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29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474篇
林业   951篇
农学   491篇
基础科学   479篇
  705篇
综合类   3048篇
农作物   265篇
水产渔业   67篇
畜牧兽医   746篇
园艺   878篇
植物保护   132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199篇
  2021年   215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217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216篇
  2015年   321篇
  2014年   438篇
  2013年   365篇
  2012年   473篇
  2011年   439篇
  2010年   495篇
  2009年   468篇
  2008年   498篇
  2007年   383篇
  2006年   457篇
  2005年   369篇
  2004年   228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杨海鹰  孙建东  吴建华 《蔬菜》2003,(11):17-18
为了延长扁豆采收期,提高扁豆的产出效益,经多年的探索研究,形成多层覆盖扁豆栽培技术,使本地扁豆从常规露地栽培9-11月份采收嫩荚上市,提前至5月上、中旬采收上市,采收期提早近4个月,而早期扁豆嫩荚十分畅销,也显著提高了扁豆的产出效益。一、培育壮苗1.选床施肥 选择地势高,排灌方便,保水保肥性能较好的非重茬田块作扁豆的育苗床地。在播前15~20 d精心整地,并施足基肥。一般每3.5 m2施优质腐熟的人畜粪100~120 kg、饼肥1.2~1.5 kg、磷肥(P205 12 %)0.5 kg,翻倒入土,达到无暗垡,土肥相融的要求。然后制成直径为7 cm的营养钵,同时用竹…  相似文献   
42.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小西瓜周年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99年开始 ,我们应用多层覆盖、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西瓜嫁接育苗等新技术 ,进行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小西瓜周年生产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目标 :一年种三茬收四茬 ,每 6 6 7m2 小西瓜产量超5 0 0 0kg ,正好赶上“五一”、“十一”、“元旦”三大节日期间上市 ,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经过 3年的实践 ,初步总结一套栽培经验 ,现简介如下 :1 茬口安排特早熟栽培 :12月 10~ 2 0日电热温床育苗 ,2月初定植 ,4月底 5月初上市 ,5月底割蔓再生栽培 ,7月中下旬瓜成熟 ,两茬瓜每 6 6 7m2 产量 2 5 0 0~ 30 0 0kg。秋西瓜栽培 :7月初嫁接育苗 ,9…  相似文献   
43.
狗牙根辐射诱变后代外部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1997-2002年经过辐射诱变得到的狗牙根诱变后代的6个坪用性状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的辐射诱变剂量处理的后代间坪用性状有显著差异,尤其在节间直径和密度上,6 800 rads处理的后代节间都比9 000 rads处理的后代粗,而密度是前者低于后者,2种剂量处理都可以显著降低草层高度;2)不同辐射诱变代数的后代间存在着差异,原始种源进行多代的辐射诱变,可以使得叶片显著变窄,草层高度显著降低,节间变细变长; 3)同一材料在相同辐射剂量诱变处理后匍匐茎不同节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44.
采用大鼠心肌条件培养基(RH CM)培养ICR小鼠的桑椹胚和囊胚,发现由囊胚分离的ES细胞传代后ES集落的出现率显著高于桑椹胚(P<0.05),囊胚更适合作为ES细胞分离克隆的材料。以RH CM为培养基的试验组ES细胞传代的平均时间间隔为38 h,对照组传代的时间间隔平均为78 h,两者差异显著(P<0.05)。表明RH CM能够促进ES细胞贴壁增殖和ES集落的形成,有效地维持ES细胞未分化状态。试验中设计的3 种培养条件对原代ES集落的形成影响不显著,但对传代后的ES集落的形成和传代的代次有显著差异。其中以MEF作饲养层,添加RH CM培养基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5.
黄土丘陵区草本群落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植被组成的主体,而草本植物作为草地生态系统的优势群落,在黄土高原恢复植被和水土保持建设方面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本试验选取黄土丘陵区不同纬度下的草本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草本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并验证等速生长关系,以期为黄土丘陵区恢复植被、改善生态建设方面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1)在纬度梯度35.95°~38.36° N变化范围内,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带草本群落地上生物量变化范围为54.60~204.32 g·m-2,平均值156.968 g·m-2,变异系数为27.83%;地下生物量变化范围为78.88~829.64 g·m-2,平均值469.21 g·m-2,变异系数为48.87%;草本群落地下/地上生物量变化范围为 0.93~4.49,平均值2.89,变异系数为39.18%。草本群落生物量(地下、地上)大小顺序均为:森林-草原带>草原带>森林带>草原-荒漠带,且地上、地下生物量随纬度梯度变化规律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单峰型变化趋势。(2)草本群落地下与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决定系数达到0.59,且符合等速生长关系。(3)草本群落地下生物量与年均降水、年均温、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相关。气候因子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地下生物量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其影响机理还需进一步结合植物生物学和生理生态方面的综合研究才能做出准确结论。  相似文献   
4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在青海省东部2017年7月23—24日和2017年7月31至8月1日发生的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简称"7.23"和"7.31"),对比分析高低空环境场特征、动力、热力和不稳定条件。结果表明,两次强对流天气都发生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主要成因是地面冷空气从河西走廊扩散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在青海东部交汇;触发机制是500 hPa干舌、地面干线,地面辐合线,地面冷锋;两次过程都是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典型配置,"7.31"以倾斜上升运动为主,"7.23"低层水汽辐合强于"7.31";两次过程都有两条水汽带,一条为副热带高压西侧的东南气流输送水汽带,另一条为高空槽前冷空气携带水汽带;500 hPa附近有350 K假相当位温(θse)高值中心,38°N附近有倾斜的θse等值线密集带,这种锋生带更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发展和维持。  相似文献   
4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湖南春季的2019年3月20日(简称"3·20")和夏季的8月21日(简称"8·21")混合型强对流天气。结果表明,"3·20"是西风带系统下的暖平流强迫类型,带来冰雹和短时强降水,"8·21"是副高边缘的准正压类型,带来雷暴大风;"3·20"无明显冷暖空气交汇,"8·21"深层垂直风切不显著,这两点易导致预报中对强对流的忽视;两个过程分别有上干下湿和混合型的探空曲线,层结特征的差异有不同指示意义;"3·20"较"8·21"有更好的水汽输送条件,两者的热力条件均有低层暖湿对流不稳定层,上部干冷空气侵入的特点;雷达特征上,两者均产生超级单体风暴,存在三体散射、高悬强回波和径向速度大值区、中层径向辐合等特征差异,指示了以冰雹或雷暴大风为主。春夏季节混合强对流的相似点是预报工作中需关注的重点,对于主要类型、落区等要素预报预警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8.
新疆地区盐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新疆地区盐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问题,选取了该地区8个典型的盐土剖面,通过分析其成土环境、剖面形态特征及物理化学性质,根据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确定8个剖面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并划分出其所属高级和基层分类单元。结果表明,供试剖面包括盐结壳、钙积层、石膏层、盐积层等11个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可划分为盐成土1个土纲,正常盐成土1个亚纲,干旱正常盐成土、潮湿正常盐成土2个土类,普通干旱正常盐成土、潜育潮湿正常盐成土等6个亚类;按照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划分为壤质混合型石灰性温性-普通干旱正常盐成土等7个土族和陶家宫系等8个土系。  相似文献   
49.
在水稻株型设计系统(Rice Plant Type Design System,RPTDS)基础上,以冠层光分布为指标,利用改造后的非自然群体,通过田间实验和虚拟实验的比较研究,对RPTDS系统中水稻冠层三维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虚拟实验结果与田间实验结果虽然在数值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具有极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同时,虚拟实验结果更能够有效反映冠层结构差异,冠层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说明RPTDS系统基本能够准确反映群体冠层结构和光分布态势。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春玉米密植群体优化栽培模式下冠层结构特征,并探索其对冠层生产的调控机制及对产量提高的贡献。【方法】以耐密高产品种"中单909"为试验材料,设置105 000株/hm2种植密度,采用深松(S)、宽窄行(W)及化控(C)的组合,形成4种根-冠优化栽培模式:(1)传统模式(旋耕20 cm,60 cm等行距,RU),(2)耕层优化模式(深松耕作35 cm,60 cm等行距,SU),(3)冠层优化模式(传统旋耕20 cm,80 cm+40 cm宽窄行,叶面喷施磷酸胆碱合剂ECK,RWC),(4)综合优化模式(深松耕作35 cm,80 cm+40 cm宽窄行,叶面喷施磷酸胆碱合剂ECK,SWC)。比较不同栽培模式下冠层大田切片(垂直)、群体光分布、光合性能、蔗糖合成酶活性及籽粒灌浆的差异。【结果】相较于常规栽培模式(RU),耕层优化模式(SU)的玉米冠层叶片干物质增加,冠层优化模式(RWC,SWC)下密植群体株高和穗位高降低30 cm以上,但群体整齐度下降明显;RWC和SWC处理,叶片垂直分布似"纺锤型"更为均匀,垂直高度180—240 cm的光能截获相比传统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