度高于方形网;方形网样品中后弯曲期仔鱼占优势,小黄鱼、日本鳀和鳅虎鱼等优势种的后弯曲期仔鱼平均密度均高于标准网。总体而言,方形网所采集仔稚鱼种类和数量的效果优于标准网;对于细长体形种类(如日本鳀),需结合不同网具以便采集到全部发育阶段个体,而体形较宽种类(如小黄鱼)可仅以方形网采集。  相似文献   
52.
日本鳗鲡幼体的耳石微化学分析及其环境指示元素筛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郭弘艺  张亚  唐文乔  刘东  张旭光  吴嘉敏 《水产学报》2015,39(10):1467-1478
长江口日本鳗鲡鳗苗捕捞汛期,于长江靖江段采集日本鳗鲡幼体,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XRF)定量分析方法测定了幼体矢耳石中14种元素的含量,分析了在海洋与淡水早期生活史阶段的微化学特征。结果显示,耳石中Ca和Sr为常量元素,Ba、Fe、Mn、Zn的含量也在1-10μg/g之间,Cr、Ni、Se、Co、Cu、Au则在1 mg/g以下。Ni、Cu、Mn、Cr、Co、Zn和Sr含量的稳定性较好,变异系数在30%以下;Se、Au的含量低且极不稳定,变异系数达40.8-75.0%;Fe在不同个体间存在显著的含量差异(p=0.007<0.05),但其他元素不存在个体差异。在海洋生活史阶段,Mn、Se、Co、Ba为强富集元素(BCFa-e >1000),Sr、Fe、Zn、Ni、Cu为中等富集元素(BCFa-e在100~1000)。除Sr、Ba和Se外,卵黄囊期和柳叶鳗期的耳石富集系数并无显著差异(p>0.05)。在淡水生活史阶段,Sr和Co为强富集元素(BCFa-e >1000),Se、Zn、Cu、Ba、Mn为中等富集元素(BCFa-e在100~1000),Ni、Fe为低富集元素(BCFa-e在10~100)。与海水阶段相比,耳石在淡水阶段的Fe、Ba、Mn、Se、Co、Ni富集系数均大幅减小,而对Sr、Zn、Cu的富集能力有所增大。分析表明,耳石内的Sr、Ba、Ni、Co为环境强响应元素,Fe和Mn为环境弱响应元素,Zn、Cu和Se为环境负响应元素,幼鳗自海洋至淡水的迁徙过程中,前者存在明显的时滞效应,但后两者的日间含量波动较大,缺乏响应的规律性。本文认为,用作鱼类迁移行为或栖息地环境变化的指示元素,需要具备耳石富集效应强、时滞效应小、不同环境间含量差异大、稳定性好、且为非必需元素等特点。从本研究结果看,只有Sr和Ba两种元素符合这些条件 。  相似文献   
53.
中华鲟幼鱼到达长江口时间新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5年4月16日,在长江口水域监测到1 ind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全长8.10 cm,体长7.00 cm,体质量2.19 g,经形态和分子鉴定,确定为野生中华鲟幼鱼,这是2014年以来在长江口水域监测到的首例野生中华鲟幼鱼。与历史资料相比,该幼鱼到达长江口时间提早约1个月,是中华鲟幼鱼到达长江口的最早新记录。该小规格幼鱼的发现和较早的在长江口水域出现,原因有几种推测:一是长江葛洲坝下产卵场仍然存在中华鲟产卵活动,但产卵时间发生了较大变化;二是在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下游形成了新产卵活动场所,且距离长江口更近。  相似文献   
54.
为掌握凤鲚(Coilia mystus)早期资源在长江口的时空分布特征, 于 2019 年 5—10 月在长江口沿岸水域设置 10 个调查站点, 对凤鲚的仔、稚鱼及其环境因子进行逐月采样, 统计分析了凤鲚的体长、发育期及丰度等数据, 研究了凤鲚在长江口的主要繁殖时间及早期个体分布情况, 并利用 GAM 模型分析了丰度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5—10 月是长江口凤鲚的主要繁殖期, 其中 5—8 月为繁殖盛期。长江口北支的东旺沙-北八滧-启隆乡沿岸水域为凤鲚仔稚鱼主要分布水域, 为长江口凤鲚的重要育幼场。GAM 分析结果表明, 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分布主要受盐度、温度和溶解氧的影响, 3 个环境因子均对凤鲚仔稚鱼丰度的影响显著(P<0.05), GAM 最优模型偏差解释率为 65.50%。凤鲚仔稚鱼的最适盐度在 5~12, 温度在 20~28 ℃时相对适宜, 凤鲚仔稚鱼生长适宜的溶解氧为 5.2~8.0 mg/L。  相似文献   
55.
2004和2005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富营养化程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05年2、5、8、11月4个季度月的调查资料,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营养水平进行评价,并结合2004年研究结果,比较2个年度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表明,2个年度中5和8月均有超过70%的站位评价结果为中营养型和富营养型;而2和11月均有超过40%的站位呈现中营养型和贫营养型。无论从范围还是站位的多少上来看,2005年富营养化程度都比2004年严重;2004年从2到11月富营养化程度依次为5、8、11、2月;而2005年则是5、8、2、11月。富营养化高发季节均为春季的5月。  相似文献   
56.
赵峰  张涛  侯俊利  刘鉴毅  章龙珍  庄平 《水产学报》2013,37(12):1795-1800
为了研究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盐度适应过程及其调节规律,将7月龄幼鱼直接转入0(淡水对照),5,10,15等4个盐度组中养殖32天,分别在0.5,1,2,4,8,16,和32 d 检测幼鱼血液水分、血清渗透压和血清Na 、Cl-、K 的浓度,结果显示:试验过程中,淡水和盐度5组中华鲟幼鱼血液各项指标始终保持一致,未呈现显著性差异。盐度10和15组,中华鲟幼鱼血液水分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下降程度与盐度呈正相关,16 d时各组幼鱼血液水分无显著性差异。中华鲟幼鱼转入盐度10和15条件下,其血清渗透压与Na 和Cl-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达到新的平衡;12 h是其上升和下降的拐点。而血清K 浓度的变化趋势与血清渗透压和Na 、Cl-离子不同,呈现先下降后趋于平稳的趋势。从结果可以看出,中华鲟幼鱼与其他广盐性鱼类一样,其盐度适应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即临界期和调整期。  相似文献   
57.
《中国水产》2012,(7):39-39
3月30日,上海市召开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庄平研究员主持的《长江口及临近水域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201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由东海所与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合作完成。  相似文献   
58.
长江口外海域夏末温跃层与底层水低氧现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军  闫庆  朱建荣  龚甫贤 《水产学报》2014,38(10):1747-1757
基于长江口外海域2009年夏末调查的温盐和溶解氧(DO)资料,采用垂向梯度法对夏末长江口外海域温度垂向结构类型进行划分,计算了温跃层深度、强度和温跃层处DO垂向梯度等参数。长江口外海域夏末水温垂向结构类型及其温跃层强度的分布表现为长江冲淡水、黄海沿岸流、台湾暖流表层暖水和台湾暖流深层冷水交汇、混合的态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温跃层深度与温跃层处DO垂向梯度之间为负相关,温跃层深度与垂向最小DO浓度之间为正相关,温跃层强度与温跃层处DO垂向梯度之间为正相关。最接近DO供给源的上温跃层强度与温跃层处DO垂向梯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r=0.69)。温跃层越浅、强度越大,对底层水低氧现象的影响越大。温跃层、特别是上温跃层引起的水体层化阻碍DO向底层输运,起到了物理隔氧的作用,与低氧现象具有紧密的联系,是低氧现象在长江口外海域从春末到秋季发生、发展、维持和消亡过程的重要环境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59.
长江口凤鲚繁殖群体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4年4~8月于凤鲚(Coilia mystus)繁殖盛期在长江口逐月采样,对凤鲚繁殖群体的雌性个体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年龄结构为1~3龄,共3个年龄组,其中1~2龄个体占87.06%。繁殖群体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151.66±21.13)mm、(16.97±6.34)g。体长与体质量关系为W=1.63×10~(-5)L~(2.75)(n=124,R~2=0.935 3),显著性差异检验表明凤鲚属于匀速生长类型(P0.05)。体长和体质量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_t=205.85[1-e~(-0.48(t+1.02)(],W_t=38.31[1-e~(-0.48(t+1.02))]2.75。体长生长速度曲线不具拐点;体质量生长速度的拐点年龄为1.11龄,与最小性成熟年龄一致,拐点年龄时对应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131.02 mm和11.05 g。研究认为,长江口凤鲚繁殖群体低龄群体所占比例较大且体型有变小趋势。为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凤鲚资源,应在拐点年龄之后进行捕捞。  相似文献   
60.
长江口水域水体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比不同季节长江口水域温度和盐度的观测数据,深入分析了该水域温、盐跃层的季节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后发现:长江口水域的温度(热)层化现象一般形成于春季,并在夏季最为显著,进入秋季后逐渐减弱,而在冬季该水域的温度在垂直方向基本是均匀分布,显示出较强的垂向热混合过程。另一方面,该水域的盐度分布特征主要受长江冲淡水的影响,因此在长江径流量最大的夏秋季节盐度层化现象最为显著,春季较弱,而冬季在东北季风作用下,长江冲淡水的影响主要局限于沿岸一带,长江口外的盐度垂向混合较为充分。在此基础上对引起水体结构季节变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对于进一步了解主要营养盐和污染物在该海域的分布特征和输运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