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4篇
农学   4篇
  8篇
综合类   16篇
畜牧兽医   2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对西藏藏北高原草地植物丛枝菌根(AM)真菌种群多样性的研究表明:藏北高原草地植物AM真菌分布极为广泛,共分离出4属AM真菌,Glomus属真菌分布最为广泛、优势属地位最为突出,其次为Acaulospora属真菌,Paraglomus属和Scutellospora属真菌则同为常见属;不同草地类型中,高寒草原AM真菌属的多样性高于高寒草甸,Scutellospora属真菌在高寒草甸草原中未见分布,Paraglomus属真菌则主要分布于高寒草甸草原中;AM真菌属的多样性与寄主植物在藏北草地所处的地位亦基本一致;海拔高度不仅与AM真菌孢子密度表现为负相关(r=-0.478),而且对AM真菌的生态分布亦具重要影响。不同土壤pH范围内,Glomus属真菌的种群频度有随土壤PH的提高而显著增加的趋势,Scutel-lospora属真菌的种群频度则呈中性>碱性的趋势,Paraglomus属真菌仅见于中性土壤环境中;低磷土壤AM真菌的多样性低于高磷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22.
探索了藏北高原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主张有效地加速治理退化草地,摒弃传统的"数量型畜牧业"的观念和做法,提倡草地畜牧业逐渐向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并提出了治理退化草地和促进草地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3.
勘误声明     
《中国畜禽种业》2020,(5):182-182
《中国畜禽种业》2019年第7期118页,“规模猪场母猪词养管理技术措施”一文中,第二作者正确的姓名应该为:薛念军。《中国畜禽种业》2020年第3期31页,“藏北高原西藏蒿草沼泽化草甸退化演替及可持续利用发展策赂”一文中,出现的“蒿草”一词正确的应该为“嵩草”。  相似文献   
24.
基于MODIS算法的藏北高寒草甸的光能利用效率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能利用效率(lightuseefficiency,LUE)是指初级生产力与植被冠层所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absorbedphotosyntheticallyactiveradiation,APAR)之比,它反映了植被利用光能的能力。定量化生产力的时空变化是定量化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研究内容,而LUE 作为光能生产力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定量化生产力时空变化的基础。因此,定量化全球植被的LUE 是定量化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MODIS光能利用效率算法,本研究模拟了2004-2005年藏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效率(LUEMODIS),并用观测的光能利用效率(LUEEC)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在MODIS算法中,日最低气温(Tamin)和饱和水汽压亏缺(VPD)分别被用来计算温度胁迫因子(Tscalar)和水分胁迫因子(Wscalar)。相关分析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Wscalar,Tscalar 更能够解释观测的LUE 的季节变化。2004和2005年的模拟值分别高估了约14.97% 和16.57% 的观测值,但配对T 检验显示模拟值和观测值差异不显著,即基于MODIS的LUE 算法在模拟藏北高寒草甸LUE 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相关分析表明,观测的LUE 与Tamin 的相关性好于观测的LUE 与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这表明在反应藏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LUE的季节变异方面,Tamin 优于平均气温。总之,基于MODIS算法的LUE 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定量化藏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LUE。  相似文献   
25.
利用“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研究”(CAMP)(CAMP/Tibet-CoordinatedEnhancedObservingPeriodAsia-AustraliaMonsoonProjectontheTibetanPlateau) 2002年8月中下旬无线电探空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藏北高原地区边界层及其空间结构特征,得到了一些藏北高原地区边界层及其空间特征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26.
旨在探讨耕作方式对山西旱塬区土壤水分、高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旱作高粱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传统耕作、免耕、秋旋耕、秋深松、秋深耕+旋耕和春深耕+旋耕6 种耕作模式,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高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播前土壤蓄水量和耗水量均以秋深耕+旋耕模式最高。与传统耕作和免耕模式相比,秋深耕+旋耕模式显著提高高粱产量,增产幅度分别47%和36.7%;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幅度分别达36.8%和25.5%;显著增加千粒重,增加幅度分别达16.5%和14.0%;显著增加枝梗数,增加幅度分别达22.2%和28.2%;显著增长高粱穗长,增长幅度分别达19.0%和21.2%。秋深耕+旋耕模式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耕作模式,可作为山西旱塬区高粱生产适宜的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27.
南通近四年冬小麦种植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3~2007年南通气象局的气象资料和南通市农业局的冬小麦试验资料,分析了南通市近四年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气象条件。然后采用综合对比的方法,分析了南通市气象变化特点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藏北高原那曲平均海拔在4 500m以上,生态极为脆弱,牲畜仍处于“夏壮、秋肥、冬瘦、春乏”的半饥饿状态,发展适宜区域人工种草、建立草牧业示范村可有效缓解藏北高原放牧压力,解决牲畜半饥饿状态。在前期引种栽培工作基础上,2018-2019年引进10种高产优质燕麦品种做对比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0种燕麦在藏北高原均不能成熟,部分燕麦品种只能生长到开花期,生育天在100-107天;10种燕麦品种中青海444鲜草产量最高为56 098.04kg/hm2,其次为林纳鲜草产量为55 477.73kg/hm2、甜燕麦鲜草产量为54 657.32kg/hm2、加燕1号鲜草产量为44 952.47kg/hm2;青海444燕麦品种植株高大,株高高达150.6cm;叶片含量:青田1号燕1号加燕2号甜燕麦;综合考虑藏北高原适宜推广种植:青海444、甜燕麦、林纳、白燕7号、青引1号。  相似文献   
29.
土壤结构的维持和稳定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明高寒草原土壤结构的变化过程,研究了藏北正常、轻度和严重退化高寒草原表层(0~10cm)、亚表层(>10~20cm)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soil aggregates organic carbon,SAOC)的变化及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正常草地不同土层相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无显著差异,退化草地相同粒径SAOC质量分数随土层加深则呈显著提高的趋势;除轻度退化草地表层,不同状态草地各土层微团聚体(<0.25mm)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大团聚体(>0.25mm)有机碳。2)退化草地表层、亚表层SAOC质量分数均呈显著下降,降幅随草地退化加剧却有所降低。但与轻度退化草地相比,严重退化草地表层大团聚体、微团聚体有机碳损失量分别增、减2.87、2.90g/kg,亚表层损失量则分别减少1.40、0.34g/kg,由于大团聚体有机碳损失量较大,其土壤抗蚀能力低于轻度退化草地。3)高原寒旱环境中,SAOC质量分数随SOC质量分数、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分别呈极显著(p<0.01)提高、显著(p<0.05)下降的趋势,土壤温度、土壤容重对SAOC质量分数的影响则均不显著。该文可为进一步探寻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维持与稳定的理论和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为了研究藏北高原地表温度变化特征,利用2002—2015年MODIS/TERRA卫星的地表温度(LST)遥感数据结合同期气象数据,对藏北高原2002—2015年地表温度年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2—2015年内藏北高原地表温度呈缓慢上升趋势,2013年和2015年夏季均达到极值35.3℃;而最小值出现在2011年冬季,为5.2℃。空间分布变化分析表明,藏北高原的高温区随时间从西部逐渐向东部扩大,高温区主要集中在各县城或乡镇及人口较密集的地方,低温区主要集中在人口稀少的地方及北部无人区域,2002—2015年低温区分布无明显变化。(2)卫星反演的地表温度值与实测的气温数据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与降水量呈负相关。随着藏北高原东部地区城镇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明显增加,高温区覆盖范围面积不断增大,2015年面积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