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62篇
  免费   436篇
  国内免费   861篇
林业   1517篇
农学   892篇
基础科学   1883篇
  1835篇
综合类   8527篇
农作物   554篇
水产渔业   2836篇
畜牧兽医   3148篇
园艺   1340篇
植物保护   727篇
  2024年   126篇
  2023年   411篇
  2022年   512篇
  2021年   522篇
  2020年   489篇
  2019年   607篇
  2018年   274篇
  2017年   480篇
  2016年   651篇
  2015年   821篇
  2014年   1287篇
  2013年   1087篇
  2012年   1447篇
  2011年   1504篇
  2010年   1495篇
  2009年   1334篇
  2008年   1343篇
  2007年   1151篇
  2006年   1005篇
  2005年   1079篇
  2004年   928篇
  2003年   919篇
  2002年   622篇
  2001年   604篇
  2000年   328篇
  1999年   248篇
  1998年   241篇
  1997年   229篇
  1996年   175篇
  1995年   163篇
  1994年   170篇
  1993年   133篇
  1992年   139篇
  1991年   121篇
  1990年   109篇
  1989年   137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14篇
  1975年   11篇
  1957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1982—2017年5—9月大山口水文资料及巴音布鲁克气象站气象资料,分析与巴音布鲁克山区降水密切相关的径流量、降水量以及相对湿润指数等指标,对巴音布鲁克山区人工增水业务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在人工增水时期,开都河流域有90%概率月均径流量增量为3.01 m~3/s,增率为1.62%,统计显著性水平0.000 1;山区月均降水量增率为2.78%,显著性水平0.023 3;随着年际变化,巴音布鲁克山区相对湿润度指数总体呈增长趋势,且在人工增水时期,干旱程度取得了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992.
为评价氨唑草酮的环境安全性,参照国家标准GB/T 31270-2014的要求,采用室内模拟法研究了氨唑草酮在不同温度和不同pH值缓冲溶液中的水解特性、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挥发特性,以及在2种水-沉积物系统中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氨唑草酮在25 ℃时,在pH值为4或7的缓冲液中水解半衰期均长于365 d,在pH值为9的缓冲液中水解半衰期为90.0 d,属于难水解至中等水解农药。在20~25 ℃、气体流速500 mL·min-1的条件下,氨唑草酮在空气、水和土壤中的挥发率均小于1%,属于难挥发农药。氨唑草酮在湖泊(杭州西湖)水-沉积物系统和河流(京杭大运河)水-沉积物系统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好氧降解半衰期分别为408 d和630 d,厌氧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48 d和990 d,在水-沉积物系统中属于难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993.
酵母及藻类对褶皱臂尾轮虫培养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种群累积培养法研究了两种酵母、两种藻类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最适投喂密度。结果表明 ,这四种饵料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最适投喂密度 (× 10 6cell·ml-1)分别是 :干酵母 ,15 ;鲜酵母 ,5 ;微绿球藻 ,4 5 ;三角褐指藻 ,2 0。同时 ,在最适密度下比较了这四种饵料对轮虫的培养效果。结果表明 ,四种饵料对轮虫的培养效果以微绿球藻为最优 ,其它依次为三角褐指藻 ,鲜酵母 ,干酵母。实验结果显示 ,褶皱臂尾轮虫批量培养及至工厂化培养的首选饵料是微绿球藻和三角褐指藻  相似文献   
994.
魏南  路斌  余德光  谢骏  王广军  陈成勋 《水产学报》2016,40(8):1239-1248
利用Peeper透析装置(dialysis peepers)的沉积物间隙水采集技术结合微量分光光度法,测定高密度杂交鳢养殖围隔中原位上覆水及沉积物间隙水中主要离子的浓度,分析各离子在上覆水–泥水界面–沉积物整个垂直剖面上的分布特征,并估算其在上覆水–沉积物界面处的扩散通量。结果显示,1NH4+-N、NO3–-N、NO2–-N、PO43–-P、SO42–-S和Fe2+都具有较强的垂直分布规律。NH4+-N在沉积物0~18 cm中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增加,18 cm后相对稳定;NO2–-N和PO43–-P在沉积物表层2~4 cm出现峰值,而在上覆水和深层沉积物中都相对较低;NO3–-N和SO42–-S在上覆水中远大于沉积物中浓度,并且进入沉积物4 cm内浓度迅速降低。2水样根据不同深度测定的理化性质,分别聚类为3组差异显著的类群:上覆水组、表层沉积物组(上覆水–沉积物界面组)和下层沉积物组。3通过Fick第一定律估算离子在上覆水—沉积物界面的扩散通量得出,NH4+-N、NO2–-N、PO43–-P和Fe2+为沉积物扩散至上覆水中;NO3–-N和SO42–-S为上覆水扩散至沉积物中。NH4+-N和SO42–-S在上覆水–沉积物界面具有相对较大扩散通量,其余离子则相对较小。NH4+-N在3个实验围隔中的扩散通量分别为76.432、111.631和209.835 mg/(m2·d),为主要的沉积物内源释放离子。  相似文献   
995.
应用透射电镜对鲮鱼肝脏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正常状态下肝细胞具有典型的单核现象,核仁、核膜、核孔等都清晰可见,肝细胞含有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溶酶体、糖原等细胞器和内容物,胆小管主要为胞内胆小管.饥饿4周后,鲮鱼肝细胞所含的细胞器总数目减少,核周粗面内质网含量降低,线粒体出现多种形状,其间电子密度较低,嵴更加稀疏,溶解,无全嵴,其最大变化是肝细胞内的糖原几乎消失,出现大量的溶酶体.再恢复投喂4周后,鲮鱼肝细胞各种细胞器均恢复到正常水平,鲮鱼的糖原大量出现,占据细胞大量空间.表明鲮鱼肝细胞代谢与细胞器数目和内容物密切相关,在一段时间的饥饿胁迫之后,其肝脏能过量地贮存糖原作为能源物质.  相似文献   
996.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史氏鲟幼鱼摄食、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8  
高露姣 《水产学报》2004,28(3):279-284
报道了饥饿和再投喂对史氏鲟幼鱼摄食、生长以及生化组成的影响.22±2℃条件下,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鱼白肌的RNA/DNA比值不断减小,体重逐渐下降,后者与同期对照组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饥饿7d,鱼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分别在饥饿14d和21d时下降幅度最大,提示史氏鲟幼鱼动用储存物质的顺序依次是糖原、脂肪和蛋白质.而饥饿过程中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则有所上升.恢复投食后,饥饿幼鱼的摄食强度增大,生长加快,其中7d、14d饥饿组幼鱼的RNA/DNA比值达到或接近正常投喂组水平,但21d饥饿组的比值仍明显低于正常投喂组(P<0.05).恢复投食30d后,7d和14d饥饿组幼鱼体重接近对照组(P>0.05),21d饥饿组的终体重未能赶上对照组(P<0.05),这表明史氏鲟幼鱼的补偿生长随饥饿时间不同而异.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鱼体生化组成与正常投喂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97.
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属鲈形目、鱼旨科、鲈属,主要分布于我国、朝鲜及日本沿海。上世纪90年代以来,花鲈已成为我国海水网箱养殖的主要鱼类之一。我国较早开展花鲈人工育苗研究的是宁波大学李明云等(1994~1996),在浙江宁海利用对虾育苗厂冬闲季节的育苗设施,采用海捕亲鱼进行人工育苗获得成功,培育出全长3.0cm以上的花鲈苗种15.5万尾。  相似文献   
998.
郭成顺 《水产养殖》2004,25(6):12-13
丹东地区淡水饵料鱼资源比较贫乏,而海水小型杂鱼资源比较丰富,多数水产冷冻加工厂均有加工和冷藏,可做为淡水肉食性鱼类的饵料鱼。2003年6月,丹东市宏远水产养殖公司在凤城市土门子水库采用三级网箱,以海水小杂鱼“沙里钻”为饵料鱼,进行网箱培育乌鳢鱼种技术研究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9.
投喂频率对黄鳝幼鱼摄食、生长及饵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饵料效率、体重分化、鱼体组成的影响。试验共设5组不同投喂频率(2、3、4、12次/d和24次/d),每组3个重复,试验持续30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4次/d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特定生长率有不同程度增高,4次/d组达到最高(P<0.05);饲料利用效率4次/d组显著高于2次/d组(P<0.05),与其它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各试验组组内个体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黄鳝的规格趋于整齐。试验各组黄鳝的鱼体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蛋白质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在4次/d时达到最高(P<0.05)。试验表明:黄鳝的生长受投喂频率的影响,每天投喂4次是黄鳝养殖的最佳投喂频率。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静态法,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不同盐度(16、18、20、22和24)和pH(6.7、7.7、8.7、9.7和10.7)对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6-24盐度范围内,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随盐度增加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盐度为20组(对照组)文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51 L/g·h、6.65 mgPOM/g·h,显著高于盐度为16、18、22、24实验组(P<0.05),推测文蛤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20左右.pH在6.7-10.7范围内,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均随pH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pH=8.7(对照组)文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04 L/g·h、11.91 mgPOM/g.h,显著高于6.7、9.7、10.7实验组(P<0.05),而与pH=7.7实验组差异并不显著(P>0.05),推测文蛤最适生长pH范围为7.7-8.7.研究结果可为文蛤池塘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