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29篇
  免费   1453篇
  国内免费   2187篇
林业   2814篇
农学   2643篇
基础科学   678篇
  2388篇
综合类   17783篇
农作物   1786篇
水产渔业   1953篇
畜牧兽医   7873篇
园艺   2050篇
植物保护   2201篇
  2024年   397篇
  2023年   1263篇
  2022年   1532篇
  2021年   1597篇
  2020年   1262篇
  2019年   1527篇
  2018年   827篇
  2017年   1177篇
  2016年   1507篇
  2015年   1442篇
  2014年   1888篇
  2013年   1870篇
  2012年   2482篇
  2011年   2488篇
  2010年   2295篇
  2009年   2451篇
  2008年   2664篇
  2007年   2096篇
  2006年   1741篇
  2005年   1609篇
  2004年   1171篇
  2003年   1035篇
  2002年   846篇
  2001年   729篇
  2000年   578篇
  1999年   519篇
  1998年   438篇
  1997年   352篇
  1996年   366篇
  1995年   347篇
  1994年   315篇
  1993年   231篇
  1992年   223篇
  1991年   258篇
  1990年   217篇
  1989年   191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8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6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61.
研究不同浓度6-BA和NAA对费菜嫩叶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费菜叶片愈伤组织诱导最适宜培养基为MS+6-BA 2.0 mg·L-1+NAA 0.2 mg·L-1,丛生芽诱导最适宜培养基为MS+6-BA 2.0 mg·L-1+NAA 0.6 mg·L-1,壮苗培养基为MS+6-BA 0.5 mg·L-1+NAA 0.1 mg·L-1,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1 mg·L-1,幼苗移栽到经灭菌处理的等体积混合的草炭土、蛭石、珍珠岩基质中,成活率为90%。  相似文献   
962.
【目的】筛选西梅品种法兰西采前落果的相关影响因子,为法兰西采前落果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西梅优良品种法兰西为试验对象,以果实着色情况为依据,在50株试验树东、南、西、北方位的树冠内外和上中下层,分别摘取未着色正常果实(对照,CK)、30%着色果实(T1)、50%着色果实(T2)和80%着色果实(T3)各20个,并捡取掉落时间不到1 d的落果(100%着色,T4)100个,将每个同样着色程度重复的果实充分混匀后,从中随机选取30个果实测定单果鲜质量、果实纵横径、果形指数、果面色差值(L~*、a~*、b~*)等特征参数及果实养分含量等指标,分析法兰西采前果实着色程度与测定指标的相关性,筛选采前落果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果面着色程度不同的法兰西单果鲜质量之间差异均不显著;果形指数随落果着色程度加深而呈逐渐增大趋势,其中CK与T4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随法兰西落果着色程度加深,果面色差值L~*和b~*呈逐渐下降趋势,而a~*逐渐升高,果实颜色向黄、红色转变。法兰西采前落果中的全氮(N)、全磷(P)、锰(Mn)、铁(Fe)和硼(B)含量均随采前落果着色程度的加深呈下降趋势,而钾(K)、锌(Zn)、铜(Cu)和硒(Se)含量则随采前落果着色程度加深均呈上升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果面色差值a~*与果形指数及果实K、Zn、Cu和Se含量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色差值L~*、b~*及果实N、P、Mn、Fe和B含量间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与L~*、b~*、N、Mn和Fe的相关系数均高于0.9。【结论】法兰西采前落果是果实营养不平衡导致的果实过早衰退而进入成熟期的表现。  相似文献   
963.
一株大豆内生拮抗细菌XZ-2的分离和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大豆植株中分离到一株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拮抗细菌,命名为XZ-2。抑菌活性测定显示XZ-2对甘薯黑斑病菌、大蒜叶枯病菌等8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抑菌直径均在20 mm以上。采用分光光度法绘制了XZ-2的生长曲线,结果显示该菌株在LB液体摇培12 h时基本达到对数生长期,该生长曲线的绘制为后期XZ-2的活性物质发酵条件优化奠定了基础。通过PCR扩增16Sr DNA片段并采用MEGA 6.0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初步将该菌株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964.
不同播期下水热因子对燕麦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播期下水热因子变化对燕麦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白燕2号裸燕麦品种为材料,于2018-2019年探究了5个不同播期(4月18、4月28日、5月8日、5月18日、5月28日)对燕麦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播期的推后,燕麦生育期缩短5~14 d;播期每推迟10 d,营养生长期平均推迟5~9 d;燕麦拔节到抽穗期的降雨分配、全生育期降雨总量和苗期积温提高。(2)拔节到抽穗期的降雨量和整个生育期降雨总量增加有利于燕麦产量提高,分蘖到拔节期积温和拔节到抽穗期的降雨量与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抽穗到灌浆期的降雨量与粗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灌浆到成熟期期间降雨不利于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形成。(3)5月28日播种的燕麦生长表现最佳,株高、茎粗和籽粒产量分别较4月18日播种提高了21.57%、25.12%和24.91%;燕麦品质以5月18日播种表现最优,β-葡聚糖、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较4月18日播种平均提高了43.11%、9.22%和14.65%。总之,我国北方燕麦主产区不同的播期主要因为各生育时期的降雨量不同而影响燕麦产量和品质,其中拔节到灌浆期间的降雨量增加有利于燕麦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提高,燕麦全生育期总降雨量增加有利于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965.
通过5年10项次的系列试验,研究了影响大豆产量的栽培因子的单因素、多因素对大豆器官生长发育和群体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栽培因子的实施效应。播期、密度、行株距配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夏大豆品种较早播种,生长稳健,分枝、有效荚数和单株粒重增加,有利于高产;不同株型类型品种的适宜密度有显著差异,主茎型>分枝紧凑型>分枝松散型,在适宜密度条件下均可达到较高产量水平;缩小行距,有利于增加群体数量,叶面积指数增加;适当增加株距,有利于改善单株生育状况和后期透光条件,提高单株生产力。因此,夏大豆产区实现田间最佳分布措施是缩小行距,扩大株距。  相似文献   
966.
海岛棉数量性状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14份新疆海岛棉地方性品种的17个性状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前6个因子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7.66%,基本能保持17个性状中绝大部分性状的信息量。以前6个因子为综合指标对14份海岛棉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可聚为4大类,而且每一类都表现出自己的特征。育种中可依据海岛棉群体因子的相对重要性,采取有重点的逐步改良以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967.
锌、硼对新植蔗产量和品质及一些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蔗分蘖前期施用锌肥(48kg/hm^2)、硼肥(45kg/hm^2)、锌 硼肥(40.5kg/hm^2 24.5kg/hm^2),结果表明,锌肥处理较对照增产1.17%,硼肥处理与对照相当,锌 硼处理较对照增产6.05%;锌处理的平均甘蔗蔗糖分都比对照高0.56%(绝对值),硼处理的平均甘蔗蔗糖分比对照高0.07%(绝对值),锌 硼处理的平均甘蔗蔗糖分高0.39%(绝对值)。甘蔗施用锌、锌 硼肥对茎径影响不明显,硼肥处理茎径比对照低,各处理的茎数都比对照略高;茎长以锌 硼处理最高;锌、锌 硼处理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的含量比对照高,而硼处理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的含量比对照低;各处理都提高了硝酸还原酶活性。  相似文献   
968.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豆制品中胰蛋白酶抑制剂在抑制牛胰蛋白酶活性反应前后的吸光值差异制作差值曲线,从而得出斜率与抑制剂活性之间关系的方法。并通过反复的实验对比,最终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大豆制品中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  相似文献   
969.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积因子层次分析方法—积因子位次赋值数据求权重法,该方法采用算术平均数赋值代替专家打分,最大程度的避免了主观判断可能造成的决策失误。用该方法对影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潜力的17个因素进行排序,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  相似文献   
970.
小麦热激蛋白转录因子在热胁迫和耐热性产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了解小麦热激蛋白转录因子C亚家族,本研究采用全基因组信息保守结构域比对和进化聚类分析,共鉴定了24个小麦TaHsfC基因,并对TaHsfC亚家族成员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亚细胞定位、对应蛋白质的氨基酸特点、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4个TaHsfCs主要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其中A基因组中有7个,B基因组中9个,D基因组中有6个,另外两个所在染色体位置不清楚。TaHsfCs含有0~2个内含子,其中 TaHsfC1亚族基因含有1~2个内含子, TaHsfC2亚族基因则含有0~1个内含子。聚类分析表明,小麦TaHsfC成员共分为 TaHsfC1和 TaHsfC2两个亚族。24个TaHsfCs成员全部定位于细胞核。在15%PEG模拟干旱条件下,干旱敏感品种矮抗58和耐旱品种晋麦47中有10个TaHsfC基因显著上调表达,其中 TaHsfC2亚族基因的表达量上调倍数均高于 TaHsfC1亚族基因(其中 TaHsfC2j和 TaHsfC2k未在晋麦47中检测到表达量)。本研究可为探索小麦热激蛋白转录因子C家族基因在小麦抗旱中的分子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