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4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3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篇 |
基础科学 | 2篇 |
8篇 | |
综合类 | 116篇 |
水产渔业 | 207篇 |
畜牧兽医 | 7篇 |
园艺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31.
2008年中国浒苔灾害成因条件和过程推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经过收集和验证的东黄海海洋物理、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学资料,对2008年黄海浒苔爆发过程和条件进行海洋学分析。结果如下:近年来长江口大规模赤潮逐渐减少,5月起,东黄海20-25℃等温线逐渐移向长江口,其所包络的海域为浒苔生长的适温海域。在长江口水域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温盐环境条件下,大量浒苔个体开始在长江口形成,随着长江冲淡水不断飘向东北方向的黄海南部,由于水面开阔,冲淡水水流逐步变缓,导致浒苔个体初步集群,形成规模较小群体。浒苔群体继续孕育和发展,并在由南向北东南风和黄海表层流的作用下,分散而逐步飘向黄海中部。黄海表层流遇到山东半岛阻挡、表层流和沿岸流交汇在山东半岛沿海形成流隔,流隔所在水域正是浒苔在胶州湾外黄海大规模集结地。胶州湾形状呈袋状,浒苔入湾后更易聚集,使之成为整个山东半岛沿海最有利于浒苔集结的水域。这可能是为什么浒苔在青岛沿海集结形成特大灾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3.
134.
长江口日本鳗鲡鳗苗对底质颜色和光照强度的选择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实验方法,研究了长江口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鳗苗对底质颜色和光照强度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在室内光照(88 lx)和黑暗(0.3 lx)条件下,鳗苗在个体和群体实验中对黑、白底质颜色的选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对黑色底质有明显偏好。鳗苗对4个光照强度梯度:6 000~12 000 lx(A区)、700~1 400 lx(B区)、60~150 lx(C区)和5~10 lx(D区)的选择性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实验中个体和群体在D区活动的时间和数量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其它区域(P0.05),表明日本鳗鲡鳗苗对5~10 lx的弱光有明显趋性。由长江口日本鳗鲡鳗苗趋向黑色底质和弱光环境的结果推测,长江口鳗苗可能营底栖生活,白天强光照期间栖息于河口区光照强度较低的底层,并于夜间借助潮汐能进行溯河洄游,同时具有躲避敌害、避免被捕食的作用,以尽快适应生态环境变化并成功快速进入淡水水域育肥。 相似文献
135.
长江口保滩护岸工程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长江口河势和潮滩冲淤发展变化,针对不同潮滩的冲淤稳定性,提出在冲刷河段因不同破坏因素而采用不同的保滩护岸方案,防止水土流失,稳固河势发展.从长江口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围垦、保滩)对长江口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分析,提出保滩护岸、促淤围垦应充分考虑水土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6.
气旋(即低气压)过境会影响渔获量,早已被人们所知,国内外有关文献中也曾有过记载和描述。然而,对气旋过境引起的海况变化及其对鱼类行动的影响尚分析得不多。 相似文献
137.
138.
夏、秋季长江口鱼类群落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解生境变动条件下长江口鱼类群落的特征,为其鱼类资源的管理提供依据,2010年5月中旬至9月在长江口进行了张网鱼类资源调查(除8月外,采样频率为1周1次)。结果显示,调查期间总共出现6种生态类群、39种鱼类,海洋洄游鱼类和河口定居性鱼类的种类数目分居1、2位,包含种类数目最多的科是鳀科(6种),其次鰕虎鱼科和石首鱼科(4种),5-9月间种类和生态类群种类数目更替均无显著性差异;5-9月间各生态类群尾数/重量均以海洋洄游鱼类占首位,5-8月间各月平均每网尾数/重量均无显著性差异,但9月除了与7月尾数无显著性差异外,尾数和重量均较各月高,生态类群尾数/重量的排序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对棘头梅童鱼、刀鲚、凤鲚、银鲳、灰鲳、龙头鱼等6种主要经济鱼类的幼鱼数量比例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种类的变动有差异,如棘头梅童鱼、刀鲚、龙头鱼幼鱼基本呈下降趋势,而凤鲚则为上升趋势。此外,相同属的鱼类生态位有一定的分化,银鲳和灰鲳在时间上交替出现、而刀鲚和凤鲚在不同水域产卵,这是一种减少对食物、空间竞争的策略;按鱼类群落优势种综合丰盛度法,各月优势种比例均在95%以上,而各月间优势种更替无显著性差异;Braycurtis尾数/重量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在60%的水平上将群落分为组Ⅰ(5月-8月前半月)和组Ⅱ(8月后半月-9月)。此外,长江口虽仍是棘头梅童鱼、银鲳、灰鲳等重要经济鱼类的育幼场,但群落结构已有了变化,特别是中华鲟、鲥等珍稀鱼类的消失,反映了因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等引起了长江口鱼类资源的衰退。 相似文献
139.
长江口湿地氮施加对海三棱蔗草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过剩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长江口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氮添加试验,模拟长江口不同浓度氮素含量对中国特有植物海三棱蔗草(Scirpus mariqueter)生长及生理特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水平的增加,海三棱蔗草的生长总体上呈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规律.其中,100~200 mg·kg-1的氮素施加显著提高了海三棱藨草的各项生长指标和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组(无施氮处理)相比植株高度提高约35%,植株密度提高约50%,总生物量提高约40%,叶片总叶绿素浓度提升约37%,且海三棱蔗草植株的氮储量也在施氮200mg· kg-1处理时达到最大值5.9g·m-2,当超过该水平后,海三棱蔗草的氮储量则显著降低.目前长江口潮滩湿地的土壤全氮含量尚未达到抑制海三棱蔗草生长的水平,因此氮过剩的环境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并更好地发挥氮素吸收和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0.
根据2000~2003年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浮游植物数量分布状况和生态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海区浮游植物年际平均总量为2225 44×104ind/m3,长江口浮游植物数量最高(8262 17×104ind/m3),舟山渔场次之(91 16×104ind/m3),杭州湾水域最低(30 91×104ind/m3)。群落的多项生态指标反映出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仍处于不稳定状态,H′的变动幅度大,其水域生态系统较杭州湾和舟山渔场更为脆弱,承受的外界环境压力更强;海区浮游植物总量主要受控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等个别优势种,并决定浮游植物分布趋势,中肋骨条藻大量繁殖而造成年际间数量大幅波动,其中2001年浮游植物数量猛增,平均总量高达8262 17×104ind/m3,密集中心浮游植物数量已接近赤潮细胞密度;外海高盐水系入侵程度加强,与春季浮游植物高值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对长江口水域浮游植物分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