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7篇
农学   4篇
  16篇
综合类   3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藏北高原高寒草地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藏北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海拔的12个样地对土壤有效养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拔4 480m优势植物为嵩草(Kobresiaspp)、苔草(Carex tristachya)的高山草原土速效氮含量较高;人工种植的在海拔4 530m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海拔4 300m燕麦草(Arrhenatherum elatius)有效磷含量较高;高山草原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在海拔4 466m优势植物为早熟禾(Poasp.)的高山草原土有效铜和有效铁含量较高;在海拔4 481m高山草甸土的裸地有效锰含量较高;在海拔3 473m原生植被覆盖的亚高山草原土有效锌含量较高。有效氮、磷、铜、锌和锰在高山草原土中分布异质性较亚高山草原土、高山草甸土和高山荒漠土差;速效钾在各种类型土壤中分布异质性较均匀;有效铜在亚高山草原土中分布异质性较差。总体而言,藏北高原高寒草地中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高低和分布异质性,受到海拔高度、土壤质地、地上植被、人为开发利用及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藏北高寒草地样带物种多样性沿降水梯度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藏北高原高寒草地样带上对40个围栏内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进行测定,探讨了生长季降水对高寒草地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以及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模式。结果表明,降水格局显著地影响藏北高原内部高寒草地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群落结构特征与初级生产力关系密切;藏北地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随生长季累积降水呈指数增加趋势;在高寒草地群落物种丰富度-生产力关系研究中单峰模式的判别系数R(0.754)略高于线性回归模型(0.743)。沿藏北高原样带高寒草地物种丰富度随地上生物量单调递增,单峰模式的单调递减区间并未出现;然而单峰模型预示着在地上生物量高于121.17g/m 的高寒草地群落物种丰富度可能随生物量单调递减,从而使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表现为较为标准的单峰模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地上生物量也均呈单峰模式,但其单调递减区间窄于单调递增区间,峰值分别对应的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为71.90和60.90g/m。  相似文献   
13.
藏北高寒草地土壤冻融过程水热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认知藏北高寒草地土壤冻融循环过程,依托申扎高寒草原与湿地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开展了高寒草地土壤剖面水热变化过程监测,基于2015–2016年数据,对藏北高寒草地冻融循环过程中温度、含水率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冻融过程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剖面各土层温度和含水率均呈准周期性变化,且变化幅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11月初至次年4月底是藏北高寒草地土壤的冻结期,可分为初冻期(11月)、稳定冻结期(12月至2月上旬)、消融前期(2月中旬至3月下旬)和消融后期(3月下旬至4月中旬)4个阶段;观测期土壤冻结的最大深度在160 cm左右;冻结深度上下限和积温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含水率和温度变化相互影响,水分在土壤热量传递时有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理解冻融水热耦合作用及生态系统对冻融的响应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国东北样带上不同的土地利用组合类型作为典型区。运用GIS 和遥感技术分析近30年来不同类型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本文选取基于货币量的价值量评价法,参考Costanza等人的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运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的平均值来分析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东北样带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很大。土地利用程度均呈加大趋势,耕地、林地和草地的ESV 均有较大变动,不同类型区单位面积的ESV差别也很大。其基本分布规律为林区>农林交错区>牧区>农牧交错区>农区。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ESV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指数是缺乏弹性的,研究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5.
拉萨-林芝植被样带不同群落类型的细根生物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根通常是指植被地下根系中直径小于2 nun的根,其生产和周转直接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和养分循环.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约3%~84%(大部分为10%-60%)的净初级生产力被用于细根的生产(张小全等,2001);而细根的周转则是森林土壤C累积的最大输入量,如果忽略细根的生产、死亡和分解,土壤有机物质和养分元素的周转将被低估20%-80%(Vogt et al.,1986;1996).  相似文献   
16.
1970s-2015年长春市城市扩张过程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长时间序列的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提取获得1970s-2015年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信息,通过构建年均扩展指数模型、凸壳边界、空间样带梯度区域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来分析近40多年来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城市扩张速度来看,1970s-2015年间,高速扩展单元数呈上升趋势,城市扩张速度加快;从城市扩张类型来看,在5个时段内长春市城市扩张类型分别为填充型、外延型、填充型、外延型、填充型;从城市扩张的方向特征来看,长春市总体为中心城区外扩模式;从土地利用类型转化来看,1970s-2015年长春市4种建设用地类型面积均为增长趋势,彼此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转化。  相似文献   
17.
调查了重庆市主城区东、西、南、北4条贯穿城市中心区、近郊、远郊的样带,分析比较了每条样带的城市中心区、近郊、远郊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以及乡土树种占木本植物物种的比例等.结果表明:1 4条样带城市中心区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都明显高于郊区.2"渝中区-南山-明月山脉"样带和"沙坪坝-歌乐山-虎峰山"样带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城市中心区,远郊,近郊;"江北区-复兴镇"样带和"九龙坡区-桥口坝风景区"样带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城市中心区、近郊、远郊.34条样带乡土树种占木本植物物种的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远郊、近郊、城市中心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重庆市主城区在城市绿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应注意的一些群落学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毅 《陕西林业》2008,(1):29-30
阿里地处藏北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这里植被稀少、空气稀薄、生态条件十分恶劣。该地区有林历史较早,但随着气候的变迁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适生树种越来越少,森林植被遭遇破坏,环境不断恶化,土地沙化、荒漠化较为严重,生态系统极为脆弱。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长 1 4 0km、宽 2 0km的生态样带研究纽约市“市区 -郊区 -农区”落叶阔叶林死地被层中重金属变化格局 ,从而分析城市化和人类活动对森林地被层的污染关系。DCA结果表明 ,重金属总量城区明显高于效区 ,郊区则明显高于农区。重金属含量与距市中心的距离、城市土地利用率、人口密度、机动车密度、公路密度都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大气污染是森林地被层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北样带(NECT)森林区域中主要树种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用地统计学与分形方法对中国东北样带中16个主要树种(属)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山杨、蒙古栎、色木槭和白桦的斑块大小在372 km左右,红松、黄檗、枫桦、椴、胡桃楸、榆、水曲柳、花曲柳、黑桦、云杉、臭松和落叶松的斑块都在10 km以下。通过克里格方法得到各树种在样带中的分布区域,黑桦、山杨、椴、蒙古栎分布于整个研究区,大多数树种分布在120°E~131°E之间,根据分布位置得到树种的耐旱能力等级。耐旱能力中等的黄檗、胡桃楸、花曲柳、榆和水曲柳的分维数最高,它们的空间结构比不耐旱与耐旱的树种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