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78篇
林业   115篇
农学   160篇
基础科学   322篇
  78篇
综合类   1102篇
农作物   154篇
水产渔业   35篇
畜牧兽医   291篇
园艺   110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基于改进Hough变换的农田作物行快速检测算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苗期农田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了包含行栽作物和土壤背景的农田图像,针对现有作物行定位方法易受外界干扰和处理速度较慢的不足,提出将投影法和直接Hough变换法相结合检测作物行的算法.采用2G-R-B 法和OTSU法将图像二值化,通过快速中值滤波算法去除噪声,再利用垂直直方图投影将图像进行水平条划分获取作物垄平均定位点,最后通过Hough变换检测垄定位点,得到作物行中心线.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垂直直方图投影的Hough变换检测作物行中心线的算法在保证高定位精度的同时,算法处理速度比直接Hough变换检测法提高了3倍,得到的定位基准线能代表作物行走向.  相似文献   
72.
针对T90/T100推土机履带行走系统存在拖带轮偏磨问题,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行车架焊合件加工质量不稳定,提出了控制质量的具体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今后一系列推土机履带行走系统的设计改进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73.
通过5年10项次的系列试验,研究了影响大豆产量的栽培因子的单因素、多因素对大豆器官生长发育和群体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栽培因子的实施效应。播期、密度、行株距配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夏大豆品种较早播种,生长稳健,分枝、有效荚数和单株粒重增加,有利于高产;不同株型类型品种的适宜密度有显著差异,主茎型>分枝紧凑型>分枝松散型,在适宜密度条件下均可达到较高产量水平;缩小行距,有利于增加群体数量,叶面积指数增加;适当增加株距,有利于改善单株生育状况和后期透光条件,提高单株生产力。因此,夏大豆产区实现田间最佳分布措施是缩小行距,扩大株距。  相似文献   
74.
株行配置对春玉米根冠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置7.50万株/hm2和9.75万株/hm2两个种植密度,60 cm+60 cm等行距和40 cm+80 cm宽窄行两个行距配置,比较株行配置对春玉米冠层、根系结构与功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果穗、茎鞘干重百分比垂直分布明显上移,叶片干重百分比在垂直分布变化较小,行距配置对果穗、茎鞘干重百分比在垂直分布上影响较小。相对于等行距种植,宽窄行种植叶片干重百分比有下移趋势,群体不同叶位叶面积指数也表现为同一密度下,宽窄行种植群体上层LAI较小,穗位叶高效叶层LAI较大;随密度增加,根重有纵向下移的趋势,根系TTC还原强度在不同土层深度都显著降低。同一密度下,宽窄行种植根重的垂直分布出现下移趋势,根系TTC还原强度略高于等行距种植。高密度条件下,宽窄行种植降低了玉米果穗秃尖长,显著增加果穗穗粒数,因而显著提高产量,增产2.73%~10.86%,说明在宁夏扬黄灌区较高种植密度下,采用宽窄行种植能优化不同叶层结构,适当增加深层土壤根系所占比例及活力,有利于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5.
分析了寒地水稻生产中,单位面积穴数不足、均度不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普通人工插秧行距偏大、穴距过大。论证了缩垄增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技术措施,其机械行距为24cm,人工插秧实行(19+35cm)的宽窄行。指出在一定范围内,保证群体密度,田间分布均匀是保证质量、提高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76.
<正>一、收割机的使用1、起步。起步要平稳加大油门,使收割机达到额定转速后,再进行切割。遇到障碍物需转弯和倒车时,必须升起割台,减小油门,停止切割。2、.使用一段时间后,紧固前轮、后轮螺母;检查调节全部三角皮带的张紧度;检查调节全部传动链条;当指示灯亮时,清理干式空气滤清器:清理旋转风罩和散热器;检查冷  相似文献   
77.
为解决机器视觉对早期玉米苗带在多环境变量下导航线提取耗时长、准确率低的问题,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中值点Hough变换作物行检测的导航线提取算法。首先,改进了传统的2G-R-B算法,再结合中值滤波、最大类间方差法和形态学操作实现土壤背景与玉米苗带的分割。其次,通过均值法提取玉米苗带特征点,然后采用中值点Hough变换拟合垄间两侧玉米苗列线,最后将检测出的双侧玉米苗列线为导航基准线,利用夹角正切公式提取导航线。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灰度化算法能够正确分割玉米苗带与土壤,处理一幅640×480像素彩色图像平均耗时小于160 ms,基于中值点Hough变换检测玉米苗列再提取导航线的最大误差为0.53°,相比于传统Hough变换时间上平均快62.9 ms,比最小二乘法平均精确度提高了7.12°,在农田早期玉米苗带多环境变量影响因素下导航线提取准确率均达92%以上,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78.
气吸滚筒式垄上三行大豆密植排种器设计与参数优化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针对1.1 m大垄垄上三行密植大豆栽培技术配套播种机不得不采用单行播种单体前后错排使用,导致播种机结构复杂、通过性差等问题,研究设计了一种与垄上三行大豆密植栽培模式配套的气吸滚筒式大豆排种器。通过理论分析初步确定其主要结构参数并建立充种过程力学模型,运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中心组合试验方法,以真空度、作业速度、型孔孔径为试验因素,以粒距合格指数、重播指数、漏播指数、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目标函数,参照国标GB6973-2005《单粒(精密)播种机试验方法》实施参数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当参数组合为型孔孔径4.5 mm、真空度4.7~5.9 k Pa、作业速度低于9.1 km/h时,该排种器的合格指数≥95%、重播指数≤3%、漏播指数≤2%、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6.5%。研究结果为气吸滚筒式三行大豆排种器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9.
基于分区域特征点聚类的秧苗行中心线提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准确检测水稻秧苗行中心线,提出了基于分区域特征点聚类的秧苗行中心线提取方法。采用2G-R-B特征因子和Otsu法分割秧苗和背景;通过分区域统计秧苗像素点分布提取秧苗行的候选特征点,利用特征点间近邻关系对特征点进行聚类,确定秧苗行数和各秧苗行的起始点;基于秧苗成行栽植特点引入“趋势线”,利用点到该直线的距离与距离阈值作比较,筛选出远离各行趋势线的点,并将其去除;对筛选后的每一行特征点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直线拟合,获取秧苗行中心线。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强的抗噪性能,提取秧苗行中心线的准确率达95.6%,与标准Hough变换和随机Hough变换算法相比,处理一幅分辨率为320像素×237像素的彩色图像平均耗时短,能够实现水田秧苗行中心线的准确提取,可为插秧机自主行走提供可靠的导航信息。  相似文献   
80.
基于自动导航的小麦精准对行深施追肥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冬小麦返青期地表追施氮肥使氮素挥发导致肥料利用率低的问题,结合目前在小麦追肥过程中缺少深施氮肥作业装备的现状,进行了基于拖拉机自动导航技术实现精准对行深施氮肥的技术研究,设计了小麦精准对行精量深施追肥机。追肥机采用安装有自动导航系统的拖拉机牵引实现精准对行,以RTK-GNSS接收机测取的作业速度为基准,通过液压系统驱动排肥机构工作,双圆盘开沟器开沟深施,采用PID控制排肥轴转速与车辆行驶速度实现实时匹配,达到精量控制追肥量的目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设置目标追肥量为200 kg/hm2,车辆行驶速度为5 km/h时,追肥机能完成对行深施追肥作业,机具对行作业误差在±6 cm以内,追肥量偏差小于9%,可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对照撒肥机表层撒肥作业,每公顷减施氮肥25 kg左右,小麦每公顷增产486.5 kg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