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20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41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草海水体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GC-MS测定草海水体15个样品中16种优先控制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分析其组成和来源特征,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水体中PAHs总量的变化范围为13.40~694.93 ng·L-1,平均值为334.73 ng·L-1,高于太湖、巢湖、鄱阳湖等国控重点湖泊;草海水体中PAHs组成以2、3环为主,占PAHs总体含量的68.59%;空间分布表现为湖心区浓度最低,受附近居民影响较大的近岸区南侧浓度最高.源解析结果显示草海水体中PAHs的主要来源为煤和木材、柴薪等生物质的燃烧,主要通过生活污水排放进入草海.通过风险商值的方法对PAHs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PAHs在12个采样点呈现低风险水平,2个中等风险,1个高风险,其中5、6环PAHs的平均风险商值占总体的64.87%.  相似文献   
92.
凤眼莲生态修复工程改善滇池水质及湖体氮磷收支平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对滇池草海水体水质改善及湖体氮、磷归趋的影响,于2011-2013年在滇池草海实施了规模化控养凤眼莲生态修复富营养化湖泊水体的试验性工程。生态工程实施期间,监测草海水体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及分析湖体TN、TP收支平衡。结果显示,草海水体TN和TP浓度均值分别由工程实施前(2006-2010年)的14.48 mg/L和0.60 mg/L降低至工程实施期间(2011-2013年)的7.09和0.36 mg/L,分别下降了51.04%和40.00%;草海入湖水体TN和TP浓度均值由入湖河口经凤眼莲控养区至出湖口的沿程方向上分别下降了9.74和0.40 mg/L。草海湖体TN、TP收支平衡表明,经出湖口排出和水体库存的TN量占入湖TN量比例较小,凤眼莲的吸收作用是入湖TN量去除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大部分入湖TN量(40.31%~59.04%)极可能是通过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沉积等作用去除;各种途径支出的TP量高于入湖TP量,其中凤眼莲吸收的TP量为入湖TP量的40.44%~116.56%。因此,规模化控养凤眼莲对草海水质改善发挥了较大作用,凤眼莲的吸收作用既是湖体TN去除的重要途径之一,又是TP去除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3.
为了促进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的可持续发展,以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基础,结合草海周边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与访谈资料,对农户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5种生计资本进行界定,分析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农户的生计状况。结果表明,该地区农户生计总体水平较低,各项资本差异大,农户生计资本脆弱。基于此,对农户生计的改善和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为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周边农户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利用InVEST模型,以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对2000—2010年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水域和未利用地外,其他地类变化突出,旱地、草地、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之间转化明显;保护区生境质量整体趋于好转,试验区改善幅度最大,保护区生境质量一直呈现核心区 > 缓冲区 > 试验区的特点,核心区和缓冲区生境质量空间变化较小,试验区生境质量空间变化明显,东部和西南部是生境质量改善区,北部主要为生境质量恶化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是生境质量改善的主导原因,城镇用地扩张对部分地区生境质量改善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5.
威宁草海是贵州省内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是喀斯特高原湖泊的典型代表。本研究基于威宁县1951—2016年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Sen’s斜率估计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草海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1—2016年草海地区气候向气温显著上升、降水明显下降的暖干化趋势发展;气温上升率为0.14℃/10 a,不同季节增温速率表现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年降水量下降倾向率为21.46 mm/10 a,不同季节降水量下降速率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从年代际变化来看,草海地区气温在20世纪50到70年代呈下降趋势,之后持续升高,不同季节表现为夏冬季开始变暖的时间要比春秋季开始变暖的时间早;年均气温在2002—2003年间发生突变,不同季节突变年份不一致,年降水量和不同季节降水量突变大多发生在1983年左右;Morlet小波分析表明,草海地区气温存在29、14、6年的尺度变化周期,年降水量存在30、20、9、4年的尺度变化周期。研究结果可为草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  相似文献   
96.
为探究岩溶湿地生态环境的营养状况及污染物来源,以贵州威宁草海岩溶湿地为例,通过对其不同水文期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含量分布及其稳定碳同位素(δ13C)、稳定氮同位素(δ15N)和C/N的分析,探讨了沉积物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丰水期TOC、TN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75%~32.71%和0.39%~2.90%,平均值分别为14.34%和1.52%;枯水期TOC、TN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26%~34.11%和0.18%~2.49%,平均值分别为12.46%和1.12%;丰水期TOC、TN含量略高于枯水期,这与丰水期大量降雨带来的陆源输入有关,同时在空间分布上二者在两个水文期均表现为西南和湖心区域大于东部和西北区域。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丰水期δ13C、δ15N分布范围分别在-2.55%~-1.97%和0.03%~0.37%,平均值分别为-2.23%和0.24%;枯水期δ13C、δ15N分布范围分别在-2.75%~-1.96%和0.10%~0.46%,平均值分别为-2.35%和0.30%;其中δ13C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东区较西区明显偏负,说明东区污染严重,这是由于东区毗邻县城,污染物来源复杂,沉水植物遭到破坏,使得湖泊自身生产力降低。通过端元混合模型对沉积物来源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为土壤有机质、浮游藻类及淡水水生植物,同时由于草海岩溶湿地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沉积物中有机质来自内源的贡献大于来自外源的输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